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强, 王 军
(1.国网滁州供电公司, 安徽 滁州 239000;2.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51)
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突出了审计监督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重要地位,将审计监督与党内监督、人大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等并列,共同构成有效的权力运行监督体系。党的十九大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地位,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完善统计体制。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8号),明确提出“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分析原因和提出建议,促进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机制”。同时,提出要完善审计工作机制,推进审计职业化。建立整改检查跟踪机制,狠抓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
2015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相关配套文件(中办发〔2015〕58号),进一步明确了审计全覆盖有关要求,突出了“上对下的管理和领导”。
2018年1月,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令第11号)拓展内部审计范围,在“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基础上增加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从十个方面明确了新时代下内部审计的工作方向,提出了“建立总审计师制度”。再次强调审计成果运用,提出“审计机关在审计中,特别是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三级以下单位审计中,应当有效利用内部审计力量和成果。对内部审计发现且已经纠正的问题不再在审计报告中反映”。
舒印彪董事长在国家电网公司第三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暨2018年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健全‘上审下’工作机制,推动两级审计体系一体化运作。完善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发挥审计、财务、法律、纪检监察等协同监督作用,有效防范各类风险。统筹抓好经济责任、工程投资以及各类专项审计,配合审计署做好国家重大政策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工作”。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应提高政治站位,深刻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公司战略目标,主动融入中心、服务大局,切实提升履职能力,努力推动审计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公司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内部审计工作范围狭窄,内部审计较多集中在财务方面,局限于已发生的财务会计方面的审查,缺乏对经济决策、经营业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以及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有效审计。内部审计方法落后,内部审计只是开展单纯的事后审计监督。主动服务大局意识不强,未能真正实现职能由监督评价向服务建议转变。深度分析不够,审计报告质量不高,未能及时揭示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和重大管理漏洞,在“规范管理、完善内控机制、防范风险和提质增效”等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够。
目前市县公司审计人员较少(市公司审计人员3至4人、县公司审计专(兼)职1人),审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不高,人力资源较为匮乏。内部培训多以“以审代培”、“老师带徒”等形式为主,系统性培训不多,培训效果受到影响。
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问题重视不够,整改不及时、不彻底,屡查屡犯现象时有发生。审计整改仅停留在审计发现问题表面,就事论事地进行整改较多,没有对问题产生原因深入分析,源头治理力度不够。审计整改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严肃问责力度不够,未能做到有责必问、问责必严。
目前审计唱“独角戏”较多,“单打独斗”局面较为普遍,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信息共享、结果共用、重要事项共同实施、问题整改问责共同落实”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未能对被审计单位形成有效管控约束合力。
内部审计技术方法落后,多以手工查账为主。审计抽样多依靠审计人员职业判断,审计软件辅助分析能力较弱,整体审计信息化水平较低。公司业务系统之间还存在信息壁垒,现有审计手段尚不能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形势,尚不足以支撑审计高质量和高效率要求。
目前,市县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现状,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功能定位,突出工作重点,围绕审计组织体系、运行机制、管理模式、技术方法等方面开展创新,从而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推动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新发展。
认真落实上级党组决策部署,坚持将审计工作融入新时代公司发展大局,围绕“坚持服务一个中心、落实两个要求、抓好三项工作、提升四项能力”的工作思路,找准地市公司审计工作定位,持续提升审计监督效能,推动公司审计工作再上新台阶。
1.深化新体制,努力构建一体化工作机制
(1)建立一体化工作机制。完善“四个一”(审计计划集中安排、审计人员集中培训、审计资源集中调配、共性问题集中研究),切实强化市县公司一体化管理,推动市县两级审计工作高效协同运作,切实增强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审计计划集中安排:每年年初,公司审计部围绕公司中心工作,坚持问题和风险为导向,关注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实施风险评估确定审计重点,分市县公司两个层面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年度审计人员培训计划》、《部门二十四“节气”表》并以文件形式予以明确,从而提高审计工作计划的统筹管理水平。审计人员集中培训:按照培训计划安排,围绕“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定期组织市县公司审计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提升审计人员“四项能力”(学习能力、发现和揭示问题能力、提示建议能力、报告问题能力)。审计资源集中调配:审计项目实施前期,市公司审计部将整合市县公司审计资源,针对每位审计人员的工作特长,“有的放矢”安排审计项目。共性问题集中研究:针对市县公司共性问题,市公司审计部牵头组织开展专题研讨,从“原因背景、问题定性、政策引用、整改建议”等方面进行剖析研究,及时提出高质量的审计建议,着力破解制约公司发展的管理难题,推动公司管理措施自上而下有力传导。
(2)健全审计工作报告机制。市县公司分别建立健全审计机构向公司党委负责和定期报告工作机制。定期向公司党委报告审计工作开展情况(审计发现问题、审计意见和建议、审计整改情况)及公司风险分析报告(评估原则、风险分类、涉及领域、风险程度、改进意见等),为公司领导提供决策参考,充分发挥审计在完善现代公司治理、保障发展目标实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1]
(3)建立审计监督联席会议机制。市县公司分别建立审计监督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落实公司党组有关审计工作的决策部署,通报公司年度重点审计工作任务,交流通报审计工作情况,协调解决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推进审计成果运用,强化问题考核与问责,加强相关部门在审计立项、信息共享、工作报告、成果运用方面的工作协同,努力营造联动高效审计环境。
(4)建立监审联动工作机制。审计项目实施前期:监察和审计信息资源双向交互、共享。监察部向审计部提报公司廉洁风险、历年的案件线索和需要重点梳理排查、预防的监察事项,纳入年度审计计划;审计部向监察部抄报审计报告,监察部据此安排协同监督工作计划。审计项目实施阶段:审计协助监察案件查办,监察协助审计人员开展问题核实。发现重大问题,在上报“审计要情”的同时,建立重大问题线索移交监察工作机制。审计项目报告阶段:监察审计人员共同商定“问题定性、政策引用、整改建议”等相关事宜。审计项目整改阶段:监察与审计分别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再巡察再审计,规避同类问题屡查屡犯。通过监察审计力量相互融合,实现监察和审计监督成效的最大化。
2.落实新要求,确保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
审计署第11号令明确“对内部审计发现且已经纠正的问题不再在审计报告中反映”,对审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要紧紧围绕公司中心,结合目前地市公司人力资源实际,坚持“有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认真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程投资审计等常规性审计的同时,突出审计调查、审计整改,确保工作取得明显实效。
(1)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坚持离任必审,切实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审计内容突出决策部署执行、资产经营、守规守纪、履职尽责。坚持按照“三个区分开来”的原则客观评价领导干部经营业绩,依规公正定责,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加强干部监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2)强化重点建设项目审计监督。紧紧围绕公司电网发展战略,立足电网工程实际,以项目管理为基点,以资金流向为主线,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工程投资审计,重点关注安全管理、招投标、物资采购、剩余及废旧物资处理、工程分包和征地拆迁等内容。对重点工程实施全过程跟踪、全流程覆盖,确保公司重大项目投资管理规范、资金安全和造价合理。
(3)突出重点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充分利用审计调查灵活性这一特点,围绕经营管理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和人财物核心资源管理,在“推动公司改革发展、深化体制机制建设、促进政策措施落实、规范企业经营管理、提升干部履职能力”等方面开展审计调查,及时发现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帮助企业提速增效、增强防控能力。
(4)加大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力度。实行责任单位“一把手”和专业部门抓整改的“双控机制”,对重要问题实行整改确认“双签字”。建立整改工作台账,明确整改标准和时限要求,强化销号管理。实行整改工作与单位(部门)负责人业绩考核挂钩,对问题突出、整改不力单位,实行工作约谈,促进彻底整改。[2]
(5)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管理难题。梳理分析内外部审计检查发现的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从体制机制、管理提升等方面进行剖析研究,及时提出高质量的审计建议,着力破解制约公司发展的管理难题,推动公司管理措施自上而下有力传导。
3.实践新手段,努力推动审计工作创新
(1)健全系统运用工作机制。根据“省公司审计信息系统应用考核内容及标准”,第一时间组织学习,分解任务并落实到人,建立系统运用工作提醒及反馈机制,督促、激励审计人员用好用优系统,努力形成上下呼应、相互联动、共同推进审计信息系统应用的良好局面。
(2)不断深化信息系统运用。以《省公司信息化审计项目作业指导书》为指南,组织开展审计信息化系统专题培训,促使审计人员熟练运用审计信息系统。每年选定信息化审计课题进行研究,同时全面利用审计信息系统,开展审计疑点和查证分析,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近年来相继实施了物资、工程、营销等审计项目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3)注重系统运用经验总结。认真总结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审计门户系统、ERP审计系统、管控审计系统及相关业务系统使用经验,并及时上报省公司。同时,注重新技术的学习,不断拓展审计视野,提升审计人员综合能力。
4.打造新队伍,努力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1)培育先进审计文化。着力培养审计队伍的政治责任感、发展使命感和职业荣誉感,教育引导审计人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促进审计业务和党建工作高度融合。始终紧绷作风建设这根弦,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自觉遵守审计纪律和职业道德规范,对所发现的违法、违纪、违规行为敢抓敢管、敢于揭示。自觉遵守审计纪律和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努力建设作风务实、廉洁公正的审计文化。
(2)不断提升业务素质。采取现场指导、业务交流等方式,分层分类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通过以考促学、以审代培、师徒帮带、岗位轮替等多种方式,提升审计人员“四项能力”(学习能力、发现和揭示问题能力、提示建议能力、报告问题能力),重培养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促进新进审计人员迅速成长。
(3)加强团队建设。加强专家团队成员培养,在工作中压担子,切实提升执业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打通职业发展通道,以岗级岗位、职员职级、评先评优等多个角度打通职业发展通道,推荐和输送优秀人才,激发审计队伍干事创业活力,为公司发展增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