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2018-01-01 02:15靳玉琼施敏发
关键词:中国化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

靳玉琼,施敏发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安徽 合肥 238000)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重视,将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结合起来研究,成果颇丰富。从内在理论逻辑来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通性。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只有通过“民族”的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也将永恒不断[1]。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广义上它包括了人类社会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上的文化专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制度、思想、风俗等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内容。狭义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当然是指中华民族在自身发展历程中,共同创造的所有文化活动与成果,包括中华民族独有的思想道德文化,这种文化辈辈传承,具备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也从情感、价值和心理方面展示出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最早是由毛泽东提出来的。他认为民族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只有具备了民族性,才能在实践中真正有效发挥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如果不能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并被创造性地应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那就只能是抽象的、空洞的书本理论。因此,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并通过具体的实践进行检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前提。

传统文化思想资源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丰富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要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一步促进文化的繁荣;就是要在传承、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国梦[2]。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实践

(一)近代中国的民族和社会危机催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认为,理论的实现与现实的需要是紧密相连的。中华民族在近代遭遇最大危机的关键时刻,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开始传入中国,在推动着我国社会化解危机的同时,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下,中国社会处于千年未有的民族危机之中。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的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在近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中国革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是在中国发展历程中,我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互促进的典范。

(二)新时期的中国社会实践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新的愿景

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基础的历程。这一历程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随着中国社会实践的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应运而生。时代要求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必须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弘扬爱国爱民的民族精神,弘扬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各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关系是“一体两面”。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传统知行观,特别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内涵着眼于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相统一,使思想自觉转化为行动自觉;外延扩展至广泛的治国理政实践”[3]。这不仅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内涵,也推动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了创造性转变和创新性的发展,为治国理政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精神动力。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必须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

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一直蕴含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这同马克思主义在很多方面是有着相通之处的。所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我们的具体实践时,注重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并借助中国人民群众能够接受的传统文化形式,使马克思主义得以中国化,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当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短时期内得以实现的,需要在现实中不断发展创新,不管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要创造性地把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三、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位

(一)科学的思想定位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但是,传统文化既有优秀的精髓,也难免存在封建糟粕,而且对他们进行鉴别和分析也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们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抱这样的态度,那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精选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今天的社会实践服务。

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时就会莫衷一是,无法形成科学统一的意见。比如,就阳明心学而言,我国哲学界以往侧重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观念出发,将其定位为主观唯心主义。阳明心学是良知心学,“这个良知心学,是以良知为德性本体(心体),以致良知为修养方法,以知行合一为实践工夫,以经世致用为为学目的的道德人文主义哲学。”[4]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那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思想定位,能够帮助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梳理,并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古为今用,将其发扬光大。

(二)有针对性的现实定位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中必须有创新,只有不断与时俱进,它才能与不断发展着的社会相适应。而要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就必须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阶级的实践行为,而不能被认为是一种文化本土化的过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包括传统文化的复兴,而这种复兴更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针对我国当代社会实际,发扬优良传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汲取传统文化的丰厚营养,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前进。

(三)全面的历史定位

在我国历史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也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命运跌宕起伏,既有盛唐的辉煌,也有近代的落伍。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列强的奴役和欺凌,我国传统文化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挫折。毛泽东在《论唯心史观的破产》中指出: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在精神上转向了主动的重要标志。原来我们面对咄咄逼人的西方文明,只能被动地跟随,自从我们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并使其中国化以后,西方人面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开始保持了应有的尊重。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对于我们传统文化来说至关重要。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一) 两者融合的可能性

1.两者思想内容的相通

在世界观方面,马克思主义中的唯物主义同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是相通的;儒家学说中的大同社会与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多有类似之处,两者都把人性放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我国古代哲学的“阴阳学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相通的。此外,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还表现在以下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合一观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相通的;“马克思主义的全局观念与传统文化的强调整体、全局的思维方式”[5]是相通的,等等。

2. 两者精神实质的一致性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推动着中华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砥砺前行。一个民族文化的内核是其民族精神,对于不同的民族来说,虽然各自的文化在命题、内容与概念方面是不一样的,但文化精神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这就为不同文化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3.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同化力

我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同化能力是极强的,这是马克思主义能被接纳并中国化的内部动力。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学说,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切优良品质都可以在儒家文化中找到根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之间的融合。儒家学说在我国的发展历经2 000多年,已经构建出了一整套思想体系,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加以完善,其兼容性与同化能力是极强的。

(二) 两者融合的必然性

1.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是前所未有的。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的欧洲产生,主要剖析的是欧洲社会当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这就造成了其鲜明的历史和民族特征。所以,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还会不断出现一系列新的问题,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运用实践要与不同国家和民族具体文化结合起来的问题。

2.我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结合自身社会具体实际,克服了成立初期的教条与经验主义错误,带领人民群众经过28年的革命实践,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开展了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步步走向世界强国,这都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指导是分不开的。正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创造性地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的形成

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产生的事物,它契合中国社会实际,有着极强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通过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从而使一种新的适合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意识形态得以建立起来,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从而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具备极强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得以形成。

(二)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促进

每个时代的发展实际和特点是各不相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发展的,它们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性和阶段性特征。两者之间的融合度越高,对我国现代社会的促进作用就越强。纵观历史发展过程,无论是近代还是现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前一阶段以救亡图存的革命为主,后一阶段则以发展经济的建设为主,两者的目的是一样的,但差异性也是非常明显的。这与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基本国情息息相关,受到不同历史阶段基本国情的深刻影响。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焕发其生机和活力,使其在意识形态方面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从而为满足人们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猜你喜欢
中国化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