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喻体选择的制约因素

2018-01-02 02:27陈丛耘
文化学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喻体本体比喻

陈丛耘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 新郑 451150)

【文学评论】

影响喻体选择的制约因素

陈丛耘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 新郑 451150)

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必须澄清一些是非:一是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二是本体和喻体所代表的不同事物在性质上不能相同或相近;三是比喻可以不止一个相似点。在明喻、暗喻、借喻、反喻、缩喻、扩喻、博喻、较喻、回喻、互喻、倒喻、讽喻十二种类型中,喻体的分布规律是:本体和喻词可出现可不出现,但喻体肯定会出现,只是出现的方式会随着比喻类型的变化而变化,这就为喻体的选择提供了可能;影响喻体选择的因素包括联想因素、民族因素、地域因素、时代因素。

本体和喻体;喻体选择;制约因素

比喻是语言中历史最悠久的修辞格之一,也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修辞格。使用比喻可以使被说明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具有艺术感染力,而在使用比喻的过程中,喻体尤为重要,可以说,选择一个成功的喻体,也就创造了一个成功的比喻。鉴于此,本文拟对影响喻体选择的制约因素作一探讨。

一、本体和喻体的关系

甲乙两个事物在某一点上相似,这两个事物在比喻中称为本体和喻体。[1]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有三点应该首先澄清。

一是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他低头不语,好像在想什么心事。”这里的“他”是一个事物,但“想什么心事”的施事与“他”是同一个事物。因此,这个句子不是比喻。再如: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卖火柴的小女孩》) 以前的奶奶和现在奶奶的形象,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的比较。

二是本体和喻体所代表的不同事物在性质上不能相同或相近。如:“这孩子长得跟他父亲一样”,这是说孩子与父亲在长相上相同或相近。“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南京长江大桥》)“轮船”和“扁舟”是性质相同的事物。这两个句子都不是比喻。

三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可以不止一个。如有一则小幽默题为《初步印象》:

介绍人抽了一口烟,然后问道:“姑娘,你对那个男的初步印象如何?”

姑娘:“他说话时和你抽烟一样。”

介绍人:“自然,潇洒?”

姑娘:“不,吞吞吐吐。”

这段对话使人联想到两个相似点:①自然潇洒。②吞吞吐吐。既可以理解为“他说话时和你抽烟一样自然潇洒”,也可理解为“他说话时和你抽烟一样吞吞吐吐”。可见,比喻不一定就只有一个相似点。

二、喻体在比喻中的分布

袁晖按照本体、喻体、喻词的隐现、异同和结合情况,把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反喻、缩喻、扩喻、博喻、较喻、回喻、互喻、倒喻、讽喻十二种。[2]我们根据袁晖的比喻分类,分析喻体在不同比喻类型中的分布。

明喻。希腊有一条奇特的河,名叫阿瓦尔,河水每昼夜四易流向,6小时流向大海,后6小时又从大海里倒流,下6小时又流向大海,如此来来往往,天天如此,年复一年。科学家们认为,这条河之所以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是因为受爱琴海潮汐的影响。“这条河之所以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是明喻。所谓明喻,是指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而喻词表示本体和喻体的相似关系。喻词常用“像、好像、如、比如、宛如、犹如、仿佛、好比、像……一样”。

暗喻。“我们有人,但是没有钱,而钱就意味着飞机、炸弹、汽车、汽油和战士的衣装,而这一切又意味着:西班牙的自由。”这段文字出现了两个暗喻。“钱”是本体,“意味着”是喻词,“飞机、炸弹、汽车、汽油和战士的衣装”是喻体;“这一切”是本体,“意味着”是喻词,“西班牙的自由”是喻体。暗喻的特征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喻词常用“是、就是、简直是、成了、成为、变成、意味着”等,本体与喻体构成同一关系。

借喻。法国国王路易·菲力普是漫画家所攻击的对象。他们发现了国王的脸型竟然与某种水果形状非常相似,于是便把他画成一个梨形。当时路易·菲力普比那些在漫画里讽刺他的人还要幽默几分。当路易·菲力普漫步走进城堡时,突然发现一个小男孩正在墙上画梨。他走近那孩子,从口袋里掏出几枚金币(当时的金币上印有国王的肖像),递给那孩子,说道:“瞧,那上面就有几只梨呢!”这里的“瞧,那上面就有几只梨呢!”是一个借喻。借喻是以喻体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不出现,直接把本体说成喻体。“国王”是本体,“梨”是喻体。这里只出现了喻体“梨”,而省去了本体和喻词。

反喻。我不是火,不能给你光和热;同时,我也不是黑暗,不能把你的光辉衬托。我不是水,不能润湿你干裂的唇;我不是花,不能点缀你寂寞的生活。这首诗的一、三、五、七行诗句运用的是反喻。“我不是火”,“我”是本体,“火”是喻体,“不是”是否定性的喻词。反喻有两种形式:一是否定性喻词出现在本体和喻体之间,如上例。二是在完整的比喻即“本体——喻词——喻体”的格局前出现否定性词语。如:“没有一条船能像一本书,使我们远离家园;也没有任何骏马,抵得上欢腾的诗篇。”这段文字节选自美国作家狄更生的短诗《没有一条船能像一本书》,“没有一条船能像一本书”运用了反喻法,否定词“没有”放在比喻句的开头。

缩喻。所谓缩喻,是比喻的紧缩,将本体和喻体紧缩成偏正短语,让喻体修饰本体。又如:“生命是一张画布,展开在性格的画框上,由时间的画架支撑着。精神是你的调色板。在它上面,你调和颜料——那是你的思想。你的一言一行是你用来画画的画笔。”“性格的画框”这个偏正短语是“性格像画框一样”的紧缩,“时间的画架”这个偏正短语是“时间象画架”的紧缩。

扩喻。扩喻就是本体和喻体都是短句,他们常常组成平行句式,有类比的味道。如:爸爸发脾气,打了儿子一巴掌。儿子哭着说:“妈妈刚才骂了您一顿,您就拿我出气。这真像那句话。”“什么话?”“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如果把儿子的话讲完整,那就是:“妈妈刚才骂了您一顿,您就拿我出气,这真像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正是一个典型的扩喻。本体是“妈妈刚才骂了您一顿,您就拿我出气”,喻体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喻词是“像”。作者借助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的两件事的相似点,让充满稚气的儿子说出,起到了幽默诙谐的效果。

博喻。她是叱咤风云的巾帼。她是敦厚善良的贤妻良母。她是璀璨夺目的星星。她是湮没太久而不为人知的明珠。这句话连用四个比喻。对同一个本体,用连续打比方的方法铺陈叙述,这种方法叫博喻。严格地说,博喻是以若干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的方法,故又叫连比,它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

较喻。较喻就是比喻兼比较。如:那些又臭又长的文章恐怕连粪土还不如。她的心比针尖还小。在某一点上本体和喻体相似,但本体又超过了(或不及)喻体,这就是较喻。

回喻。回喻是先指出本体,接着对本体加以否定,最后引出喻体。如:那两库水,它不是水,它是黄澄澄的粮食啊。这里先提出本体“水”,接着加以否定,最后引出喻体“黄澄澄的粮食啊。”

互喻。互喻是互相设喻,即两个比喻句,第一个比喻句先用喻体比喻本体,第二个比喻句再用本体比喻喻体。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这里先用“明星”(喻体)比喻“街灯”(本体),再用“街灯”(本体)比喻“明星”(喻体)。

倒喻。倒喻是颠倒了的比喻,即本体和喻体前后位置颠倒,喻体在前,本体在后。如:上海人叫小瘪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干瘪得很,样子十分难看。(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倒喻与正常比喻的区别主要在于本体和喻体位置不同。其实这也是相对的,一般来说,要看上下文中阐述的对象是什么,如果它是本体,那就是正常的比喻;如果阐述的对象是喻体,那就是倒喻。

讽喻。为了把话讲得明白、动听,或者话不可直说或明说,就用说故事的方法来说明道理,起初故事本身要求有讽刺意义,这也是讽喻定名的由来。现在要求不太严格,故事也可以不带有讽刺性。这种以事喻理的方法叫讽喻。如: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不过事实上都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钱钟书《围城》)钱钟书用吃葡萄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两种人怎样对待希望和回忆。难怪人们说,钱钟书先生的作品素以善用妙喻而著称。运用讽喻时,可以把故事夹在讲话和文章里,这叫引述。也可以编写完整的故事,独立成篇,来说明道理,这叫编写。这里的喻体往往是能说明道理的故事。

综上所述,在这十二种比喻类型中,喻体的分布规律是:本体和喻词可出现可不出现,但喻体肯定会出现,只是出现的方式会随着比喻类型的变化而变化,这就为喻体的选择提供了可能。

三、影响喻体选择的因素

(一)联想因素

联想是由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复活,是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反应。客观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各种关系和联系反映在人脑中就会产生各种联想,有反映事物外部联系的简单、低级的联想,也有反映事物内部联系的复杂、高级的联想。一般来说,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同时出现或相继出现了在外部特征和意义上相似或相反的事物,反映在人脑中并建立联系以后,只要其中一个事物出现,就会在头脑中引起与之相联系的另一事物的出现。

喻体选择的基础是联想,联想能把语言世界与物理世界串联起来。比喻的本体与喻体很可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类事物,靠联想找出它们的相似点来联结它们。如:“父爱如山,母爱如海。”它们联想的相似点是广大;“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银白色。”它们联想的相似点是色彩;“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的飘浮在空中。”它们联想的相似点是轻盈。像这样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

(二)民族因素

俄罗斯有句谚语“在一个人的尿布上就留下了这个民族的痕迹。”意思是说,一个人从呱呱落地起便依附于该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生存空间,并在其成长过程中逐渐习得该民族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从内在的思维到外在的行为都烙有该民族的印记。一切物理世界的相似点都无一例外地要经过民族文化的过滤,人们在自己民族文化和心理认可的前提下,对物理世界的相似点进行对接。

语言世界是对物理世界的表达,世界上有很多民族语言,没有不会打比方的民族,也没有不用比喻的语言。人们在自己民族文化和心理认可的前提下,把语言世界与物理世界的相似点进行对接。在对接过程中,民族因素对语体的选择产生制约作用。“不同民族比喻内容的相异之处,突出地表现在同一喻体具有不同的象征义、比喻义这一方面。”[3]如,有一位著名的哈萨克作家在他的作品里描写一名英雄才俊竟然用“眼睛里放射着狼一样的光芒”来形容,这在汉民族来看,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产生这样的联想,因为汉民族从心底里认定“狼”是个极坏的东西。“喜鹊”在汉民族的心里是吉祥和快乐的使者,因此由喜鹊引发的联想一定是美好的,而在俄罗斯人的眼里,“сорока”是令人讨厌的形象,英语也把“magpie”视为唧唧喳喳让人讨厌的东西。“龙”在汉民族的心理上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虽然“龙”在物理世界中并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物,但它是古代华夏民族崇拜的图腾,汉民族以“龙”为最尊贵,并且以“龙的传人”“龙的子孙”为荣,而“Дракон”在俄语的传说中是个凶猛的动物,通常用来比喻凶恶的、令人厌恶的人。在英语中“dragon”是个怪物,是魔鬼和罪恶的象征,“the old dragon”已经成为“恶魔”的代名词。这些充分说明物理世界的相似点的联想建立,要受制于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

(三)地域因素

不同地域的民族对于物理世界的客观事物的想象也大相径庭,这也充分反映在喻体的选择上。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自是人生长恨水常东。(李煜《相见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水往东流,正好反映出中国的疆土东面高、西面低的地理形势。这与欧洲的塞纳河、莱茵河向西流恰巧相反。又如,英国地处西半球,冬天非常寒冷,而夏天却阳光温和,并不炎热。气候的差异,使得人们对喻体就会产生不同的选择,汉语中有“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如果根据英国夏天的气候特征,说成“对待同志像夏天般的温暖”就不符合汉语环境所处的气候特征了。再如,英国人描述一个人捉摸不定一般用四月来打比方,因为英国四月的天气变化莫测。“她的脸就像四月的春光那样变幻不定”(哈代《远离尘嚣》)。而在中国六月的天气说变就变。中国有个比喻“六月的天就像孩子的脸”,意思是六月的天气像小孩的脸,哭笑没有定数。

(四)时代因素

在不同时代,人们选用喻体也透露出不同的时代气息。如:

你的嘴苯得像个棉裤腰似的。(赵丽蓉小品)

抱着一大堆书到结帐处,一边从口袋里掏出几张大钞付账,一边吩咐人将书用牛皮纸捆扎起来,那种感觉跟二奶押着大款席卷燕莎、赛特没什么两样。(张立宪《一个豪华的精神年代》)

所以车主大多是没有“主权”的,还往往紧张得就像被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名教授检验MBA学员的入学资格一样。(徐刚《看美国人、欧洲人和中国人怎么买车》)

我常常只能当一架计算机。按输入的程序工作,而不能自己编制程序。(余未人《成功女性》)

“你的嘴苯得像个棉裤腰似的。”这是一种又肥又大的棉裤腰,只有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或现在的极贫困地区才会存在,现代都市的年轻人,是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的。“二奶”“大款”“燕莎、赛特”“MBA”“计算机”“编制程序”等,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新生事物,用作喻体,不仅贴切,而且充满时代气息。

此外,喻体的选择还会受到语言风格、语体语境、文体要求等诸因素的影响。总之,比喻的喻体是立喻之根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在比喻修辞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1]孙汝建,陈从耘.言语技巧趣话[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88.45.

[2]袁晖.比喻[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

[3]热尼亚.汉俄比喻异同例谈[A].王希杰.汉语修辞与汉文化论集[C]//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

H05

A

1673-7725(2017)12-0066-05

2017-06-23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2016年度一般项目“汉语性别成分的语序变化规律研究”(项目编号:16BYY059)的研究成果。

陈丛耘(1957-),女,江苏南通人,教授,主要从事社会语言学、汉语语用学、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

王崇】

猜你喜欢
喻体本体比喻
十个比喻 说透人生
眼睛是“本体”
比喻
买椟dú还珠
基于本体的机械产品工艺知识表示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喜马拉雅
专题
Care about the virtue mor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