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语文思维课堂,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2017-12-28 12:47陈旭强蒋晓燕
教育界·中旬 2017年11期
关键词:思维课堂思维训练

陈旭强+蒋晓燕

【摘要】“思维发展与提升”是高中语文学科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落实?鉴于课堂是师生交互的主阵地,课堂也应该成为思维训练的核心和驱动。课堂不仅是学生思维能力最终得以提高的“练靶场”,更是“策源地”,课堂中学会的思维方式、铸就的思维品质,必然会向生活及其他的学习领域辐射。

【关键词】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课堂;思维训练

高中语文学科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其目标指向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并且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这一表述,明确了“思维发展与提升”在高中语文教与学的目标体系中的重要指向与变化。

从高中语文学科“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的具体表述看,包括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思维方式,关键词有联想和想象、有条理、有逻辑性等,分属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两个范畴;二是思维能力,关键词有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等;三是思维品质,关键词有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等。思维方式、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的重要表征,而思维能力的提升,必然会对思维方式的拓展、思维品质的改善有促进作用,三者之间有整体关联性。

将“思维发展与提升”纳入高中语文学科素养指标,是对语文学科性质思考甄别、返璞归真后的必然选择。成永录先生在《试论语文的性质与教学目的》一文认为:“语文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应该是:通过对语言和思维的系统研究,开掘人脑机能——思维的能动作用,激活人体的各种潜能,发挥语言的特殊功能,使那些难以言喻的经验和情感,获得清楚的表达和正确的应用。”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

作为美国教育纲要性文件的《美国教育的中心目的》指出:“强化并贯穿所有各种教育的中心目的——教育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培养思维能力。”培养思维能力是各学科的中心目标,语文教学当然也不能置身事外。《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将发展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有教育专家指出:“语文的内在本质是语言和思维的辩证统一。”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外在的物化,思维是语言的内核。思维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语言能力的高低。语文借助语言来实现其工具性和人文性,而语言是思维的载体。由此看来,语文不仅和思维有着密切关联,同时也是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阵地。因为思维的要素涵盖语文的方方面面:语感包括理解力、判断力、联想力,阅读包括理解力、概括力、逻辑推理力,写作包括表达力、联想力、鉴赏力、构思力等等,思维渗透在语文学习的各个要素中,语文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思维能力。

杨九俊先生在《打开思维之门》一文中指出:“追求有效教学,关键是看能否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能否在教学过程中建构积极主动的思维文化。”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发展与提升,应该成为教学有效与否的重要指标。因此,打造语文思维课堂,形成以思维为核心的语文教学体系,是追求语文有效教学的当务之急。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无疑也是思维培养的主阵地。当然,教师首先转变观念,要摒弃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如果教师习惯于“讲授”而剥夺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教学中只有教师的“独白”,没有学生的声音、没有师生的对话,也就没有思维的主动发展。所以,要打造语文思维课堂,首先应将“独白式课堂”转向“对话式课堂”。在交谈对话的情境中,它會促发学生必须思考,认真倾听,做出判断,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思维能力会在师生对话碰撞中得以发展。

当然,课堂教学中要真正达成思维训练目标,必须在课堂教学设计、实施中贯彻思维训练的策略。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设情境,诱发动机。课堂教学中要诱发学生思考,必须要激发学生思考动机,没有动机的思考只能是本能的重复和再现。如何借助外因促使内因起作用,提高思维兴趣和动机,这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地方。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注重创设情境,诱发动机。例如,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设计的导言能否产生悬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门扉,这是教学能否激发学生思维的关键。又如,在课堂小结时,教师采用悬念式结尾,给学生留下值得回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结束新课,以引起他们不断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当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思维动机,并不完全体只在导入新课和课堂小结上,而是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即在每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提出思考性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这些思考性问题,尽管学生一时还不能全部解答,但都能激起其认识的冲突,活跃思维,诱发兴趣,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是有积极作用的。

第二,精心设疑,引发思考。培养思维能力总是从问题产生开始的,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有意识地设疑问难,一则促进学生参与,二则了解学情,三则强化学生的思维。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亚里士多德也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积极思维,是研究问题的内部动力,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问题设计时,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巧妙性、启发性。另外,问题设计的答案最好不止一个,而是几个,这样就可以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用不同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多角度的心理兴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设计解答问题时所用的理论综合性,要求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纵向、横向或纵横交错地联系起来,进行一番加工创造,灵活地运用,这也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鼓励性原则,对学生答案作恰当评价,以鼓励思考。

第三,摒弃习惯,常思常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思维行为和方式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很大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思维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带有习惯性,它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满足于经验思维的教师总以为这些结论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使用和推广,而事实上这种复制未必有效。教师思维的习惯性还体现在教学程序的程式化上,甚至学生能够猜到教师的下一步行为。这些习惯性思维,不利于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思维习惯,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的课堂思维行为和方式,也应常思常新。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教师要培养“假设——检验”的反思性思维习惯,反省检查理念、行为、做法等的错误和不足,寻求改进、完善、改变。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逐步培养和发展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为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直至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反思不仅仅会有益于教师的成长,同时,学生养成反思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也有利于其学习的提升,更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地发展。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也应推陈出新,摆脱习惯束缚,重视循序渐进的思维训练,重视归纳、演绎的方法。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讨论,这是提升学生思维的好方法。因为当一些富个性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由于各人的起点、观察问题角度不同,研究方式、分析问题的水平的不同,会产生种种不同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比较、对照、切磋,这之间就会有意无意地学习到对方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参与者的思维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改进。

形成以思维为核心的语文教学体系,课堂应该成为思维训练的核心和驱动。思维训练的主要落实者是教师,教师和学生主要的交互场合在课堂;学生思维方式的丰富拓展,思维品质的改善、提升,主要通过教师的积极干预才会得以达成。可以说,课堂不仅是学生思维能力最终得以提高的“练靶场”,更是“策源地”,课堂中学会的思维方式、铸就的思维品质,必然会向生活及其他的学习领域辐射。

打造语文思维课堂,形成以思维为核心的语文教学体系,着力点在课堂,还应探究语文不同学习内容对思维训练的侧重点,以利于思维能力的固化并提高实效。为直观表达,设计以下表格:

研究表明,人的天性对思维能力有影响,但后天的教育和训练对思维能力的影响更大。思维是一种客观的心理现象,并非神秘之物,完全可以通过思维训练,达成思维品质的改善,思维能力的提高。语文教育中实施思维训练,既有学科的特点和优势,也是形成学科素养的必然要求。当然,思维训练不等同于语文的一般训练,有其实施的方法规律,需要在这方面学习、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朱行能.写作思维学[M].人民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思维课堂思维训练
思维课堂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三种思维能力
小学英语“思维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分析
深入挖掘,妙笔生花
逻辑学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