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2017-12-29 14:06谭一酉
求知导刊 2017年28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民办高校

谭一酉

摘 要:中国地位在世界地位的提升以及经济的崛起,都需要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大学生的支持,而大学生自身也迫切需要通过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思维。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自身的特点,更适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因此,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思维与能力的培养,符合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能力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面向那些打算创业、已经创业、成功创业的创业群体,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其基本特征是创新性、创造性和实践性。

二、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分析

1.创新思维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

在民办的高校里,虽然没有传统高校那么多高分数的“学霸”,但是处处洋溢着很浓郁的现代气息。如遍布校园的“井盖儿涂鸦”,马路上惟妙惟肖3D特效的水彩画,利用废纸做的婚纱等。针对移动互联网开发方面,创新创业成功的例子也不计其数,超级课程表的创始人余文佳也道出了他创业的目的,就是想到日后不能和自己的同学做自己喜欢的事,心里很难过,于是便产生了能挤出时间的想法,他的超级课程表的创新灵感,就是来自于学校教务系统。这样的案例或许不是很多,但是这种创新创业的思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传统教育模式中制约创新创业教育的因素

在传统教育背景下的学生们,已经习惯了被灌输,习惯了被布置任务,习惯了被安排,然而这对创新创业是最大的障碍。目前的大学生缺乏的就是主动去思考的一种习惯,对我们教师来说,教会学生懂得思考,促使他们抓住机遇去创新创业,这才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

学校不断倡导师生在工作和学习中始终保持前进的激情和动力,以“心态归零,重启自我”的信念,不断认知自我,挑战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初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政策,认清导向,通过比赛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在创业方向上,依托国家、省级“挑战杯”,结合物联网应用开展创新创业程序设计大赛,组织优秀校友、校内专职创业指导教师、校企合作基地企业人士担任评委,对创业的项目进行点评和指导。

2.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普及最基本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

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将创新创业的思想广泛普及到学生中去,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就目前学校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针对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全面开展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培训,邀请校企合作基地成功企业家开展创业经验介绍培训、规避风险培训,校内的专职指导教师开展创业技能培训,等等。

3.发挥(sovo)孵化公司的作用,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并运用到实际。 有三种较为有效的途径,一是校企合作,联合建立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基地;二是在高校建立“创业基金会”“创业协会”“创新社团”等组织机构,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三是通过创新创业比赛与实践项目,帮助学生体验创新创业的过程,体验创新创业的氛围。以上三种途径都是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搭建起一个发展的平台,将书本理论转化为实践,通过实际的项目研究去提升对理论的新认知,为以后的学习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四、结语

在物联网日渐成熟的今天,充分利用好学校目前所拥有的资源和特色,发挥学生的創新创业意识,结合物联网应用的时代特点和移动端App广泛使的优势,将我们的创新创业精神转变为科技的产物,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日)大前研一.创新者的思考:发现创业与创意的源头[M].王 伟,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夏春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4(6).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民办高校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
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校园环境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途径的探索与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