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婉瑜
摘要:数学区域活动具有教学属性,但相较集体教学活动而言,它独立、分散,更加自由、自主。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背景下,区域活动的开放性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师应该处于什么样的角色和地位?如何采用恰当的方式给予幼儿必要的支持?推动区域活动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区域活动;教师支持策略;自主学习与自我探索
区域活动是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它向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幼儿依靠自身的能力,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摆弄、操作去感知、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背景下,区域活动的开放性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师应该处于什么样的角色和地位?如何采用恰当的方式给予幼儿必要的支持?推动区域活动的发展?下面就以“数学区域活动”作为探讨对象,进行探讨分析。
一、 适时介入,因势利导
《指南》中提到: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区域活动由幼儿自由选择、自主操作,因此给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探索空间。但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会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意外情况,甚至是一些错误的思维方向。这时候教师的介入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在《找瓶盖》活动时,浩浩、可可和欣欣在数学区摆弄着瓶子和瓶盖,还兴致勃勃地交流着各自的发现。可有的瓶盖和花纹一样却怎么也拧不上呢。他们紧皱着眉头,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我适时地引导:“你们遇到什么问题了呢?”“你们认真地观察瓶盖,看看里面有什么不同?”听了我的话,欣欣马上将几个瓶盖拿过来认真地观察起来,接着又一个一个拧到同一个瓶口上试试,然后把拧上和拧不上的瓶盖区分开,再仔细地观察、比较。浩浩、可可也跟着操作起来,最后发现一个弯儿多,一个弯儿少。他们终于成功了!
教师陪伴时要仔细观察幼儿的活动表现,根据幼儿在游戏中不同的表现,判断幼儿的发展现状与数学认知水平,选择适当的介入方式,及时调整策略,给予幼儿更适宜、个性化的指导,引导幼儿拓宽思路,使活动更加丰富多样。
二、 问题启发、深入引导
幼儿活动时,教师如果只是依靠幼儿所呈现的操作结果,并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通过问题的启发不仅能与幼儿形成较好的师幼互动关系,同时也有助于让教师了解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如:在一次《分图形》活动中,幼儿琳琳和萱萱拿出图形分类的材料,开始动手分图形(按形状分类)。按形状分类好图形后,琳琳说:“我们再按颜色分一次吧?”接着,她们又按颜色把图形分了一遍。我问:“你们是怎么分的?”萱萱说:“一样的放在一起。”琳琳说:“我们按形状分了一次,现在是按颜色分的。”我接着问:“还可以有不一样的分法吗?”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进行操作。
对于不同幼儿所产生的操作结果,虽然有时会有相同之处,但是他们所反映出来的思维发展水平可能是不同的。《指南》中指出:要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如幼儿在回答老师的提问时,萱萱说:“一样的放在一起。”说明她还没有形成“类”的概念,只是单纯地从动作层面来表述。而琳琳说:“我们按形状分了一次,现在是按颜色分的。”说明她已意识到了操作的核心经验。
三、 语言强化,巩固经验
《指南》中指出: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通过语言获取信息,幼儿的学习逐步超越个体的直接感知。因此,语言也是师幼互动的重要媒介。在数学区活动中,教师要注意给予幼儿语言表达的机会,以提升他们的相关经验。同时,通过幼儿的语言表达,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幼儿探索、发现的思路和想法,了解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可能存在的错误经验,以此改进指导的策略。
如:在《装饰服装》的活动中,伟伟一开始从盘子里挑出了一条黄色的腰带,高兴地和旁边的小朋友说:“我要黄色的。这个颜色很好看。”接着,他走到位置上坐下,看了看前面放在桌子上的材料(花瓣、叶子、彩珠、贴钻、彩条等),伸出手翻了翻。然后,拿了花瓣和彩珠在腰带上装饰。他先贴了两片花瓣,再贴,接着又是两片花瓣,再接下来就停住了。于是,我说:“你先看一看,你开始是怎么装饰的,把它的规律说一说。”伟伟说:“两片花瓣,两个彩珠,两片花瓣……”我说:“前面的两片花瓣后跟的是两个彩珠,那这后面的两片花瓣后应该是什么呢?”伟伟说:“是两个彩珠。”我说:“是的。你可以边贴边说规律,试试看。”
在操作活动,引导幼儿进行表述活动,能帮助他们学习理清思路,从而增强对于数学相关概念的认知。
四、 个别指导,调整推进
区域活动是以个别化教育的形式,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幼儿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最大特点是为幼儿提供适合其本身需要的活动环境,而个别化指导是一个开放性和幼儿互动的过程,在互动过程中,要求教师应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策略,并有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
因此,当发现了幼儿的不足,对幼儿进行个别化指导时候,要适时找到合适的时间进行介入,指导语句一定要精确,这样幼儿才能跟着你的引导一步步走向成功。反之,他们的思维不仅被打乱,思路还会越走越远。
如:在《配对》的游戏时,我提供了許多大小型号不同的套盒。请幼儿找对应的盒子,并根据盒子上的数字排排队。让幼儿在观察、触摸的感知活动中,体验和发现自己的感受,再引导幼儿通过与同伴的交流,梳理获得的信息,从而更清晰地认识所发现事物的特征,并建构有关的知识经验。新新在开始操作时,刚拿起套盒,就随便套了上去,然后就开始给盒子排队。观察到这种情况,我问:“你的套盒找对了吗?”“盒子套上去合适吗?”“盒子上面的数字有什么不同吗?”通过一个个问题指向明确,步步推进,帮助幼儿拓宽思路,抓住本质。
在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既是幼儿兴趣的激发者、幼儿关系的协调者、幼儿喜悦的分享者,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也是幼儿发展的引领者。只有对幼儿在数学区的活动进行观察,适时予以正确的指导,抓住教育契机,切实地掌握和了解幼儿活动的水平和操作需要,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幼儿在动手动脑中探索和获得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