论习近平生态价值观及其时代价值

2018-01-03 10:13黄靖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时代价值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

黄靖

【摘 要】 本文介绍了习近平生态价值观的形成基础,分析了习近平生态价值观的主要内容,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生态价值观的特点,给出了习近平新时代生态价值观的四点时代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承和创新;有利于保护与传承社会的文化多样性;有助于激发创新创造力,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绿色产业;有利于提升人们的生态素养,激发全民参与“美丽中国”建设的积极性。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价值观;生态文明建设;时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生态文明建設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生态文明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法律规章制度的形式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十九大报告更是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十二五”期间,中国的生态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效果,但生态保护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一、习近平生态价值观的形成基础

思想意识形态的形成都是时代发展的结果,习近平生态价值观的形成也不例外。它是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等经典生态智慧与历史经验教训总结和观察,处理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物。

1、习近平生态价值观的理论来源

一方面,马恩列斯的经典著作中关于生态问题的探析直接奠定了习近平生态价值观形成的理论基础。习近平2018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说:“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1]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生态价值观的直接根源。恩格斯也曾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2]人是自然世界的产物,人类世世代代的生存依靠着自然。在实践活动中,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得以延续。另一方面,中外历史古籍对生态文明的论述为习近平生态价值观提供了充分的养分。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以《寂静的春天》一书给人们敲响了生态环境危机的警钟,西方学者开始探索环境保护的新出路,开启了环境保护的新征程。而中国古代社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民胞物与”等思想的提出,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是人类社会早期对自然界本真的认识和尊崇。

2、习近平生态价值观的实践经验

一方面,国内外生态治理的经验教训是习近平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依据。西方各个国家在环境治理采取的方略、对策以及中国建国以来各时期的领导集体对环境保护的探索,都是借鉴的依据。另一方面,从地方到中央的实际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经历是习近平生态价值观形成的现实基础。从梁家河打坝淤地种树到在浙江主政期间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的生态环保理论,至如今推进生态文明上升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之一。生态文明价值观一直贯穿于习近平从政生涯始终,在借鉴前人的生态智慧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从政经历,合理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观察社会万象、剖析现实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二、习近平生态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生态价值观思想内涵丰富,发展形式多样。他秉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生态文明观念,以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为现实背景,在厘清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基础上提出系列社会发展的新思想、新要求。

1、健康和谐的生态文明观

习近平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4]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但也是工业文明向前推进的产物。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源起于自然,也因自然所提供的物质而繁荣。习近平生态价值观的树立就是为了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是一个共生体,自然生态一旦遭到破坏,环境的承载力下降,人类社会也将面临极大的灾害。人类唯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自然共生体理念,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坚持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促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严守红线制度的生态安全观

生态安全是社会保障的基础,尤其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生态安全已逐渐成为决定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制定了《关于加强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红线管控制度”,[5]以保障生态功能、环境质量安全以及自然资源的利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平衡,社会经济发展的统一。严格控制环境资源的运用,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各功能区布局,严把环境质量安全观,构建绿色发展的产业体系和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确保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全方位、多领域、全过程的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3、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观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在工业文明时期曾被认为是社会发展所必须面临的“两难”问题,在生态文明发展的今天,只有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生态保护间的关系,才能促进社会有序和稳定的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因为金山银山难买绿水青山”。[6]这是习近平在理论与实践经验总结探索所给出的答案,清楚地回答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二十一世纪的小康全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所在。保护环境就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7]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要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双赢。

4、绿色惠民的生态民生观

生态文明建设只有扎根到人们的实际生活中,转化为实际行为,才算是完成了它的“使命”,而且生态文明理论需要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不断完善。一种理论或者价值观念的真正力量在于其在实际践行过程中所发挥的效用,而不只是作为一种理论或观念而存在。习近平曾多次强调要大力宣传环保知识,鼓励群众积极参加义务植树,国有企业要做到节能减排,社会大众要养成勤俭节约、低碳出行、绿色消费的良好风尚。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8]生态建设更是民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社会公民积极响应号召,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代代人共同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三、习近平新时代生态价值观的特点

1、理论与实践统一

理论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更具力量,实践只有经过科学理论的指导才能达到更完美的效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他几十年从政生涯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科学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是对生态文明理论的不断升华,也是对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态度的重要体现。通过社会各主体的大力宣传,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社会人”的知情意行中,促进美丽中国的建设,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环境生活的需要。

2、立足现实,展望未来

环境污染是眼前的问题,但在污染的治理过程中必须考虑今后的社会发展,为未来发展的格局打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当今社会正处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生态问题全球凸显,更需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丽的人居环境。

3、多领域交融

生态问题所表现出来的仅仅是环境问题,但是在治理的过程中,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企事业单位、社会个体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国防科技建设、教育改革等都需要绿色发展,而习近平的生态价值观思想渗透在各领域中,引领各个领域综合交叉配合治理发展,促使环境污染治理的成效更加显著。

四、习近平新时代生态价值观的时代价值

1、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承和创新

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9]习近平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论视角,并结合当代中国发展需求,对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了思考,既看到了自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又认识到了自然强大的反作用力。通过采取一系列强硬的政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推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促进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一种时代创新。

2、有利于保护与传承社会的文化多样性

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已经证明了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破坏是造成文明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不能吃祖宗的饭,更不能断子孙的路。因此,进行生态文明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在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继承和发扬了人类的先进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是尊重人文,保护环境,促进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继而促进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环境的治理过程当中,以促进人们的生态文化养成来改变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树立人与自然协调融洽的生态价值观;以健康的生活态度保护着祖先留下的灿烂遗产,保护祖宗文化,营造宜居环境,造福子孙后代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共同打造一个看的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健康人居环境。

3、有助于激发创新创造力,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绿色产业

习近平就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给出了科学的结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经济发展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为基础,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对资源能源需求与消耗量极大,供求矛盾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愈演愈大。在“美丽中国”视阈下进行经济建设发展,以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生态文明理念的渗透,打破企业行业旧的思维定式和框架,加强政府监督,以制度规范人们的生态行为;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促进企业生态保护和治理技术创新;加强生态理论宣传,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态素养,才能更好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经济发展进程中,“要看GDP,不能唯GDP;既要GDP,又要绿色GDP”,[10]构建绿色生产体系,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结构调整,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产业顺利转型。

4、有利于提升人们的生态素养,激发全民参与“美丽中国”建设的积极性

“人因自然而生”[11],若是人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忽略对自然的爱护和保护,终有一天,人类也会因它而亡。在全球化的时代,人与自然环境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休戚相关,生死与共。生态文明建设是二十一世纪上半叶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系列政策法律规范、思想宣传教育、带头示范等手段,将生态价值观念融入社会每个公民的知情意行之中,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促使他们提升自身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牢固树立爱护生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将环境政策体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共同构建美丽新中国。

五、总结

生态价值观的落实不是一蹴而就的。理论的完善固然重要,最终还是要落脚于实践,如果理论不能转化为个人实践,或因触及某种利益而被束之高阁,再完美的制度,再合理的指导意见都是一纸空文。对于政府人员,要宣传环保和节约理念、落实与监督;对于企业,要創新发展、积极配合、努力践行;对于高校,要加强学生的生态价值观培育,建设绿色大学,以先进的生态思想化人,以优美的生态环境育人。对于社会个人,环境保护要人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乐事。今天的中国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生态价值观,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美丽中国”,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5-4.

[2]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853.

[3][10]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153.30-37.

[4]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6.

[5] 《关于加强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的指导意见》的通知[Z].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2016-5-30.

[6][7][8]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2.12.8.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11] 盛辉.习近平生态思想及其时代意蕴[J].求实,2017(09)4-13.

【作者简介】

黄 靖(1994.11—)女,汉族,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时代价值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