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燕
(郎溪县第二中学 安徽宣城 242100)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生活,开发和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教材编写的建议是以现实的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为基础,突出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基于这些要求,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总体设计从初中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出发,关注青春期学生与他人、集体、社会、国家以及世界的联系。每一课内容都是从“运用你的经验”开始,以学生个体的真实可感的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起点,引导、鼓励学生交流分享。然后再通过“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等活动设计构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空间,学生通过对个体认知、个体行为的不断自我反思和相互碰撞,形成共识。最后均以“拓展空间”结束,使教学从课堂延伸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让学生运用于社会生活。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依据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特点,笔者结合自己这两年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就生活化教学在各个教学环节的应用方面谈一些具体策略。
初中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学习比较被动,更谈不上“探究”,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让学生进行课前准备活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这个准备活动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生活体验,要让学生稍作努力就能完成任务。例如在学习《家的意味》一课之前,我除了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我国古代经典的家风家训家规之外,还要求学生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说说自己家平时有哪些“规矩”,在开展这一活动时,学生踊跃发言,“我们家不允许剩饭”“我们家兄弟姐妹不允许直呼其名”“我们家出门和回家时必须和长辈打招呼”……通过交流与对照,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到我国传统家庭文化影响深远,认识到勤俭节约、关爱家人、孝敬父母等传统的家庭美德应该继续发扬,同时也意识到知识就蕴藏在生活里,平时要学会关注生活。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想使课堂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吸引学生的眼球,聚焦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一定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在传统教学中比较常见的导课方式如开门见山式、复习导入式等是从课本到课本,缺乏具体的生活情境,往往很难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也很难很快地进入学习新知的状态。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例如我在讲授《中学序曲》一课时,设计的导入活动是“我的初中生活首秀”,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开学第一天的故事,如“当我拿到新课本时……我认识的第一个新同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第一位老师……我第一天上课时的心情……我第一天上课回到家老妈这样对我说……”七年级的孩子本来就活跃,这种方式一下子就把他们刚开学的兴奋劲调动起来,很顺利地过渡到初中生活的新体验这一环节。
课堂探究是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独立思考、学会质疑、互相合作、尝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主构建知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有探究知识的渴求,但是缺乏相应的能力和方法,这就需要老师及时有效的引导。缺乏生活情境的探究学生肯定是不愿也很难参与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选取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探究材料让学生去分析思考。首先,要以学生生活为中心,以学生兴趣为半径,选取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学生可感可解的生活事件;其次,选择的内容尽可能联系社会现实,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与社会结合起来,并最终让学生主动地去关注时事,关注社会。例如在学习《国家好 大家才会好》时,我选取了当时正在热播的电影《战狼2》中吴京举着国旗顺利经过交战区的片段,很多同学之前看过电影,所以当我问大家有什么感受时,学生对电影带给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油然而生,深切体会到只有国家独立自主、繁荣富强、国际地位提高,人民的生活才能幸福安康。“我是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不是靠灌输而来的,必须通过真实的情感体验才能生成。
课堂设问停留在“是不是”“对不对”上,或者学生一看书就知道答案,这样的设问,不仅学生兴趣不高,而且在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并没有很大帮助。如果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话题,改变以往简单告知答案的方式,用问题创设交流与对话的空间,则可以让学生的问题得以呈现,思维得以展开,情感得以表达,从而逐步走向道德成长。在学习《节奏与旋律》一课时,我先设置了“小丽”同学在不同集体扮演不同角色而且发生冲突的情境,然后设问:“梳理一下你在不同集体中的角色,数一数有多少种,都是什么角色?”(建议从家庭、学校、社会等角度思考)学生很容易就罗列了很多:子女、孙子女、哥姐弟妹、班级成员、班干部、篮球队队员、值日生、乘客、顾客…… 这时我再问:“在这些不同的集体中你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说明了什么?”结合课本,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课本中“我们同时属于多个集体、在不同的集体中,我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这一知识点。然后我再设问“你有过和小丽一样的烦恼吗?你当时是怎样处理的?”学生通过交流,反思自己的做法,学会正确解决不同集体的角色冲突,让自己更好地融入集体,感受集体生活带来的成长的快乐。
作业是巩固学生课堂学习的知识的重要方式,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复习, 还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内容。当然, 课后作业不单传统纸质作业一种形式, 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后向学生布置一些生活化的作业。例如在学完《生命的思考》后,我布置学生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绘制自己家的家谱;在学完《家的意味》一课后要求学生自制一张卡片,写上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送给爸爸妈妈。这些作业为学生创造了更多亲身实践的机会, 不仅可以延伸和拓展学生思维, 还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受与体验。
正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的:生活即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落实生活化教学,有待广大一线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去研究教材与生活的联系, 不断去积累素材,需要我们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