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螺旋理论的新时代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2018-01-01 22:20王桂花
关键词:创新型国际化协同

王桂花

(1.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 蚌埠 233000; 2.铜陵学院, 安徽 铜陵 244000)

引言

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迅猛,共享经济、移动支付等新模式扑面而来,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更加便利的生活,那么,如何看待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新时代创新驱动成果硕果累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我国积极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成为世界瞩目的创新热土。新时代,如何让创新不断涌现?如何为创新厚植土壤?人才优势关系到国家未来的持续创新能力,因此,高校培育创新型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教育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校要顺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需求,在人才供给上调整人才教育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市场环境变幻莫测,不确定性增加,应该创新教育模式。“不精确的世界”需求的既不是“专才”,也不是“通才”,而是具备基本素质、专业素养、创新素养的国际化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螺旋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纽约州立大学的亨利·埃茨科威兹和阿姆斯特丹科技学院的罗伊特·雷德斯多夫教授首先提出的,他们以生物学的三螺旋概念为基础,创造性提出创新三螺旋模型理论。三螺旋理论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理论基础,是高校、产业和政府三方联动,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核心是“为追求创新而实现知识资本化”。

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及创新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但是目前由于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功利性价值取向,认知定位不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没有真正融入高校的育人体系。因此基于三螺旋理论,在新时代下高校探究如何建立有效的高校、产业和政府三方联动耦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助推创新型人才培养。

一、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创新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创新型人才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富于开拓性,具有较强的探索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内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根据心理学研究,每位学生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中潜藏着大量创新潜能。就理论上而言,人人都可以创新。但是,人类社会的漫长历史长河中,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都能创新,有突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不多。

衡量国家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准是国民的创新素质。创新素质必需的基本心理品质与特征是人在先天遗传基础上,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教育而获得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下列素质:可贵的创新品质、坚韧的创新意志、敏锐的创新观察能力、前瞻性的创新思维、丰富的创新知识和创新实践。目前我国应推进人才结构调整,完善激励机制,改进教育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创新产业发展,培养高端创新型人才。

新时代下创新型人才的培育,秉持协同创新教育理念,高校、产业和政府三方联动整合社会、企业和高校资源,搭建协同培养平台,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实施协同培养,实现知识领域、生产领域和政策领域的集聚。

二、新时代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高等教育大国,拥有丰富而优质的教育资源,随着中国世界话语权的提升,我国的高等教育依托中华优秀而璀璨的文化,有效协同本土化和国际化,注重智商、情商和灵商教育,培养国际化创新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注重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跨国公司营运资本管理、风险控制等需要国际化创新型人才,既掌握前沿理论又能解决复杂的国际化实践问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变成“地球村”,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的人们进行跨文化交流,高校应培养熟悉国际语境、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当然,专业素养、研究素养、批判思维和个人素养、数字信息素养等是必需的,以增强实战能力。高校应汇聚优质资源,坚持协同创新教育理念,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促进高校、政府和产业三螺旋教育主体目标的协同[2]。

2.构建“创新创意创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应坚持创新创业导向,构建“创新创意创业”课程。建立在线教育平台,开设“创新创意创业”专项教育课程和学程课程,引入国外“创新创意创业”优质课程。依托政府资源强势推动“双创”战略,建设创新创业基地寻求社会的创新创业教育支撑,完善社会合作机制,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容。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是高校的四大功能,其中人才培养是第一位也是最根本的任务。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体现必要的专业技能,还有相关学科知识,聚焦学科创新元素,摒弃狭窄和散乱、仅关注职业考试的情况。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环境下,应确定国际化理念,改革教材、课程设置,教材必须体现先进知识、创新思维以及有用的信息流。

3.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领域最活跃的部分是灵活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潜能和爱好,提升教学效果。现代互联网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以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提升为中心,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随着“云计算”、“互联网+”的到来,大数据时代获取知识的渠道发生改变,教学模式亟待改革,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作为知识学习的指导者和领跑人的教师,应该潜心研究教育心理学理论,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多样化教学手段。如引入“微课”教学模式,以新兴的情景化在线视频课程形式、声色并茂的讲解,赋予学生深入的学习体验,迎合数字时代的需求。

依托大数据,建立在线教育平台。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如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善于点拨和巧妙提示学生,让学生体验快乐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水平的提高依赖于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师资创造一流的教育业绩。培养兼具“综合管理决策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国际化创新人才需要实力雄厚、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师资团队。经济全球化推动教育国际化,相应的要求师资队伍国际化。高校教师既要传道、授业、解惑,扮演知识传播者角色,又要从事科学研究,同时“产教融合”深入企业锻炼。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项目合作、访学、合作办学、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提升师资队伍素质。加强“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和行业共同组织教学团队,从校外聘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优秀成功人士担任兼职教师,引进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组织中青年教师赴行业实地考察,开展创新创业教学比赛。

5.建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双创”是高校创新教育发展新的时代语境,高校应积极转换教育供需模式,重视科技创新,提升教育内容与方式,确保大学生的优质供给[3]。国际教育会议于1989年将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列为21世纪教育三张通行证。美国高校设立创新研究机构或中心实施创新教育,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我国正推进创新教育,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颁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学校要营造创新的浓厚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热情,为青年学生成才搭建平台。完善创新教育体系,通过文化引领和指导帮扶,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高校可借助校园网站、微信平台、校园广播、校园报刊等形式加强宣传工作,宣传国家相关政策,宣传“创新创业”的成功典型,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高校、产业和政府打破组织边界,深度整合三方优质资源,组成“三重螺旋(体)”协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4]。协同理念应深植于新时代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协同是高校教育资源从分散到集聚、融合的有效途径。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高校和企业进行“产学”合作,直至目前的“产学官”合作。英国的高校、企业和政府三方合作进行创新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优质发展开创增值空间[5]。

三、“一带一路”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是“共同现代化”的创新实践,大幅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开启了国际合作的新平台。经济转型需要吸纳更多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必须利用“一带一路”契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提升国际话语权。中国应发挥教育大国的优势,承担大国的国际义务,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行动。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一部分,深化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升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新时代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在国内开展政产学研协同教育,必须走出去,实行开放战略。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走出国门,深入交流互鉴,树立全球视野观,利用“一带一路”为教育开放合作提供的重要契机,深化沿线国家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培养复合型国际化创新人才,提高合作办学水平,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成果。沿线国家高校建立长效机制,探索国际协同创新新机制,群策群力,有效协同本土化和国际化,发挥各自的文化及专业优势,扩大互派留学生人数。在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合作中,打造互联网时代的国际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地方之间的创新创业教育合作,在借鉴国际创新创业教育先进理念的基础上,国际创新创业教育应体现中国元素。

参考文献:

[1] 黄利梅.高校创业教育协同创新机制——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6):25-29.

[2] 黄敏.新时代地方高校特色发展与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7(12):244-249.

[3] 展涛.我国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1(1):8.

[4] 罗岐熟.三螺旋理论框架下服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5):68-71.

[5] 高阳,钟杰,徐光.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7(2):88-91.

猜你喜欢
创新型国际化协同
聚焦港口国际化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国个体防护产业国际化展望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