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治贫,孙权
·临床经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急性胆囊炎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康复中的效果观察
马治贫,孙权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急性胆囊炎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康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10月-2015年11月因急性胆囊炎于某院外科行手术治疗的79例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患者术后予单纯西医治疗,观察组39例患者术后则联合中医疗法。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7 d后肝功能及白细胞水平改善情况以及治疗前、治疗第3,5及7天时白细胞水平恢复正常的例数。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第7天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均降低,但观察组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后第3天时观察组白细胞水平恢复正常例数较对照组多(P<0.05),第5天及第7天时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促进急性胆囊炎患者术后康复,更好地改善肝功能指标及感染。
胆囊炎,急性; 胆囊切除术; 中西医结合治疗; 术后康复
急性胆囊炎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其中95%为结石性胆囊炎,由于结石梗阻于胆囊颈部或胆囊管,胆汁排泄受阻,导致胆囊广泛炎症的发生。本病以老年患者多见,由于患者机能衰退,对疾病反应迟钝,且多存在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往往就诊时病情已较严重,易发展为胆囊坏疽,化脓性胆囊炎而危及生命。手术是本病的首选方法,但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康复时间较长,且可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如何促进术后康复显得意义重大。我们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术后康复中的效果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1.1 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1月因急性胆囊炎于我院外科行手术治疗的79例患者,诊断标准参考2011年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制定《急性胆道系统感染诊断和临床治疗指南》[1]。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纳入标准:(1)符合诊断标准,要求行手术治疗并已知情同意者。(2)以往未行腹腔手术治疗者。(3)年龄18~75岁者。(4)均经我院医学伦理会审核通过。排除标准:(1)不符合诊断标准者。(2)存在胆管癌等疾病者。(3)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不便纳入者。(4)严重精神病不配合者。(5)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严重障碍者。(6)受试药物过敏者。依据随机数据表法将79例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39例,男22例,女17例,年龄(48.63±9.65)岁。发病至手术时间(28.92±10.72)h。疾病分型:单纯性胆囊炎32例,胆囊坏疽 2例,化脓性胆囊炎5例。伴发疾病:冠心病17例、高血压 16例,糖尿病8例,慢性支气管炎2例。手术方案:胆囊大部切除术8例,胆囊切除术31例。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49.72±9.41)岁。发病至手术时间(29.13±10.83)h。疾病分型:单纯性胆囊炎33例,胆囊坏疽1例,化脓性胆囊炎5例。伴发疾病:冠心病18例、高血压15例,糖尿病9例,慢性支气管炎3例。手术方案:胆囊大部切除术7例,胆囊切除术32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术前禁食、解痉、胃肠减压、能量应用支持等对症治疗。采用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抬高头部,取舒适仰卧位,麻醉完毕,选定切口位置后进行常规消毒并铺设无菌洞巾,于腹直肌做长约10 cm切口,逐层切开皮下组织,避开大血管以免大出血,术中小血管破裂者采用电凝止血,将胆囊充分暴露,对其进行分离处理并依据病情决定对胆囊实施大部分或完全切除。切除完毕,采用生理盐水进行腹腔冲洗并吸净,逐层缝合切口,术后予抗生素头孢噻肟2.0 g与0.9% NS 100 ml,配伍常规预防感染,每天2次,治疗7 d。观察组:联合中药治疗,治疗时对患者病情进行辩证。肝郁气滞型予小柴胡汤,方由柴胡30 g,黄芩、木香、半夏、郁金、枳实、栀子、茵陈、川楝子各15 g,大黄10 g等药物组成;肝胆湿热予龙胆泻肝汤,方由龙胆草30 g,木通、当归、生地黄、泽泻、车前子、栀子、柴胡、黄芩各15 g,大黄10 g,甘草5 g组成;毒热内蕴型予大承气汤加减,方由大黄10 g后下、芒硝(冲)、厚朴、生地、木香、枳实、栀子、黄芩各15 g,柴胡30 g组成;并随证加减。药物由中药房统一提供并代煎,每日1剂,150 ml每次,每天2次,2组治疗均以7 d为1疗程。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7 d后肝功能(TBIL,ALT,AST)及白细胞水平改善情况以及治疗前、治疗第3天、第5天及第7天时白细胞水平恢复正常(4~10)×109/L的例数。所有实验室指标均由我院检验科统一检测,为减少误差均由同一个操作人员完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均用双侧检验,统计前进行正态分布检测,计量资料数值以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用百分数表示,比较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测指标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各项指标均降低,但观察组改善更显著(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测指标比较
2.2 2组患者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 治疗后第3天时观察组白细胞水平恢复正常例数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5天及第7天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 (n,%)
急性胆囊炎的手术方式包括胆囊切除术、胆囊造瘘术、胆囊粘膜剔除术,手术方案的选择应根据胆囊结石大小、胆囊三角解剖情况、炎症轻重程度进行选择。关于手术时机的选择,急性期炎症和水肿程度均较轻,较易分离胆囊解剖关系,使手术治愈率显著提高,因此大多专家认为如条件允许应在急性发作期尽早行手术治疗,以免因治疗不及时而引起胆囊坏疽、化脓性胆囊炎、胆囊穿孔等并发症[2]。研究表明,对于急性胆囊炎患者而言,72 h后行手术治疗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可高达28%,但发病72 h内行手术治疗者则仅为8%[3]。基础治疗方面,目前西医主张术前禁食、解痉、胃肠减压、能量应用支持等对症治疗为主,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存在术后恢复慢的弊端。
本病隶属于“胁痛”范畴,中医认为急性胆囊炎病位在胆,但与肝脏也关系密切。肝主疏泄,调节胆汁排泄,肝气失于疏泄则胆汁郁积,加之饮食不节,嗜食辛辣刺激导致肝胆湿热所致[4]。因此,临床治疗当从肝胆两脏入手,以清利湿热为法。治疗中发现肝郁气滞、肝胆湿热、毒热内蕴是本病的主要证型,用药当以辨证论治为原则,兼顾湿热病邪,从而达到调节脏腑功能,利胆的作用。由于急性胆囊炎患者多见口苦、口干,且胸胁为肝经所过,符合“小柴胡汤证”病机特点。因此,对于所有患者均联合黄芩、柴胡和解少阳,清泻肝胆湿热,有助于肝胆气机的恢复;热邪内蕴耗伤津液,导致肠腑气机不能通降,又可进一步加重病情,故以大黄通腑泄热,并根据患者证型分别采用龙胆泻肝汤及大承气汤加减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后第7天时TBIL,ALT,AST水平改善更显著。本研究还对白细胞恢复正常的时间进行探讨,发现观察组治疗后第3天时恢复正常例数更多,表明其能更好地促进术后疾病的康复。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柴胡、黄芩、郁金、栀子、大黄等药物具有显著的退黄功效,可降低机体胆红素水平;大黄富含的蒽醌类具有致泻作用,减少胆红素在肠道的重吸收。大黄还有显著抗氧化、抗内毒素作用,与柴胡、黄芩等药物合用共奏抗感染作用。
综上所述,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胆囊炎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康复效果显著,能促进胆囊炎术后康复进程,可作为此类患者的常规治疗手段。
[1]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组.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1版) [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1,10(1):9-13.
[2] 黄强,单忠正.急性胆囊炎手术时机与方式选择的体会[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5,19(6):637.
[3] 孔宪炳,罗放,王济明,等。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危险因素探讨[J].重庆医科大学报,2004,29(1):86-88.
[4] 李丹.肝主疏泄与中医内科多种疾病关系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5):66-67.
湖北省天门市中医医院 外一科,431700
马治贫(1971-),男,主治医师,大学。
10.14126/j.cnki.1008-7044.2017.01.025
R 657.4
A
1008-7044(2017)01-0063-03
2016-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