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波
(安阳师范学院 商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驱动力来源,是河南省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改革主线。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大省,正处于农业转型、农民转移、农村转化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挑战。2018年河南省委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通过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以提高农业收益,实现农业结构调整,进而深入推进河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创新力,促进乡村产业兴旺[1]。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要把握好3个方面,即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河南省委“1号文件”提出要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融合发展,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解决目前河南省农业发展面临的供求结构失衡问题,实现河南省农业生产由生产导向转为需求导向的转型升级目标。“互联网+”现代农业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个新的突破点和重要抓手,“互联网+”现代农业新业态有利于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对促进河南省农业农村快速转型发展,提升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解决河南省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大而不实、多而不优”的深层次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012年11月易观国际董事长于扬在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首次提出“互联网+”概念[2],他认为“互联网+”的核心是互联网,所有传统制造业与服务业都应为互联网所改变,企业应关注所在行业的产品与服务如何与“互联网”有效结合产生“化学反应”。2015年3月,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了“互联网+”驱动我国经济社会经济创新发展的相关议案,同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7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正式成为国家战略。
关于“互联网+”,学界尚未给出规范的定义,但大部分学者对“互联网+”的定义多都集中在了互联网作为传递数据信息的工具属性与其他业种业态所具备的服务属性的全面融合,强调利用现代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3]。
互联网技术最初主要运用于军事领域,随着互联网用户的不断增多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运用领域不断扩大,涉及到的行业也越来越多,先后出现了“互联网+”传媒(雅虎、新浪),“互联网+”检索(谷歌、百度),“互联网+”流通销售(京东、淘宝),“互联网+”通信(腾讯)。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技术、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互联网+”餐饮(饿了么、美团),“互联网+”旅游(途牛、携程)等互联网新业态不断涌现,互联网+与社会各产业、各行业的融合日益紧密,“互联网+”已成为现阶段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的重要推力。
互联网作为目前人类最先进技术的代表之一,与农业看似联系不大,二者之间的结合却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互联网+”农业使传统农业通过互联网的数字化与在线技术实现了相应的升级与转型,利用互联网具有的开放性、共享性与透明性等特点,确保其中的信息得到充分地挖掘与应用,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生产力持续的增长[4]。最新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跨界融合,更是改变了现代农业的技术供给和资源配置,形成了创新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互联网+”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就是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基础,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与工业设备,采用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来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商品化、产业体系化。现代农业产业构建过程中,“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对优化、升级传统农业产业链,重构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改变落后生产方式有着重要意义:
1.“互联网+”现代农业有助于促进现代农业科学化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平台使现代农业生产所必须的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能够在生产者、消费者、管理者等农业生产各环节、各参与者之间实现快速传递与转化,使“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核心要素共享成为可能,进而有力推进了现代农业的科学发展,也为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可能。
2.“互联网+”现代农业有助于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涉及到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类重要生产要素,“互联网+”技术从要素结构、要素投入效率、要素投入质量等方面对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各类生产要素进行了优化,使以前较分散的各类要素得到了有效配置,有力促进了农业资源要素集成化,使农业向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3.“互联网+”现代农业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
基于互联技术在信息传播、多点交流、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绝对优势,“互联网+”现代农业实现了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直通”,有效解决了产销双方的“双盲”问题,减少了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促进了产品流通体系的扁平化发展,为实现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基于历史和体制上的原因以及河南省农业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近年来河南省“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农村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
进入“十三五”河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农业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到2017年年底,河南省农业厅组织实施的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全省推进示范项目已建成运营37600个以上的益农信息社,实现了益农信息社在行政村的覆盖率达80%以上,普通农户不出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出户就可享受到便捷、经济、高效的生产生活信息服务[5]。另外,根据河南省通信管理局的方案,2017年年底已完成全省1157个贫困自然村的4G网络覆盖,率先实现全省所有贫困自然村4G网络全覆盖,2018年还将完成2664个贫困自然村光纤接入覆盖,实现全省所有贫困自然村光纤接入全覆盖[6]。
2.公共服务涉农内容不断丰富
河南省依托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开通建设了河南省农业科技综合服务平台、河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等一批农业服务平台,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供销合作社互联网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环节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推动了农业生产的产销衔接,显著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
3.农村电商发展势头迅猛
随着河南省宽带网络覆盖的不断提升,河南省农村电商整体发展势头良好。2017年汝阳、洛宁等13个县入选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培育建立了一批结合当地优势资源销售特色农产品、文化产品的农村电商平台。省内各电信企业还会同扶贫、农业等部门,针对农村贫困家庭组织开展电子商务运营等信息化培训,积极加快农村电商普及推广,积极带动信息就业、信息创业,预计到2018年底,将完成2000个贫困村电商帮扶试点,惠及1万户农村贫困家庭[7]。
“互联网+”农业使传统农业实现了向数字化现代农业转型,为农业发展落后地区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持。但是 “互联网+”现代农业也并非“一网就灵”,“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农业信息化,即实现互联网思维与传统农业在产业链、农产品流通、农村商业消费模式、农村互联网金融等方面的高度融合。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特点明显,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农业生产可能会长期面临着农产品供给相对充裕与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的问题。加上目前我国农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受国外进口农产品的供给以及国内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影响巨大,农业必须加快转型发展。河南省作为传统农业大省,与全国农业生产总体态势一样,农业发展也存在着“产品与市场不适应”、“成本与价格不适应”、“资源利用与环境需求不适应”的问题,农产品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同时存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刻不容缓。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资源投入环节单一化
“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应覆盖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各个结构要素,各个部门。目前河南省对“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资源的投入多集中在了农村电子商务方面,对现代农业生产各环节的信息化发展投入不均衡问题依旧凸显。农作物选择、种植、生长、加工、种植技术传播、农产品营销等环节都离不开“互联网+”平台,如“互联网+”现代农业种植环节,就离不开物联网感知技术的投入,通过物联网感知技术不仅可以远程实时监控作物生长状况,而且可以根据环境条件变化及时调整栽培方法,实现农作物种植管理的精准控制。现代农业生产涉及的各要素(农民、土地、生产资料、以及农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创新,都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2.专业复合型人才短缺
农民的文化水平与创新意识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方式的选择。作为河南省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大多不甚了解“互联网+”现代农业这一新兴的农业发展模式,对于“互联网+”的理解与技术掌握更是不足。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现代农业生产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虽然近年来河南省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极大发展,但由于具有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技术的专业人员严重短缺,阻碍了河南省“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速度与质量。
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困难
河南省作为传统农业大省,近年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和规模快速增长,但不管是从事小规模农业生产的普通农户,还是以农业合作社方式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种养大户,都面临着生产经营性资金缺乏、融资困难的问题,极大影响了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发展、转型发展、快速发展。虽然央行早在2014年出台了《关于做好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相关指导性文件与政策,但是因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互联网+”现代农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困难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有关数据显示,河南省有过借贷行为农户的主要借贷手段是向亲戚朋友借款,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而言,初始资金来源仍主要为内部融资[8],早期创业阶段的起步资金及未形成规模化经营的“互联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银行借款来购置固定资产的比例仍然较低。
4.农产品上行电商渠道不畅
随着河南省与商务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等单位合作在省内开展的“电子商务进农村”活动的展开,河南省内也涌现了大量农村电商平台,吸引了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一批知名互联网电商企业加快了进入农村电商市场的步伐。通过一系列的商业活动与相关政策的推进,河南省农村电子商务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显著提升,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也享受到了现代电子商务所带来的便利性,但是受到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与创新意识的限制,以及省内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均衡、各地农业生产优势不一致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在省内某些地区变成了工业制成品销往农村的单向渠道,能够直接为农民带来实际收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生产转型的农产品网上销售上行电商渠道不畅。
信息化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虽然近年来河南省对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投入整体呈上升态势,但是未来几年的发展任务依然艰巨。仅2018年河南省就需完成9338个村级益农信息社的建设任务,时间紧任务重。目前河南省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大多都集中在农村电子商务方面,多为农产品流通环节,对农业信息化的相关配套设施的投入领域相对单一,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依然滞后。今后应重点加强对农业种植信息技术、物联技术、智慧农业等现代农业信息化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的投入,重点解决好服务延迟、技术滞后、信息不对称等关键性问题,积极构建完整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目前河南省农业生产的主体仍为广大农村居住人口,他们对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特别是“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了解甚少,导致农业生产信息化的优势在已经基本实现网络覆盖区域仍然无法充分发挥。针对目前“互联网+”农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建议各级政府依托各类高校资源,结合现在的创新、创业环境,制定高校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农村专项创新、自主创业教育的政策,充分发挥高校智库的人才优势,鼓励学生进行涉农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大学生志愿者下乡实践活动,为农民普及“互联网+”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帮助农民提高使用现代化农业信息系统的能力,也可以依托校内教学资源对农业生产者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农村应充分发挥“两委会”的职能,向农民普及“互联网+”基础知识或推出措施吸引人才,如可以通过墙画和传单等传统宣传方法加强“互联网+”现代农业理念、技术的宣传,也可以通过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与工作岗位吸引人才。政府主导的“农村+高校+涉农电商企业”人才培养模式将为推进河南省“互联网+”现代农业新业态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充分的人力支持。
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困难的问题,应建立并不断完善符合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特征的金融服务制度,应督促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设立专项信贷服务,简化融资程序,降低融资成本。政府还应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通过顶层设计完善土地流转、租赁、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集体土地上房屋抵押等制度,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到“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中来,进一步拓展“互联网+”现代农业的融资渠道。
“互联网+”现代农业新业态发展并非‘一网就灵’,政府的作用应体现在“补短板”而不是简单地通过电商平台、电商园区来改造传统农户或农业企业。应充分发掘产地自然禀赋资源和人力资源,依靠技术进步、“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参与者素质的提高以及创新的管理模式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推进河南省“互联网+”现代农业新业态发展。应进一步加速构建政府主导的高校、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的农村“互联网+”服务中心,建立以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支点的“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指导农户精准生产和农产品标准化,实现农业供需有效衔接,加快农产品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