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铁
(晋江市紫峰中学 福建泉州 362200)
近年来教育部启动新高考招生考试制度,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现状及解决人才选拔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潜力来选择高考学科,并通过高考学科的自由组合实现拓展兴趣和发展个性的育人目标,满足高校选择人才的需要,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资料查找、方案实施、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可以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掌握科学研究的流程和方法,尝试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强调的是自主性与学生的选择权不谋而合,因此,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渗透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可行性。
2014年9月浙江省高中学生可以进行“7选3”的自主选择,学生进入高中就要开始考虑未来的专业发展和职业方向问题,相当于志愿选择从高考后提前到了高考前,而且要做出比以往的文理分科更细致的选择。这种选择不是盲目的,必须有充分的自我认知与职业发展信息支撑,这些信息可以通过收集或实践活动获得对这些信息进行充分分析,综合考量,形成自我职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如何科学地决策选考科目是高中学生和家长的迫切需求。但是,家长往往缺少这方面的教育能力,学校必须挺身而出开展相关教育活动。
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观念和兴趣的充分尊重,有利于学生结合内心世界开展探索。将研究性学习建立在学生的个性化之上,能够保障学生的内心世界和职业探索两个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形成平行发展的立交桥,通过内心世界探索的推动作用,促使学生的兴趣向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转化。
职业生涯规划专家发现,兴趣在职业生涯规划发展与人生幸福感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职业生涯规划简称职业规划。是指依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能力、价值观、情感取向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的分析,综合各个学科、专业、职业的特点,根据自己对职业的理解和自身的职业倾向,确定其相对合适的职业生涯奋斗目标。
通过组织研究性学习活动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在自主选择的情况下开展相应的研究,能使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核心的问题是引导学生“学会选择”。认知信息加工理论(CIP理论)通过分析、设定课程目标、开发课程内容、设定教学目标、选择教法、设置课程评价方案以实现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如下图所示)。
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发过程图
基于环境分析、需求调查等问题设计方案,创新研究性学习活动组织方式,尝试在研究性学习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深度融合。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晋江市紫峰中学在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期间,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在高一年级开展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特点的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渗透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是:
1.开设“专题课”研究性学习。开设“专题课”保证和强化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使学生明确学习活动的实施步骤与要求,也使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能力得到提升。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工作包括多个方面,其中最核心的价值观是不能“越位”。教师看问题的角度与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存在差异,对学生的指导过于“全面”甚至取而代之,不见得是一位好的指导老师。面对学生开设的“专题课”就是要向学生传达个人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个人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点燃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热情。
2.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课程形态。这种形式应该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功能和校外的资源布置一些诸如观察、制作、实验、社会调查等自主性、实践性较强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或实践来获取知识并得到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3.开展“课题式”研究性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和确立研究课题,并在研究过程中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习面向学生的生活,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通过课题研究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帮助学生从学科与社会的关系方面提高自我认识,引领学生进行高中职业生涯规划,了解学科特点、职业与大学之间的关系,为后续选课走班做好准备。
4.开发职业生涯规划体验课程。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在生涯体验课程中,结合校内外资源,与企业、高校展开合作,帮助学生增加职业体验,了解企事业单位招聘员工时的要求,成为一名合格员工需具备哪些素质等,引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践行“活动就是课程,探究就是学习,经历就是成长”的理念,“与未来有约”深度职业体验引领生涯发展,为保证新课改的实施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综上所述,通过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反复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问题,在发展与变化中调整并完善自己的人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可以提高学生的高中职业准备意识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将对深化新高考改革产生有益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