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背景下高职院校传统大班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2018-01-01 05:34:07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教学活动信息化

李 欣



信息化教学背景下高职院校传统大班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李 欣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管理系,安徽 芜湖 241002)

信息技术正在不断推进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传统大班课教学存在教学形式单一、课堂管理难度大和评价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利用创新型信息化教学平台,充分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作为学习工具,从教学形式、课堂活动和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对传统大班课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针对性设计和组织,为学生营造一个公平、独立、自主的学习条件和互动氛围,让更多学生获得集体参与的机会和群体互动的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大班课教学;信息化教学平台

2006年以来,高职院校在校师生比不断增长。缺乏教学资源导致许多院校的公共课程甚至专业课程都选择了大班教学的方式。大班课的参课人数一般超过50人,授课场所多在阶梯教室。听课学生众多导致师生互动性差、个性化教学难以实施,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教学效果大多不理想。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计划》提出,新时代赋予教育信息化新的使命,教育信息化将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

近年来,国内学者针对信息化教学和大班课教学进行了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探讨。胡小勇等对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九类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明确了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和未来发展的创新方向。[1]赵靖岩等归纳了大数据环境下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并据此建立基于大数据的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架构和实施路径。[2]吴宁等在MOOC基础上,针对大班计算机课程开展了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创新尝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3]潘兰兰以建构理论和协同学习理论为基础,结合实践经验探讨并论证了在大班英语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必要性。[4]金雪等针对大班数学课指出了在教学中设置“空白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5]贺建军等针对大班政治学原理课提出基于多元互动的“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提高大班课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6]

综观相关研究可以看出,信息化教学方面的研究大多针对的是30—50人规模的小班,而超过50人大班的信息化教学研究则基本没有。大班课教学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上,而从信息化角度探讨教学改革创新的则比较匮乏。“互联网+教学”趋势发展迅速。基于信息化教学视角的高职院校传统大班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一、传统大班课教学面临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教学形式单一,个性化教学难以实施,学生丧失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大班课听课人数较多,教学模式基本以传统的理念宣讲型的讲座形式为主,互动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开展难度较大。首先,互动的参与面难以保障。由于教学进度和授课场地的限制,大班课交互空间少,“搭便车”现象严重,学习的自我意识和学习自主性较差。其次,大班课受众面广,学生基础层次不一,教学过程中“吃不饱”和“吃不了”现象同在,个性化教学难以展开,参与的公平性也很难保障。教学过程中的针对性很大程度上被降低,教学目标中知识目标无法全面达成,技能和素质目标更难完成。

(二)课堂管理难度大,不文明行为得不到有效控制

大班课参与人数多,课堂管理难度大,课堂不文明行为层出不穷。首先,学生到课率低,迟到早退现象时常发生。大班课点名较于正常班级点名占用时间长。频率高则占用课堂时间,频率少则部分同学开始钻空子。出勤率是大班课管理第一痛。其次,学生低头率高。大班课一般安排在阶梯教室,教师视角部分受限。许多同学课前早早来到教室抢占中后排座位,就是为了课上玩游戏、看手机、听音乐、睡觉或者用电脑做其他事情。教师偶尔走下讲台,也只能维持短时间的学生注意,无法杜绝“手机控”和“低头族”。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课堂纪律较难控制。再次,学生参与度低。受交互空间影响,大班课教学过程中师生沟通较少。学生听课效率低,消极参与课堂活动,冷漠应对教师提问,有时教师指定同学参加互动也只会敷衍了事,有些甚至挑战教师权威,拒绝参与讨论,课堂收听质量差。最后,教师教学认同感低。部分教师长期在大班课教学中感到身份被淹没,难以获得职业认同感。对于课堂组织和管理深感乏力,主动放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的创新,只是敷衍完成基本教学工作,对于教学效果和课堂管理也不看重。这导致课堂不文明行为不断恶性循环。

(三)课程教学评价缺乏系统设计,学生公平性受到影响

课堂教学评价是推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质量不断进步的核心途径。高职院校大班课和其他课程基本一致。课程评价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组成。形成性评价以教师为主导,以课上点名、平时作业和教师印象为主要考核评价方式;终结性评价一般以纸质考试为考核形式,测试分数为最终评价结果。在实践中,传统的大班课教学评价缺乏系统化设计,考核评价主体也缺乏多元性。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老师为主导,有时辅之以活动小组成员互评打分,缺少多元互动。同时受课堂规模的限制,课程最终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导向,公平性欠缺。学生无法在学习的各个阶段得到准确合理的评估和帮助,最终影响了大班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二、信息化教学背景下大班课教学改革创新探究

随着“互联网+校园”模式的普及,传统的授课型课堂正在被慕课(MOOC)、云课堂等新兴网络教育形式所替代。现代的教育形式正在不断创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课堂活动的组织人和参与人。学生不仅是“观众”,更要融入课堂,成为课堂活动的参与人和合作人。利用互联网资源和技术,将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转变为学习工具,从教学形式、课堂活动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入手,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互动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创新模式是当前高职院校大班课教学改革应该努力的方向。

(一)大班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以信息技术为背景的创新教学模式应具备:(1)丰富开放的教学资源。传统大班课的教学资源主要以课本和PPT课件为主。对于课件教师一般不做分享,课件资源丰富度和利用率都很低。现代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包括课堂内外、企业内外、行业内外等各方面与教学相关的资源,并且都可通过移动设备轻松上传和下载,覆盖教学的各个阶段。(2)多元互动式的课堂活动。教学资源的共享可以让大班课上的教学不再局限于知识的宣讲传递,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交互空间增大,集体和个性化互动都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实施。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学生主动探索、积极研究,全面提升综合学习能力,成为具有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终身学习者。(3)公开透明的全过程式评价。传统大班课结果性评价方式缺乏公平公正,全过程性评价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和重要内容。信息化教学平台在每次课堂活动后由不同考核主体完成评价。既做到了公开透明,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二)教学活动的创新改革

创新型信息化大班课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课堂一节课45分钟内,而是贯穿于课前、课中和课后,在不同的阶段,利用不同的信息化工具和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设计丰富多元的教学活动。

1.课前教学活动设计

课前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为课堂做好铺垫,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为教师下一步的课堂活动奠定基础。具体来说,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大班课程在学期第一次课前可发布课程大纲和课程考核办法,让全体学生对教学课程有基本的了解,也为未来课程的开展提供公平公正的依据。细化到每次课程前,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平台发布教学资源如授课计划、课程PPT、微课以及相关图文资料和网络链接,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完成课前小任务。大班课学生受众面广,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层次不一,传统教学难度较高,但是信息化教学平台可以记录学生参与课前活动的数据。一方面,这部分数据可以作为过程性评价的客观依据。另一方面,教师也能通过数据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并针对性地设计安排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还能够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让学生对课程充满期待。

2.课中教学活动设计

有了课前教学活动铺垫的基础,大班课课堂不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大量新信息,而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平台可以为大班课课堂提供基于智能移动设备的答疑讨论、小组任务、投票问卷、头脑风暴、测试、抢答PK等多元化互动教学活动。教师可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单个或多个教学活动来开展。目前大班课程主要分为两大类:技能型课程和知识型课程。对于技能型课程,如《服务礼仪》,理论知识相对容易掌握,更强调对于技能的掌握。这类课程的课堂活动可以基于互联网模拟实景,以小组实践任务、案例分析、头脑风暴等形式展开,可以整堂课进行,教师负责控制活动节奏,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激发出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另一类知识型课程,如《财务会计》,理论性比较强,重难点内容较多。学生即使课前预习也会遇到一些无法完全理解的课程内容。这类课程的课堂活动主要以答疑讨论、在线测试、经典题目分析为主,其中重难点分析时间应不少于课堂活动时间的一半,以便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其他教学活动也可以贯穿其中。

3.课后教学活动设计

信息化教学平台让大班课教学活动不再止步于课堂,而是在课堂之后有了更多的延展性。课后作业不再采用传统作业本手写回答的形式,而是直接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发布,学生在移动设备终端查看并完成提交。既环保又高效。教师可设置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如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还可以设置回答人员情况,可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形式完成。作业统一收集后,教师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对学生直接进行评价,也可以让同学们进行相互评价或分组评价,提高趣味性和主动性。课后,学生如果对知识点还没有完全掌握,既可以回看教学资源,也可以通过互动平台与教师或其他同学在线进行交流,随时随地答疑解惑。此外,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中的问卷调查功能对课程教学情况进行调研,既可以了解同学们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可以获取学生关于课程教学的改善建议。调研结果直接由平台分析导出,教师可作为参考,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提高。

(三)评价方式的改革创新

传统大班课学生的成绩主要以结果性考核评价即纸质试卷考试得分为主,平时分数主要依赖纸质作业和教师印象,评价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借助信息化移动教学平台,评价方式可转变为过程性考核评价,即从课前到课后都可对学生进行评价,并由平台实时完成统计。无论是课前预习活动,还是课上互动活动,亦是课后在线作业,教师都可以设置参与分数和评价分数。参与分数表示学生参加活动即可获得,调动学生积极性;评价分数根据学生表现由教师或学生进行评价,分数由后台实时累计并生成排名。这既为教师提供平时分数依据,也改变了原有的单一流程的教学课堂,让学生全程、全员参与教学活动,多元考评、公开透明,公平公正,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集体参与机会和群体互动的学习能力,也让考评不再成为大班课教学的痛点。

信息技术不能代替教育,但可以推动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在信息技术逐渐普及的今天,移动智慧教育和教学大数据服务必将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大班课授课教师应转变思想理念和教学观念,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搭建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分享前沿的教学资源和素材,积极开发多元化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课堂中做好引导,推动大班课的转型,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在大班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1]胡小勇,朱龙,冯智慧,等.信息化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趋势与方向[J].电化教育研究,2016(6):12-19.

[2]赵靖岩,胡振波.大数据环境下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2016(1):92-95.

[3]吴宁,房琛琛,任燕飞.大班教学环境下基于 SPOC 的混合教学设计与效果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6(5):32-37.

[4]潘兰兰.探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大班教学[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6(2):18-22.

[5]金雪,崔建文.“互联网 + ”下大学数学课大班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2018(2):13-17.

[6]贺建军,张维维.基于多元互动的“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改革研究——以“政治学原理”课程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4):88-91.

(责任编辑 黄义兵)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Traditional Large-class Teaching Mod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T-based Teaching

LIN Xin

(Department of Business Management, Anhui Business College, Wuhu 241002, China)

2018-04-02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分会课题(GZYYB20)

李欣(1989- ),女,安徽芜湖人,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助教,硕士。

10.13685/j.cnki.abc. 000346

2018-09-12 13:20:44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4.1242.Z.20180912.0747.003.html

G712

B

1671-9255(2018)03-0078-03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教学活动信息化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3:58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02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0:53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中国卫生(2014年1期)2014-11-12 13: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