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政策扶持研究

2018-01-01 10:42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民办学校公办民办

刘 丽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郑州 新郑 451100)

不同的时期,人们对民办教育有不同的界定。1993年国家教委出台的《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明确表明,社会组织和单位个人通过自筹资金的方式并依据该规定设立实施的民办高等学历教育被称为民办高等学校。2002年,国家规定社会组织或个人自筹资金举办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并向社会公开招生,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通过以上规定和法律对民办教育的解释,民办教育至少具备三个特点,第一,办学经费自筹;第二,办学主体为社会组织或个人;第三,服务面向社会大众。仅就民办高等教育来说,目前我国有三种存在形式:一是普通民办高校;二是独立二级学院;三是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鉴于作者研究水平有限及所在单位性质,本研究所指的民办高等教育仅为普通民办高校。

一、 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在河南省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里,民办教育的发展成绩显著,春秋战国时期,伟大教育家孔子就在河南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所私立学校,至此,河南的民办教育一直领先于全国其他省份。在宋代时期,全国仅有四所大学,其中河南就有两所,一所是嵩阳书院,一所是应天书院,这两所都是私立大学的性质。河南省是非常重视民办学校的省份,特别是在近代,民办学校的举办数量也是领先于全国。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的恢复起步阶段;第二阶段为20世纪80初期至90中期的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的高峰期。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给河南省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的黄河科技学院,是我国第一所民办本科院校。此外,较早的一批合作办学教育机构中就有一所诞生于河南的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给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很大契机。借助于该政策东风,河南省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民办教育更像是一场熊熊燃烧的烈焰,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

(二)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改革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这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果,为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河南省民办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1.认识误区问题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错误认识具体表现如下:首先,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对民办高等教育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见。公民办高校同样归属教育厅管辖,但却会被给予不平等对待。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仍有部分工作人员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性质、意义、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有些人甚至从心理上就排斥民办教育,当然也就不会用心办事,必然会出现政策执行不到位的现象,一些有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在落实起来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麻烦。其次,社会公众对民办高等教育也存在一定的误解。比如:有些人以传统的思维来看待民办教育,认为民办高校是由私人投资建设的,必定是以营利为主的学校,商业化行为严重,想当然的认为没有公办学校好,教学质量差等。显然这样想法是比较片面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民办教育的歧视。另外,虽然国家在立法时已明确承认民办高校学生所具有的合法权益,但仍然有部分人士对此并不了解,在选拔人才时对民办教育毕业生存在严重的偏见。比如说,有些企业会在聘用启示中明确标明 “不接受民办高校毕业生简历”等歧视性话语,直接对民办高校毕业生进行轻视,否定了所有的民办高校毕业生。在他们看来,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和公办学校毕业生相比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会矮人一等。这些偏见和歧视如果不消除,会严重影响民办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同时也会制约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2.教育公平问题

首先,资金投入不公平。公立大学每年生均约有6000元左右的财政拨款。然而,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则依赖于法人和支付高额学费的受教育者。政府作为真正的受益者,不按照利益原则分担教育成本,对民办高校的补贴很少,与民办高校的资金需求相比,相差甚远。这清楚地反映了政府对民办和公办教育投资的不公平。因此,我国政府需要提高认识,重视民办教育的发展,建立合理的资助机制,提高政策法规的可操作性,只有政府带头重视民办教育的发展,才能让社会公众关注民办教育,重视民办教育。

其次,办学机会不平等。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各类教育投资者都应有平等的机会举办教育,但社会投资者在举办学校时却受到种种的政策限制。目前,国家虽然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使民办高等教育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然而,民办教育真正能够参与的项目与公办教育相比还是相差甚远。

最后,教师待遇不公平。教师待遇公平问题,是目前一个广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2003年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明文规定:“民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和公办学校一样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但在实际工作中,私立学校教师和公立学校教师待遇差别很大,主要体现在:民办高校的人事编制不包括在国家管理范围之内,民办高校教师在业务培训、工资待遇、住房福利和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和公立大学教师都不能享受同等的待遇。由于教师待遇得不到保障,民办高校频频出现跳槽现象,导致民办教师队伍不稳定,这样一来也严重的影响了民办高校的管理与发展。由于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是由私人投资,并不会像公办高校那样有政府作为其坚强的后盾,常常出现办学资金短缺问题,为了解决资金需求,民办高校会通过精简教师队伍、增加工作量、降低薪酬待遇等各种手段缩减开支,降低经营成本,这无疑给民办高校教师带来了巨大压力,民办高校教师的现状不容乐观。

3.管理规范问题

目前民办高校的管理存在一定的混乱,缺乏有效管理。具体存在的问题如下:首先,政府在对民办教育的管理过程中仅采用行政手段,方法单一,不够全面,不能全方位地了解实情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究其原因,政府缺乏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用于民办高校的管理工作。其次,民办教育兴办始点,举办者资金匮乏,为了更多地聚拢资金和吸收教育资源,亲朋好友被大量吸纳进来,加入民办教育大家庭来,逐渐形成了“家族式管理”模式。但是,当民办高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这种“家族式管理”模式便会出现一定的弊端,由于管理层之间有着特殊的亲属关系,在制定重大决策时,由于各方关系人分别站在不同的利益角度,不易于形成统一意见,不利于形成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决策的执行和监管过程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样以来就会严重影响民办高校的发展前景。

4.招生就业问题

国家对民办高校招生地域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大多数民办高校只能在本省招生,不能跨省招生。我国一直是公办高校录取完之后才进行民办高校的录取工作,所以导致了民办高校的招生层次偏低,学生的素质不能得到保证,因为大多数学生相对较差,学生的素质整齐不一,这无形中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学生管理和教学质量也会出现一定的问题。此外,由于社会普遍存在对民办学校毕业生的歧视,即使法律规定同等层次民办学校毕业生的学历学位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效力,但在就业方面,大多数企业还是倾向于选择公办学校的毕业生,这无形中给民办学校学生的就业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民办高校毕业生在就业门槛上受到很大影响。

二、 河南省公共财政扶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缺失

民办高等教育不仅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效益,而且还具有较强的文化和社会功能。根据受益负担原则,政府作为受益方,理应承担起对民办高等教育应有的职责。当然,政府并非是万能的,其职责有其局限性。但就目前河南省现状来看,地方政府在扶持民办高校发展中并没有完全履行其职责,很明显会制约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政策制定不详细,形同虚设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起步晚、起点低的特点更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大力的支持。就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方面,河南省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惠民”政策,但在政策执行上存在很严重的问题。就目前情况来看,由于民办高等教育相关法律条文制定不够详细,有些好的民办教育扶持政策在执行起来缺乏可操作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公办和民办高校的同等待遇政策制定不够详细。如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拥有办学自主权,民办学校享有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学校举办者、教职工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的保护。”这项法规的颁布目的是促进民办高等教学的发展,但它在应用时并不是很有效。从河南的现状来看,民办高校无论是在土地使用政策,教师待遇和学生资助政策等许多方面与公立高等教育没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因此,在高等教育领域,民办高校仍未被公平对待,一直受到来自社会各行各业不同程度的歧视。这种重公办轻民办的“歧视”现象,严重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而且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另一方面,健全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尚未建立。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 46 条规定“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同样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却与《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中的某些规定出现了相背离的现象,通知中提到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民办学校是不能享受免征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这条法律体系看似比较给力,给民办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希望,但实际执行起来却比较尴尬。很明显民办高校并不能像公办高校那样享受到真正的税收优惠政策,这种不配套的民办教育政策体系执行起来严重背离了国家起初制定税收优惠政策的初衷。

(二)监管行为不当导致政府管理越位

政府在民办高校的监管中存在不当行为,从而导致政府管理出现越位现象。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政府管理越位具体有以下表现:政府通常采用照搬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对民办高等教育进行管理,如对民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进行干预。民办高校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性,例如民办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来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教学质量和社会信誉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谋求生存和发展,民办高等学校离不开地方政府的科学规范管理。政府应通过宏观调控和法律手段对民办高校的发展进行引导和管理。在民办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地方政府过于介入,将严重制约民办高校的特色发展,不仅不能促进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而且还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所以,对于民办高校的管理,政府不能仅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必须创新。例如,在对高等高校的质量进行评价时,不能实行一刀切,公办和民办高校应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如果拿公立高校的评价标准来评价民办高校,很明显存在很多不公平和不合理的地方,而且这种教育评价体系没有考虑到民办高校发展的特殊性,对民办高校个性和特色的发展会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地方政府这种老式的管理模式不仅不利于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只会使其运行起来更加束缚,地方政府应尽快构建民办高校和谐发展的监管体系,改变政府管理越位现象,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 政府资助政策不公导致财政缺位

民办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准公共产品,其受益者是受教育的学生、社会大众还有政府。政府作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受益者,基于教育成本分担原则,理应负起自己应尽的职责,承担部分教育成本。目前河南省民办高校资金来源仍然比较单一,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学生所缴纳的学费,得到的社会资助和政府补贴则少之又少,融资难依然困扰着大多数民办学校。这种有限的经费收入难以满足民办高校的正常发展需要,民办高校处在举步维艰的困境。办高等教育发展中资金短缺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地方政府经费政策不公财政缺位所导致。

从公共选择理论角度来分析,政府并不总是追求公共利益,尤其自力行为的一面,所以政府在行使职权时必然存在一定的利益偏向,从而导致所制定的公共政策出现公共利益的偏离。因此,作为高等教育管理者的河南省地方政府在处理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财政资助问题时,很难独立于自身,进而导致政策制定出现选择性偏好,造成了公立和私立高等学校财政资助的不平等。而民办高等教育的贡献和作用,决定了民办高等教育在教育体系和社会中的地位。人才培养、文化传播、高等教育市场培育等体现了民办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无论是从民办高等教育本身、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高等教育质量还是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等方面来看,政府公共财政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都有其必要性。

三、 完善河南省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扶持政策的建议

(一) 明确民办高校的办学地位

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对民办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新增长点和促进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力量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公立学校教育才体现教育的公益性,私立教育被定义为以营利为目的,私立教育被不同程度地轻视。要从根本上解决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首先要打破思维定势和认识的束缚,废除和修正歧视性政策,使社会能正确认识民办教育。国家的法律法规必须保障民办高校和公立高校的平等法律地位,建立公平、共赢的发展机制。

(二) 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待遇的税费优惠政策

应平等对待民办与公办高等教育的税收问题。虽然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拥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得到了《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承认,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民办高校仍然面临着一些歧视性待遇。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行政部门、财政部和国务院应当共同制定和实施民办学校税收优惠政策,提高透明度和可操作性。

对于非营利性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实行“税不进校”原则,与公办高校享受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很多方面都享受国家免税政策。民办高校申报并经国家税务机关批准,民办高校所取得的收入可以免征企业所得税,民办高校的财产可以免征财产税。为鼓励民办高校的发展,对于新办的民办高校,从登记之日起,一律免税;政府应免费为民办高校的新建和改扩建提供建设用地,同时免征土地使用税和建设配套税;地方政府在进行本区域的城乡建设规划时要将民办学校的建设用地纳入进来,统筹规划布局,享有与公立学校在土地征收和建设税方面的政策优势;为了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教材、实验仪器和其他教学设备的引进免征进口关税。

对于学校捐赠人的税收优惠一直没有法律保障,1999年《慈善事业捐赠法》规定了企业对公益事业的捐赠可以享受免税政策,但也仅仅只有十几个社团在此范围之内,对学校的捐赠不在此列,不利于民办高校吸收捐赠资金进行办学。中国应促进和鼓励社会公益捐赠,首先要营造一个好的捐赠环境,其次,对我国现有的不完善的捐赠制度进行改革,为了更易于捐赠还要简化捐赠程序,扩大免费范围,增加免税额度,同时还要给捐赠者建立完善的补偿机制,有效的激发了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捐赠热情,鼓励更多的人向民办高等教育进行捐赠。

(三) 建立宏观管理与自主办学机制

办学自主权是指高等教育机构针对其面临的任务和特点拥有自主决策权,从而保证学校活动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内在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充分发挥其自身功能。不管是基于政府和社会的角度还是民办高校自身发展需要,民办高校规范管理已势在必行。政府对民办高校进行规范管理并不是事事都要参与,什么都不放手,政府要制定一个完善的宏观管理体制,确保民办学校不会被管死,也不会乱死。让满足一定条件的民办高校拥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充分发挥民办高校的特色,随着市场变化灵活调整办学方针,提高民办高校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 提高财政资助额度、彰显教育公平

首先,确定资助对象和项目。从目前情况来看,河南省教育是“穷省办大教育”,河南作为我国人口大省,学生人数多,教育投资总额不够,公办高校的扩招也是外债累累。基于目前河南省财政现状,地方政府对每所民办高校进行资助也是很难做到的。在此基础上,地方政府只能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为基础,优先向某些民办高校提供一定数量的财政支持。在对资助对象进行选择上,要选取一些典型的民办高校建立一些资助项目,政府出资为民办高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来改善民办高校的办学条件,从而有助于提高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第二,建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专项基金。建立民办高等教育专项发展基金,可以极大地缓解民办高校由于财政问题而承受的巨大压力。其实我国已有建立民办高等教育专项基金的先例。上海市人民政府2005年就出台了《上海市政府民办教育发展专项基金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上海市政府每年应从财政收入的拨款4000万元作为民办教育发展专项基金用于扶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十多所民办高校已经获得了超过两百万元的高职院校建设资金和实验室建设资金,这一重大举措在使民办教育受益同时,也为上海市政府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上海市政府的该项政策对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示范作用。根据上海的成功经验,不难看出,如果河南省政府能够为民办教育的发展设置专项资金,它可以及时解决河南省民办高校发展的问题。

此外,允许民办高校利用合法手段向社会筹集资金,政府应当实行免税。进一步完善信用担保法律,鼓励金融机构在有担保条件下为民办高校提供安全、多样化的贷款。政府还可以建立教育投资基金和发行教育债券,实现民办高等教育融资的多元化。

总之,作为社会公共利益代表的河南省政府应认真履行教育经费资助的责任,合理分配教育成本的适当比例,以缓解民办高校的巨大资金压力,在河南省民办高校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河南省政府帮助其解决所面临的资金问题能够提高民办高校的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结论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有利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同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有极大的促进。从法律角度来说,公办和民办教育具有同等的地位,对社会发展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事实上,由于社会公众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相关人员普遍存在对民办高校的歧视,这种偏见严重制约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为了解决这种困境,就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引导,消除大众误解,同时还需要民办高校自身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要保证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发现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通过梳理现有的政策文本,分析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财政扶持政策的落实情况;(3)根据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的现状,提出了河南省公共财政扶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建议。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如下: (1)河南省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和比例,由于数据与民办高校财务状况有关,未能获取;(2)在研究河南省民办高校的现状部分,需要对民办高校学生人数和教师数量进行比较分析,但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困难,没有实施。(3)在民办高校政策实施的实际情况方面,政策研究不够深入,一些问题仍有待探讨和研究。

[1]张建忠.民办高校政府财政扶持研究-以上海市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

[2]马玮岐.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公共财政扶持政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3]袁一佳.四川省政府财政资助民办高校政策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4.

[4]李君怡.公共财政扶持独立学院发展的政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4.

[5]晏波.民办教育发展的公共财政扶持政策及其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6(4):59-60.

[6]杨冬华.基于绩效评价的公共财政对民办高校的扶持政策[J].现代教育,2014(20):13-14.

[7]万琳芳.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财政资助政策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4.

猜你喜欢
民办学校公办民办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亚运城再添一所公办学校! 广铁一中天峰中学落成启用
益阳: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全国近两成学生在民办学校就读
广西:民办校可由营利性转非营利性
神数据
四川成都:民办学校党建工作推进会
公办中小学不能成为平庸教育的代名词
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获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