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萍
(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朔州 036000)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清新朴实和新颖自然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和欣赏,成为我国现代散文史上享誉文苑的经典作品。一九二七年七月,朱自清执教于清华,当时大革命失败不久,全国局势因白色恐怖而极其严峻。此时,朱自清和千万青年一样,整日陷入苦闷和迷惘之中,因找不到出路而苦恼。为了驱散心中郁积的烦闷,一天晚上,作者来到清华园的荷塘,之后便写下了此文。这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作者为我们展现荷塘月色美景的同时,委婉地表达了他欲想超脱现实而不能实现的曲折心境,抒写了他片刻逍遥中淡淡的喜悦和无法摆脱现实的淡淡的哀愁,也由此体现了旧中国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心境。对于朱自清的散文,郁达夫曾称赞为:“贮满着那一种诗意。”在《荷塘月色》中,笔触细腻,意境优美。作者落笔之处,处处充满着诗情画意,使人仿佛和作者一起沉醉于淡雅朦胧的荷香月色之中,一起徜徉于高雅飘渺的精神国度,随时可以感受到作品带给我们的审美愉悦。具体表现在:
在本文的写景中,作者浓墨重彩、着力抒写的对象是荷塘和月色,同时把对二者的描写自然地融为一体。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绘荷塘之景时,作者先把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形象地表现出月光下荷叶翩翩摇曳的美好姿态。随后以“明珠”、“星星”与“美人”依次形容待开的花蕾和绽放的荷花,这是从色彩、光华的角度极写荷花的美,同时又写出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微风徐来,清凉阵阵,荷香丝丝缕缕,仿佛远方高处飘来的歌声一般飘忽不定,似有似无。如此幽雅醉人的感受也只有在月夜独处时才能有,这是静的画面。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还能摄取那微风拂过时叶动花颤的微妙瞬间,“像闪电般……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又是从动态的一面表现了月下荷塘的勃勃生气。这里,作者没有写月光,但又无处没有淡淡的月光,不管是静止的还是动态的画面,都描摹出在月光笼罩下荷塘的宁静而优雅的美。
接下去写月色,但又时时不忘荷塘,作者把荷塘的景色置于月光的背景中,通过写荷叶和荷花的恬静和轻灵,从而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美。文中写月光似流水一样无声地倾泻在荷塘中,使得沐浴在其中的景物都像罩上了一层洁白的轻纱,格外雅致迷人。这里处处雾色迷蒙,为整个荷塘增添了几分温馨而神秘的色彩。作者既有实景描写,又有奇特的想象,虚实并用,为读者创设了一个素雅宁静而又轻淡祥和的环境和氛围。然后,作者又写月影,有照在灌木落下的“斑驳的黑影”,还有杨柳留下的婀娜的“倩影”,通过写荷塘周围树影的明暗交错相映,又衬托出月光的轻柔迷人。
接着,作者的观察视野继续扩展,由近及远,写到了荷塘的四周,最后的落笔点放在杨柳上。文中写树的繁多和茂盛,以致于把荷塘围了个严实,只为月光漏着几处缝隙。读到这里,我们不禁可以想见,在那郁郁葱葱的树影中,依稀射入的几缕月光,给荷塘周围浓厚的背景带来几分明快的色彩。月光淡淡,清风徐来,树影婆娑,黑白相映,浓淡相宜,而整个荷塘在此衬托下,更是风情万种,美丽多姿。在远处那团团烟雾般的树影中,杨柳是最多的,也是身姿最美的,这是作者较详抒写的景致。后面的景色则一笔带过,如隐约的远山,还有树间漏出的路灯光等。这里,荷塘景色和月色得到了和谐的统一,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
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有着诗一样的幽美意境,这源于其作品中意境的创建。“意”即作品要表现的思想与情感,而用来表达作者内心感情的外在物象称之为“境”。本文中,作者正是把二者结合为一体,从而创造出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
开篇作者便提到内心“颇不宁静”,忽而想到了月下的荷塘,可以看出,作者是为了改变烦人的情怀才欣然前往荷塘的;在去往荷塘的小路上,独处中思想得到了沉淀和超脱,便觉得自己已完全自由了。不觉已到了荷塘,目睹美景,顿生怡然之情。而此时荷塘美丽的夜景,正是作者当时美好心情的展现。他在深夜独自出门赏景,就是要将连日的烦恼抛在身外,以寻求片刻的安静。基于这种心境,作者眼中荷塘的一切皆是安静的:零星的花,淡淡的月光,所有的景物并没有浓妆艳抹的笔调,相反,荷塘的美景在轻描淡写中便有了静美幽雅的韵味。整个环境都是那么和谐和安逸,这不正是作者所向往的冰清玉洁的理想境界?然而,生活在现实中的作者毕竟不能真正地脱离现实,这种世外的逍遥突然被周围的蝉声与蛙声打断,于是他不禁心灰意冷,感叹自己的一无所有,愁思不觉又袭上心间。这时他又想起江南采莲的旧俗,忆起古代少年男女嬉游传情的快乐时光,然而自己早已无从享受了,不由得引发了作者思乡的情绪,这时心情又回归为不宁静。文中,作者离开家门经小路到荷塘又回到家,一路写景,一路抒情,表现了他内心世界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和摆脱冲突的强烈愿望。这种心境可以概括为:忧愁中渴望喜悦,喜悦时被忧愁牵制,哀愁与愉悦始终相伴相随。
在《荷塘月色》里,朱自清以生动传神的笔触,寓情于景,以景衬情,又赋予景物鲜活的个性和情感,使其形神皆备,栩栩如生,并艺术地创造出深邃悠远而又让人沉醉的意境,使文章不但具有绘画美,而且仿佛带领读者步入一个散发着清香的诗的世界。
朱自清的语言艺术是最为人称道的。他“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1]在《荷塘月色》中,语言凝练清丽、朴素典雅,作者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传神地表达出内心深处的丰富意蕴,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同时,他还推崇语言的准确、生动和神韵,表现出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
1.比喻
在本文中,比喻的运用非常多,这使得语言格外生动形象,既启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又使文中景物描写鲜活亮丽。如以“流水” 来喻月光,体现了月光普照万物时悄无声息、一泻无余的特点;“像闪电般”,“凝碧的波痕”,又写出了微风徐来叶子和花颤动不已的情形,描绘出荷塘的生机和活力;“明珠”、“星星”和“美人”更是把月光下荷花的晶莹润泽、忽明忽暗以及鲜丽洁净的特点逼真地表现出来,同时,比喻的使用,使文章气势贯通,让人增添无尽的遐想,带给人美的享受。
2.通感
通感,又叫“移觉”,“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2]也是一般人难以使用的修辞手法。然而,在朱自清笔下却是运用自如,产生极强的艺术效果。荷香原是一种嗅觉形象,在文中作者却将其转化成远方歌声这样的听觉形象,若有若无、沁人心脾的美妙感觉正是二者的相通之处,在这种感官的相互转化中,既烘托出环境的宁静与优雅,又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更加深远。又如,作者把月光和树影比作“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把视觉这样的可感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明暗相映的光与影,似乎变成了灵动的音符,将光与影的和谐与名曲的婉转紧密联系在一起,给读者带来新奇的阅读感受。
3.叠字叠词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还具有音乐美。他注重运用叠字叠词来增加事物的形象特征。如以“曲曲折折”表现荷塘的迂回,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荷塘周围树木的茂密。这些叠词的大量使用使文章具有一种和谐的声韵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倍感亲切。
4.拟人
在描写荷塘景色时,文中多处用了拟人的手法。如“袅娜”一词本来是形容女子柔美的身姿,作者却用它和“羞涩”的情态来写月光下荷花的盛开及半开的姿态各异、美丽娇艳;“肩并肩”、“挨”是用于人的一些动词,文中用其写出了荷叶的繁密程度;“脉脉”一词本用来指人以眼神和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深情,作者用于写流水的无声无息而又似乎多情。这样写,不但使笔下的景物鲜活可感,而且体现了作者对它们由衷的喜爱之情。
还有,写荷塘附近的路灯光,用“没精打采”形容灯光的昏暗,给它赋予一种人的情态,流露出此时作者的心境:受蝉声和蛙声的热闹所影响,感到疲惫而无奈。心中拥有难得的宁静,然而却被周围的吵闹声无情地打断,留给作者的只是无尽的落寞和悲愁。
写月色时,作者结合荷塘之景来生动描绘这一抽象的对象。一个“泻”的运用,让我们联想到月光像流水般地无私倾泻、幽静无声;“浮”字又把荷塘的水气和月色交融一起后形成雾色朦胧的情景形象地表现出来,营造了素淡轻柔的意境之美,带给读者无穷的想象;“洗”字的使用,使得月下的荷叶和荷花又如牛奶般凝亮欲滴,从而反衬出月光的皎洁。文中这一系列动词的准确运用,可见作者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
《荷塘月色》的内外结构都呈圆形。文中写作者出门去荷塘,然后又回家,呈现了圆形的游踪,这是外结构。写作者心境,由不宁静、获得宁静,后又恢复不宁静,内结构也体现为圆形。内外的统一,高度吻合了作者展露当时情感心绪的写作初衷。宁静和超脱让作者似乎身处世外桃源,驰骋于自由的天地中,然而,这些只能是短暂的,外出后归宿还是家,尽管拥有一时超然,然而终究还须回到尘世中。结构和内容的紧密契合,使这篇作品浑然天成,感染力极强。
“朱自清高超的艺术构思还体现在‘设眼有致’。”[3]文章开始即点出主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然后一路写“静”,从而反衬自己内心的“不宁静”。又写月下荷塘的“静”,并且写陶醉于这种静景中,表明此时自己已获得心灵的宁静和自由。随后,附近的蝉声和蛙声打破了作者的静,忽又想起古人采莲嬉游的情景,进一步反衬作者落寞的心情,最后由“惦着江南”可知作者思乡情绪笼上心头,思绪从暂时的解脱重又回到现实。由此可见,作者在文中通过“文眼”来流露心情,从而有助于我们以其为线索,去深入体味其当时复杂而又微妙的思想情感。
因此,严谨精妙的构思安排,充分体现了这篇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从而使作品引人入胜,值得我们深思和回味。
在文章结尾,朱自清思接千载,由眼前荷塘之景忆起了江南的采莲,由此想到了南朝梁元帝萧绎的《采莲赋》和乐府诗《西洲曲》。《采莲赋》记叙的是古代江南人民采莲嬉游的热闹有趣的场景,并细腻传神地描写了在风和日丽的初夏时节,一群少男少女借荡舟采莲而互赠情意的动人情节。而作为南朝民歌的《西洲曲》则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意中人的相思之苦,其中,作者引用的四句诗写这位女子出门采莲,因盼郎心切,目睹莲花和莲子,因景伤情,引发了对心上人的深情思念。二者相比,前者描写的内容热烈而浪漫,处处体现着青春的活力和朝气,后者抒写的是单相思,表达了一个美丽多情的女子对情人绵长的牵挂和思恋。然而,它们有一个相同之处,即都是颂扬美好的青春和动人的爱情,而这种美丽缠绵的爱情佳话只有在作者的理想境界中才能实现,这是作者以幻想的方式又一次来呈现他心中的理想。和前面从荷塘夜景中获得的“静”一样,同样流露出他对自由安乐生活的向往,可惜这种生活是虚拟的,因此作者感到十分惆怅和寂寥。这不免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愁,而且,他在此通过追溯历史长河,把古代江南人们自由浪漫的美好生活图景生动地展示出来,与当时黑暗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更进一步去阐释文章开头作者不宁静的心情。
古典诗文的自然引用,让作者在借古抒怀的同时,也使得作品含蓄蕴藉,意味深远,增添了无尽的诗意。同时,从构思的角度上也体现了文章的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总之,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给我们绘制了一幅风采绮丽的荷塘月夜美景,使我们阅读时仿佛身临其境,并且流连忘返,同时,用他的真挚情感深深感染着每一位读者。整篇作品中,不管是缜密的构思和优美的意境,还是清丽典雅的语言艺术和诗文的引用,处处体现着浓郁的诗意之美。作者用诗化的笔触抒写自然与生活,并抒发内心情感,给我们带来艺术的赏析和精神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