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天平
摘要:有效课堂,首先要突出学生为主体、发展为根本。因此,有效课堂的探究首先应基于“生本”理念。文章主要探讨生本理念下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创建的几点实践性的体会。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课堂;生本理念;有效课堂;主要策略
生本理念,简单说就是“以学生为本”。新课改倡导生本课堂的创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本理念,值得我们探讨。下面,结合几个初中数学具体案例,从师生地位的转变、探究学习模式的开展以及活动的开展等论述初中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 转变师生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学生处于绝对的被动地位,教什么记什么、对知识的来龙去脉一无所知,死记硬背数学概念、公式、公理等,然后陷入题海战术,学得枯燥,学得被动。
如七上第二章第二节的《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教学时,传统的教学一般在“温故而知新”,由整数、分数、正数和负数等,而提出有理数的概念,让学生背诵什么是有理数;再提出無理数的概念……学生没有主动性,效率低。
新课改倡导倡导学生是知识的探讨者、构建者。如《小数和分数的关系》的教学,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分数是否等同于小数?让学生们自己任意写出一些小数,并进行分数的转换,看看是否可以转化为分数,再任意写出几个分数,试着转变为小数,根据转换的结果,而断定小数是否与分数等同。开展探索活动:a会是一个分数吗?a会是一个正数吗?a会是一个小数吗?请举例说明……这样,学生以构建知识和探究学习为主,教师只是领路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 创建乐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一) 创设情境,以境激情
初中数学的第一节课的教学,教师们一般以强调数学的重要性而开篇,笔者认为与其从中考140分、高考理科200分文科160分而让学生重视数学的学习,不如从“兴趣”入手,以数学之“趣”而熏陶学生,“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教师可以一言以蔽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应用到生活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以此,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重要。再以猜谜语的形式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与语文的关系。通过名人名言中所含的数学名词——百分比、分数、相似、比例等而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有用,如爱迪生的“天才=1%灵感+99%汗水”,再引导学生说出含有数学名词、包含数学知识的名人名言;再通过“风吹蜡烛剩几根”的问题,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趣味和灵活性;通过“国际象棋发明人的报酬”的计算,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强大和价值;通过“卖马”的故事、“数鸡蛋”等“名题”,激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好奇和兴趣;通过“谁在说谎”的故事,既让学生明确数学的重要性,也为活跃课堂推波助澜……
游戏、故事等情境的呈现和使用,创建了和谐的师生氛围,构建了轻松、愉悦的数学课堂,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善学、乐思、主动参与。
(二) 问题教学,以问启思
笔者在教学《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设计了如下问题,以问题为经,以探究、思考为纬,构建思考、探究的“经纬网”,促使学生乐于思考、主动探究。
如在新知探究中,笔者设计如下的两个问题,通过问题的探讨,进入教学的主题。
问题1:你能借助三角尺,在白纸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吗?怎样用量角器画出相互垂直的直线?
问题2:如果你只有直尺,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吗?说一说你的画法。
笔者在“动手做一做”环节,设计如下的问题,问题的引领,进入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对学生“做数学”的引航。
问题1:画出直线l和点A,你有几种画法?
问题2:过点A画直线,你有几种画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你的发现。
情境的创设、问题的设计,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参与度高,为有效课堂的创建,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 开展操作活动,以活动促使学生动起来
数学新课标倡导有效课堂的创建,倡导实践、体验学习。而活动就是架起“实践”和“体验”“思维”“创新”的金桥梁。
(一) 开展找规律的活动
让学生通过观察并填空的形式,培养观察力、分析力:
(1) 2、4、6、8、10、12、、、、;
(2) 1、2、4、8、16、、、;
(3) 1、3、6、10、15、、、
找规律填数,在小学就经常开展,这个活动,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敏感度。
(二) 开展动手活动
(1) 折叠活动。将一个正方形的纸片,用折叠、裁剪、展开等方式,你能得到一个正方形吗?说说你的做法。
(2) 拼搭活动。探究数的规律时,与其枯燥分析一组组枯燥的数字,不如通过活动而引发学生在“做”中“探究”。如“用火柴棒搭三角形”的问题:
数学教学中的活动很多,如调查、探究等,活动的开展,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在活动中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总之,“生本理念”下的初中课堂,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以激发兴趣、提高能力为目标,以创建有效课堂为宗旨。教学中,教师应突出这些方面,通过情境的创设、问题的设计、活动的开展,促使学生在探究中完成知识的构建,促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提升,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