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璐
摘 要: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是当下广泛受到关注的教育议题,探讨了有效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手段整合的策略,教师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加强课后辅导教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信息技术;人教版;激发兴趣
新课改指出:“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高中语文教师,本人有幸参与到了新课程改革之中,积累了一些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经验,希望与诸位教学同行分享一下。
一、整合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
相比较于小学生,高中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语文学习经验,高中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虽然很多教师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陷入了种种困境。例如,高中生学习压力大,自主学习时间不足;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效率不高等。这些问题在现实中是普遍存在的,已经极大影响了语文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信息技术对于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意义是巨大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巧妙整合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以《阿房宫赋》文言文教学为例,正式教学之前,我留了几个预习作业:(1)上网搜集能表现阿房宫特点的图片、文字,与课文内容进行对比,感受阿房宫之宏伟壮观;(2)阅读全文,根据网络提供的字、词,翻译课文大意,并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3)下载著名播音员夏青的朗诵作品《阿房宫赋》,欣赏课文内容。现在的高中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大部分人家里都有电脑,学生只需要通过手机、电脑接入互联网,就能随时随地展开预习。在搜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对课文形成了初步认识,还提高了信息整合能力,这对于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大有裨益。
二、整合信息技术,努力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谈到教育,卢梭曾经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激发他爱好学问的兴趣,并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之际,教他以研究学问的各种方法。”高中生学习压力大,由于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很多学生产生了轻视语文的学习心理,对语文不感兴趣。他们愿意花大把时间钻研数学、英语,很少有人愿意这样来学习语文。努力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是当下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信息技术手段的出现恰好满足了这一教学需求。
朱自清《荷塘月色》课文教学中,我先利用课间休息的十分钟时间在多媒体投影设备上播放了著名组合凤凰传奇演唱的同名歌曲《荷塘月色》,学生对这首“神曲”已经很熟悉了,津津有味地欣赏起来,还有人饶有兴致地在后面跟唱。事实上,这首“神曲”就是根据朱自清同名散文《荷塘月色》改编而来的,因此两个作品在意境上是相通的。我请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里面想象一下歌词所描绘的景象。几分钟之后,我任意抽取几位同学谈一谈欣赏这首歌曲的感受以及刚刚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学生分享了自己心目中的荷塘月色,兴趣颇高。接着,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屏幕上缓缓出现了月光下夏季荷塘美妙景色的图片,学生都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语文学习兴趣大大激发。
三、整合信息技术,辅导高中语文课后教学活动
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教师更应当加强课后辅导,开阔学生语文视野,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课程标准规定了20部高中生必读的中外文学名著,目的就是课内外相互结合,增强学生语文素养。信息技术无疑为学生的课后学习活动提供了便利,教师应当整合信息技术教学资源,辅导学生开展语文课后阅读活动。
以必修二《家》名著导读为例,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完成如下阅读任务:下载《家》小說txt格式全文,按周次阅读小说;观看《家》同名电视剧,比较小说和电视剧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的异同;分析研究《家》艺术成就的论文,精选网友关于《家》方面的帖子,在班级微信群里面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这种交互式导读丰富了阅读内容,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阅读质量,所取得的效果是单一纸质阅读难以企及的。在不断探索、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学生渐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今后他们就会更加乐于参加这种课后阅读活动,语文素养也会在不知不觉之中提高。
高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手段的整合不仅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还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兴趣,为课堂注入了活力。但是教师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学只是一种手段,不是最终目的,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手段,最终都应该为高中语文教学服务。在探索如何有效实现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关注对教学过程的研究,探索符合高中语文教学实际的新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高勇.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实例[J].新课程(上),2012(7):123.
[2]戴陈仪.新课程环境下如何有效实施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D].东北师范大学,2011.
新课程·教师201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