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君武教育理念引发的高校英语教师国学素养探究

2018-04-08 00:33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国学素养英语

卢 虹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一、研究背景

马君武是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以其改造中国的封建教育体制、力推现代高等教育的理念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与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蔡元培同享盛名,有“北蔡南马”之誉。近年来有关马君武的研究热度有增无减,在中国知网上以“马君武”为主题,可以检索到近四百篇相关论文,其中“马君武 教育思想”关联文章33篇,从对这些文章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对马君武教育理念研究占到了15.15%,仅次于教育理论和教育管理(33.33%)以及人物传记(18.18%)。充分的理论支持是高等学校教学实践的有力基石,对马君武教育理念的关注有助于高校教师理论联系实际,针对自身素养进行深度思考和提高。从研究层面的分布也不难看出马君武教育相关研究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另一方面,社科类的相关研究从2002年到2014年持波动增长趋势,到2016年增长趋势明显。从数据检索中可以看出,虽然针对马君武的一部分研究分布在翻译领域和政治领域,其在教育领域的贡献和影响更被后人所津津乐道。马君武提出的众多教育理念中,国学理念一直占有重要位置。他身处乱世,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挨打是因为没有成为“因袭文明之国”,因此他提出国人应该通过学习外国语言来吸收外来之文明成果,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即学习西方新知和启蒙思想的目的终究还是为解说中华传统特色文化服务。在这吸收→弘扬的过程中,掌握外语技能的教师就成了传播的桥梁。English is a language of the world. English is the international language used to explain and discuss THEIR CULTURE with foreigners. (http://rel.sagepub.com.)(英语是一门世界性语言,是不同国家的人们用来向外国人解释和讨论他们的文化的语言。) 由此可见,尽管马君武提倡西洋文明输入,但他反对全盘西化,认为中国不能完全否定固有文化,可以取其精华,辅以西洋文明。这一理念跟近年来大力提倡的“国学教育”相吻合。2015年3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重视国学教育 加强文化认同》的文章,文章中指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国民的文化认同与文明修养。”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关于马君武教育理念的研究都把关注点放在马君武与西学的关系上,也就是高度强调着“吸收之手段“,忽略“弘扬之目的”;单就研究国学话题也能检索到不少文章,有人认为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加强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国学素养是非常必要的(刘延超, 2009),有人探讨了高校英语教师的汉语诉求,并得出在英语教学评估体系中增加汉语修养评价比重的结论(孙敏,2007),有人以“传道授业解惑”这一传统文化为主线,探讨了在21世纪的新形式下高校英语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龚艳,2011)。然而这些研究又与马君武教育理念关联甚少,部分更是研究缺乏调研探讨,没有客观数据支撑,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实际问题的完善和改进意义不大。本研究是以马君武教育理念为理论支持,以高校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即在“手段”易获得的前提下,通过问卷调查,试卷分析并结合访谈的方式提供数据依据,分析目前高校外语教师国学素养现状,探究现状形成原因,思考如何达成提高的“目的”。

二、概念及研究现状

什么是国学?通过网络检索可以归纳出现在所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360百科)

什么是教师的国学素养?在众多的研究文章中可以检索到“国学素养”相关文章共计144篇,其中提到的关于国学素养的定义多引自《教师的国学素养》(2015)一书,理论上可定义为教师所掌握的“国学中传统文化的人文教育部分”。

本研究将这一概念定义为:教师以传道为首要任务,同时进行非专项研究式的国学经典学习,从而达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提升,进而推动学生国学素养的培养。

上述检索到的144篇研究文章中,涉及高等教育领域的文章仅5篇,占总量的3.65%,远远落后于基础教育80篇(58.39%)和基础研究43篇(31.39%)。不仅如此,以“外语教师 国学素养”为主题检索,结果显示为 0篇。这表明当前对于教师国学素养的探究多停留在中小学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范畴。对于高校英语教师国学素养的探究还有待加强。这一需求是紧迫的,从国家范畴来看,纵观习近平主席2015年以来在国内外的重要演讲、署名文章和寄语,他多次引用古典诗句、谚语、典故来阐述思想,展现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人格魅力。谆谆告诫,语重心长;殷殷期望,寄意深远。从实用范畴来看,外语教师的教学内容已经涉及到国学领域。例如在近几年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出现了介绍“丝绸之路” (2013 CET6),“月饼寄相思” (2014 CET6),“苏州园林”(2015 CET4),“中西方色彩的文化比较”(2016 CET4)等内容的题型。又例如在某次英语翻译课上需要引用2017年5月习总书记在一带一路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作为训练,其中大量引用了中国传统的习语,成语,以及名人诗句等,比如“孟夏之日,万物聚秀”(In this lovely season of early Summer when every living thing is full of energy,)“桃李不言,下自成蹊”(Peaches and plums do not speak, but they are so attractive that a path is formed below the trees)“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Rome was not built in one day)。这些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的文化现象,正越来越多的受到语言学习者的关注,教师国学素养的欠缺将会牵制学生语言习得的成效。

三、调查内容及结果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高校英语教师国学素养调查问卷》,对地方高校教师的国学素养进行调查。该问卷主要包括教师背景问卷和教师国学素养问卷两大部分。教师背景问卷包括教师自然背景和教学背景共2个维度的变量,共10个项目。本研究中的国学素养基于上述概念定义,主要结合英语教学特点和教学需求考量国学常识。英语教师的国学素养共涉及四个领域,各领域所涉及的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能力指标分解表

因此,英语教师国学素养问卷包括唐诗宋词,常用成语,华夏历史和传统习俗4个维度,共41个项目,其中单项选择40题,填空1题。

2.数据分析

梳理所得信息,将英语教师自然背景特征按照年龄,性别,学历,职称,所学专业,所授专业,工作时间,周课时量和学期课程数这10个方面进行归类统计。另,将国学水平测试部分按照所得实际成绩划分区间。将两部分原始数据和信息借助SPSS17. 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主要使用的统计方法有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得出教师背景特征与各维度能力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影响程度。

3.调查对象

《高校英语教师国学素养调查问卷》于2017年在笔者所在院校和安徽江苏两省周边院校的英语教师中进行,参与调查对象共260名,发放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41份。

(二)结果描述

1.英语教师背景特征分布

所有参与调查的英语教师平均从事教育工作时间13.2年;年龄——40岁以下的占92%;性别比例不平衡——女性占78.6%,男性仅占21.4 %;学历不高——最高学历为本科的教师占50.7%,硕士研究生学历占45.2%,博士学历的仅2. 7 %;职称中级居多——具备讲师职称的教师占90.5%,副教授仅占5.9 %,教授仅占1.6%;所学专业分布于英语教育(43.1%),应用语言学(21.6%),翻译学(19.4%)和英美文学(15.9%)四个方向;教师所授课程专业多分为英语专业(39.6%)和非英语专业(60.4%)。调查显示部分高校英语教师承担的工作量是巨大的,周课时数12 - 20节的占到72.1 %;有的教师同时承担着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和公共英语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75.5%的教师一学期承担两门以上课程数。

表2 教师教学背景特征分布

2.英语教师国学素养分布

将高校英语教师国学素养问卷(百分制)统计出来的分数按区间划分为三个档次,优秀(90分以上)占6.7%,良好(70-90分)占52.3%,一般(60-70分)占39.8%,较差(60分以下)占1.2%。其中男性教师的优秀率仅12.5%,远远落后于女性教师;表3显示了教师除性别以外的背景特征变量与国学素养水平测试优秀数量之间的联系。

表3 教师背景特征变量与优秀人数分布

(三)发现与结论

通过调查和数据比对,我们发现:

1.被调查高校英语教师国学素养优秀率不高,但中上等成绩数超过预期。大部分教师对于国学常识有所了解。通过测试可以发现在唐诗宋词的上下句对接,常用成语的释义和节庆活动习俗方面,教师普遍得分较高。但涉及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题目,教师失分率上升很多。例如,“从隔岸观火,暗度陈仓,背水一战,破釜沉舟中选出一个和项羽有关的历史事件”,这些内容对教师的国学素养要求较高,正确率很低。这说明对于日常的国学积累,教师大部分停留在表面,很多还是靠着以前自己学生时期的积累,在工作过程中没有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2.男性教师国学素养普遍低于女性教师。除了问卷调查以外,本研究还对部分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在被问及对于自己国学素养的培养时,很多男教师表示“自身国学素养不高”,“对于此类兴趣不大”,“平时多关注科技类体育类新闻”,很多女教师表示“平时书面阅读较多”,“在家辅导孩子语文作业”,“很喜欢李清照的词”等。无论是哪个学习层面,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培养高校外语教师的国学兴趣从而提高其国学素养,是一个非常值得思索的课题。

3.通过对表3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师自然特征中有部分变量如年龄,学历和职称等对于国学素养有重要影响。大部分的“优秀”分布在40岁以下,本科学历和讲师职称。这说明教师队伍中的年轻力量有着强烈提升个人能力的诉求,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除了专业方面的积累,也重视了一部分国学知识的摄入。教师教学特征各变量对于国学素养的影响显著。学习英美文学方向的教师,在学业中有涉及到中西方文学作品的比较学,所以国学素养普遍较高;另外,非英语专业的教师优秀百分比高于英语专业教师,在文科类专业授课的教师比率又高于在理科类专业授课的教师,原因是部分教师承担着中文专业或对外汉语专业的英语教学工作,实际的教学需求迫使他们必须与时俱进融入到教学对象群体中,从而累积了一部分国学知识;教师教学工作量对国学素养的影响不大,这说明即便是繁重的教学任务也并不能阻碍教师国学素养的提高。

4.影响高校英语教师国学素养的因素有很多。笔者认为其中最大影响因素就是“偏见”。外语类教学有很大的局限性,大部分的研究都侧重在语言点,语法结构和篇章翻译。很多教师认为把语言点讲清楚,能把英语文章翻译得让学生读通读懂就可以了,“信达雅”是翻译专业研究的事情;很多教师英语知识牢固且都觉得学好本专业就行了,他们对于某一个英语习语或诗歌片段都能引经据典,对大英历史能侃侃而谈,而对于中国古代的那些传统文化“有兴趣就看一看”,没有兴趣也无所谓,“因为课堂时间讲专业知识都不太够”,即使教师国学素养深厚,“课堂使用率也不会太高”;问卷调查中的最后一道填空题是开放式回答,请教师写下“你所希望的获取国学知识的渠道”,其中有75%的教师希望通过电视电影手机APP等媒体形式获取,16%的教师希望高校能提供专项图书阅览室,还有9%的教师希望有机会能参加国学方面专业课程的学习。客观条件欠缺,获取知识的渠道较窄也是限制外语国学素养提高的原因之一。

四、结束语

无论是近代的马君武教育理念还是近两年习总书记提出的“共同体”概念,国学素养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话题。笔者建议:各高校加大国学资料购买额度,设置阅览室,提供好的硬件设施;教师要扩大阅读量,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的以国学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在学习“Where Principles Come First”一文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中文里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项做讨论,再如,学习“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时,可以先要求学生列举中国文化中的代表性作品,等等;高校可以给教师多提供培训机会,举办国学知识竞赛,以赛促学,建立评估机制。国学素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高校和英语教师共同努力,立足本专业特色,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态度,将国学与英语教学相结合,提高自身国学素养,更好的为英语教学服务。

[1]莫世祥.马君武集[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1991.

[2]安远.马君武教育思想研究[D]. 西南大学,2012.

[3]马冠初.马君武办学的理念与实践[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2,(4).

[4]张卫红,孙成贵.大学英语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析 [J].外语学刊,2014,(4).

[5]史雯娜.地方高校英语教师背景特征对信息素养影响研究[J].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4 (2) .

Study on College English Instructor’s Chinese Culture Literacy

LU Hong

猜你喜欢
国学素养英语
“垂”改成“掉”,好不好?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