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林
(韶关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韶关 512005)
高校思政课主体性教学长效机制的调查与对策
——以韶关学院为例
陈文林
(韶关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韶关 512005)
主体性教学,是在积极发挥教师主导性和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有机统一基础上有效推进教与学良性互动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韶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自2010年在全校开展思政课主体性教学活动,教学成效显著,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为切实提高思政课主体性教学实效性、推进思政课主体性教学长效机制的构建,建议进一步深化主体性教学认识、完善主体性教学模式、建立健全配套体制等。
思政课;主体性教学;长效机制
自2010年6月以来,韶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全校开展思政课主体性教学活动。该活动涵盖学校所有人文社科、理工农科专业,也贯穿于学校所开设的四门思政课必修课程,教学成效得到全校领导师生充分肯定,进而其他院系纷纷效仿,使主体性教学活动得以在学校如火如荼地全面实施。但是,作为一种探索践行中的教学模式,实践效果并非尽善尽美,也产生了诸多疑问:思政课主体性教学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主体性教学成效的制约因素有哪些?思政课主体性教学模式是否值得长期践行下去?如何构建思政课主体性教学长效机制?为切实、深入了解学校思政课主体性教学的实际成效、影响因素进而推动思政课主体性教学长效机制的构建,对学校思政课主体性教学进行一次全方位的调查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开展这项调查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与理论意义。首先,通过调查统计数据研究,可以明确主体性教学模式的认可度、满意度及支持度,检验主体性教学的实际成效,这是作为思政课主体性教学长效机制建立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其次,通过对满意度、认可度与支持度的表现进行调查分析,可以总结相关做法使之成为主体性教学的有益经验,而对于满意度、认可度及支持度的制约因素调查,从中发现问题与不足,分析其中原因,有利于改进和完善思政课主体性教学;最后,通过调查,还可以使师生全面认识主体性教学,了解主体性教学的现状,敢于正视不足,善于总结经验,有利于推进主体性教学作为一项教育教学改革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思政课主体性教学长效机制的构建。
此次调查对象包括:韶关学院校本部学生(既覆盖了学校人文艺术、理工农科专业学生,也囊括了学校大一至大四学生,还包含部分毕业生)、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学校其他个别院系的部分教师以及外校部分师生。此次调查主要采取了问卷、座谈、访谈等形式。调查方法则主要是采取了随机抽样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此次调查从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历时一年半之久,回收网络调查问卷696份、访谈167份以及现场座谈记录346份,共计1209份。综合调查对象来看,性别比、校内外人数比、师生比以及是否是思政课专任教师比都较为恰当合理。调查对象覆盖面较广且有较好的代表性,此次调查的可信度与有效度较高,有助于该课题的顺利开展及其分析研究的深入。
本次调研针对校内外、师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不同的调查问卷,问卷调查的侧重点略有不同。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思政课主体性教学实效性的认识与评价、思政课主体性教学的影响或制约因素、思政课主体性教学的期待与要求及其对思政课主体性教学建议或意见等四个方面。以下将对前三个方面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而第四方面的调查结果将糅合在第四部分“对策与思考”中进行全面阐述与综合分析。
(一)思政课主体性教学实效性的认识与评价
1.大多数教师高度认可思政课主体性教学的实效性
调查表明,在“教师对思政课主体性教学实效性的评价调查”中,认为“很满意”为11.23%,认为“比较满意”为75.4%,二者高达86.63%(见表1)。在“教师关于思政课主体性教学长期开展的支持度调查”中,“很支持”为9.09%,而“比较支持”则高达81.82%(见表2)。这一方面充分表明了教师对主体性教学实际效果的充分肯定与认可,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主体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改革活动所取得的实际成效。在对主体性教学实效性具体表现的调查中,认为思政课主体性教学对增强教学效果“有帮助”的为72.73%,认为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帮助”的为78.64%,而认为对活跃课题气氛“有帮助”的则高达为81.82%。这些数据充分展现了思政课主体性教学实效性非常明显,也充分表明了大多数教师对思政课主体性教学实效性的高度认可。这种对思政课主体性教学实效性的充分肯定,无疑将为思政课主体性教学长效机制的构建奠定重要的前提与基础。
表1 师生对思政课主体性教学实效性的评价调查
表2 师生关于思政课长期开展主体性教学活动的支持度调查
2.绝大多数学生也充分肯定了主体性教学的实效性
调查发现,在“学生对思政课主体性教学实效性的评价调查”中,认为“很满意”为9.66%,“比较满意”为79.86%,二者比例高达89.52%,还略高于教师对主体性教学实效性的评价中“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86.63%比例(见表1)。在“学生对思政课主体性教学长期开展的支持度调查”中,“很支持”为16.95%,而“比较支持”则高达58.91%(见表2),无疑也充分展现了思政课主体性教学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充分肯定和认可。在“学生对思政课实效性具体表现方面的调查”中,认为思政课主体性教学对学习帮助“很大”和“比较大”高达68.32%,认为思政课主体性教学对个人能力帮助“很大”和“比较大”为62.67%(见表3),二者比例基本持平。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了学生对思政课主体性教学实效性的认可和肯定。
表3 学生认为主体性教学对学习、个人能力帮助的调查
(二)思政课主体性教学影响或制约因素的看法与认知
主体性教学作为一项教育活动和教学模式,涉及包括思想认识、师生素质、师生关系、班级规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考评制度、学校政策等诸多因素。这些作为教学环节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或制约思政课主体性教学的实效性。此次调查,几乎涵盖以上所有项目因素。由于篇幅关系,下面分析和阐述主要集中在思想认识、师生关系、教学形式、考评制度等方面,其他方面将糅合在“思政课整体主体性教学的期待与要求”和“对策与思考”中做进一步探讨与分析。
1.思想认识
意识是行动的前提,思想认识贯穿于整个行动过程。主体性教学的思想认识与意识观念,无疑成为影响或制约思政课主体性教学的首要因素。
(1)教师对主体性教学虽有较为明确的认识,但总体而言还不够全面、充分。通过调查,在“您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有必要开展主体性教学”的调查中,79.86%的教师认为“非常必要”,这表明了多数教师对主体性教学的态度和认识是明确的,都比较支持和认可主体性教学。而在“主体性教学与传统(满堂式、填鸭式)教学相比,哪个较好”的调查中,69.75%的教师认为“主体性教学较好”,这也进一步表明了教师对主体性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但是,从总体来看,仍有部分教师对于主体性教学认识还不够充分,对思政课主体性教学重要性及必要性的认识程度还不深,这无疑成为影响思政课主体性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2)大多数学生对主体性教学缺乏基本了解,对主体性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严重不足。在“学生对主体性教学认知程度的调查”访谈中,仅4.77%学生认为“很了解”,“比较了解”为23.84%,而“一知半解”或“根本不了解”二者高达71.39%。这充分说明了大多数学生对主体性教学的了解程度很低。在“您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有必要开展主体性教学”的调查中,认为“非常有必要”仅为28.26%,还不足三成;认为“完全没必要”高达24.08%,占近四分之一(见表4)。这些调查情况,不排除个别学生的一些主观因素,但更多地反映出思政课主体性教学所存在的一些不足。
表4 学生对思政课开展主体性教学的态度调查
2.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隔阂,造成思政课主体性教学的互动效应较差。调查显示,虽然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基本能意识到师生关系对主体性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及影响,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笔者观察、访谈以及自身经历发现师生实际沟通交流的机会和次数都很少。一学期课程大多数只有1-2次沟通交流,少数甚至1次沟通交流都没有,这种状况势必使得师生关系隔阂与生疏。究其原因,从学生方面来看,很显然与90后大学生个性特点有着很大关联,而从教师方面来看,固然与一些教师个性、传统观念有一定关系,但更多地是受到教学、科研、家庭等综合因素影响。
(2)学生与学生关系的疏远,团体合作严重匮乏,使得思政课主体性教学略显乏力。在“思政课主体性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合作程度”的调查中(见表5),调查发现:学生认为参与程度“很高”仅9.97%、“比较高”不足 30%,而认为“很低”和“没有”则高达60.67%。这种较低的参与程度必然影响思政课主体性教学及其实效性,也势必造成团体合作程度较低。在“思政课主体性教学活动学生合作程度”的调查中,调查显示学生认为“很高”和“比较高”还不足25%,而认为“很低”和“没有”居然高达75.49%。出现这种较低的参与度和合作度,固然与学生对主体性教学的基本认知有一定关联,但也反映出思政课主体性教学面对学生团结合作方面所表现出的乏力与不足,这无疑也会成为影响和制约思政课主体性教学及其长效机制构建的又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表5 思政课主体性教学活动学生参与、合作程度调查
3.教学形式
据调查,目前学院思政课主体性教学绝大多数教师主要采取了学生主讲式的教学形式,个别少数教师尝试采取了如热点讨论式、案例分析式、情境模拟式等多种教学形式。通过师生访谈发现,采取一种教学形式几乎接近一半,高达48.96%;采取两种教学形式的为32.95%,而采取三种及以上教学形式还不足五分之一,仅为18.09%。总体而言,教学形式显得较为单一。这种单一化的教学形式,势必会影响到思政课主体性教学的实效性。在“学生关于影响思政课主体性教学实效性的最主要因素调查”中,调查发现学生把“教学形式”作为影响思政课主体性教学实效性的最主要因素高达38.83%,在影响思政课主体性教学实效性的众多因素中排在首位,比排在第二位“学生素质”选项高出近15%(见表6)。这充分表明了教学形式对思政课主体性教学实效性及其长效机制构建的影响或制约非常大。
表6 学生关于影响思政课主体性实效性的最主要因素调查
4.考评制度
调查表明,一方面,在考评形式上,略显单一,师生权衡比重差距较大。在“关于思政课主体性教学的表现(成绩)评定形式调查”中,教师认为“平时成绩”高达81.82%,学生则认为“平时成绩”只占39.37%(见表7),二者权衡比重相差一倍之多。虽然总体上师生都基本认可“平时成绩”作为思政课主体性教学的表现(成绩)的主要评定形式,但学生认为评定形式除了平时成绩为主以外,还有“实践教学活动”(占比30.89%)、“个人能力”(占比17.39%)、“学分”(占比11.49%)等,这些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研究。思政课主体性教学的表现(成绩)的主要评定形式对思政课主体性教学实效性的影响,可以从“学生关于影响思政课主体性教学实效性的最主要因素”的调查得到体现(见表6)。另一方面,在考评依据上,缺乏全面、客观、统一标准。在马克思主义学院颁布的《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中,虽然提出“某一学生主体性教学得分(F)=教师给整个小组打的总分(E)*每个学生在其小组贡献率(G)”这一标准,但教师怎样给整个小组打分?如何考评每个学生在其小组的贡献率?该实施方案缺乏具体细化标准,无切实可行的统一操作规范,显然也就无法进行客观、全面、准确评定。对于教师在思政课主体性教学的表现(成绩)考评,目前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采取部门年度评优的形式。而年度评优的依据,则是基于教师所提交的年度总结报告。仅凭单一的总结报告,显然也无法对思政课教师在主体性教学的表现(成绩)作出全面、客观、准确的考评。这种对思政课主体性教学的表现(成绩)无法做出科学考评,在一定程度上势必就会影响师生参与度或积极性,进而也就会对思政课主体性教学实效性及其长效机制的构建产生影响。
表7 师生关于思政课主体性教学表现(成绩)的评定形式调查
(三)思政课主体性教学的期待与要求
1.活动小组构成方式与人数
调查显示,一方面,在“小组成员构成方式”调查中,学生要求采取“自由组合”方式高达58.62%,与教师的期待目标基本相吻合,体现了90后大学生强调自由、个性化的特点与要求。另一方面,在活动小组构成人数上,据笔者观察和访谈,目前学校思政课班级规模都比较大,少则60-70人,多则高达110-120人以上,一般平均在80-90人左右。很显然,这样庞大班级规模,势必造成该班级主体性教学活动小组成员人数较多。活动小组构成人数“10人以上”高达79.84%,“4-6人”不足3%,而在“学生关于小组成员构成人数要求调查”中,期待“4-6人”高达66.24%(见表8),二者差距较大。活动小组构成人数过多,势必就会出现分工、合作、监督等难度以及需克服“搭便车”问题,这些都会影响或制约思政课主体性教学实效性及长效机制的建立。
表8 学生关于主体性教学活动小组构成人数要求调查
2.小组主题的确定方式
调查表明,在小组主题的确定方式上,多数学生比较缺乏明确的独立自主性。在“学生关于如何确定主体性教学活动小组主题调查”中,认为采取“教师指定一个或推荐范围”方式的高达42.25%,而认为采取“学生自荐”方式的仅为35.06%(见表9),这也反映出学生对教师指导的一种期待与要求。开展思政课主体性教学活动六年来,笔者授课班级48个、活动小组高达432个。粗略统计发现,活动小组表现或评价较高的基本上都是采取“学生自荐”方式。这种方式而形成的小组主题,大都是经过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后所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生参与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表9 学生关于主体性教学活动小组主题的确定方式调查
3.教学内容、形式与时数
(1)教学内容上,目前我校思政课采用的是全国统一的教材。通过访谈,大部分教师认为教材略显空洞、条框化,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之间差距较大。如何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教师由于自身素质、学科背景知识等不同,必然造成理解的差异和侧重点的不一致。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和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要求则是丰富化,不能局限于教材内容及理论,还应包括时政热点、历史典故、人物背景等相关内容及知识。学生在教学内容上的这些要求,其实就是对教师素质及能力的一种要求和期待,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思政课教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对思政课主体性教学实效性及长效机制构建所具有的影响作用。
(2)教学形式上,调查显示,学生喜欢“热点讨论式”比例最高,为33.05%,其次是“案例分析式”为17.1%,而对目前思政课主体性教学中采用较多的“学生主讲式”教学形式,仅有16.81%,很显然无法满足学生对教学形式多样化的要求。作为教师,就需要提高自身素质,丰富教学形式,就会进一步提升思政课主体性教学的吸引力和关注度。
表10 学生最喜欢的主体性教学形式调查
(3)教学时数上,在“关于主体性教学活动适合开展多少学时”调查中,师生认为“ 6学时”所占比例为最高,学生认为“ 6学时”为31.03%,教师认为“6学时”为36.36%。这反映了思政课主体性教学活动学时数的期待和要求。主体性教学活动,学时数不能过多,原则要求是“少而精”,不然就会造成学生的偏差认识甚至误解。在学生关于“思政课主体性教学的目的调查”中,认为“减轻教师教学工作量”为30.6%,通过笔者与一些学生的访谈发现造成这种认识的主要原因是个别老师开展主体性教学活动教学时数过多。
4.师生关系
在“师生关于主体性教学活动是否需要教师指导的调查”中,调查发现,学生认为“非常需要”为29.45%、“比较需要”为61.49%,二者高达90.94%,而老师认为“十分需要”、“比较需要”各为63.64%、36.36%,从中可以看出在师生关系问题上二者的期待和要求基本上一致。在“学生关于开展主体性教学的目的调查”中,将近50%也认为“主体性教学有助于改善师生、同学间关系”,这从另一角度也说明了学生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和要求。
表11 师生关于主体性教学活动中是否需要教师指导的调查
通过对此次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分析,学校思政课开展主体性教学改革总体上是成功的,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思政课主体性教学活动的整体效果也不错,教学成效得到全校领导师生充分肯定,认可度和满意度较高。这些为思政课主体性教学长效机制的构建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在思政课主体性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对主体性教学的制约因素以及期待与要求的调查分析,我们也不难发现,思政课主体性教学存在和出现了一些问题,这既会影响思政课主体性教学的实效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思政课主体性教学长效机制的建立。主体性教学,作为一项教育教学改革活动,涵盖范围广,所涉及或影响的因素很多。基于此,构建思政课主体性教学的长效机制,也必然会包含诸多内容。由于篇幅所限,结合问卷调查中师生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笔者主要从三大方面对构建思政课主体性教学长效机制提出初步构思与设想(详细内容,将另文阐述),以期为研究的深入提供些许借鉴与参考。
(一)深化认识,切实提高思政课地位和主体性教学重视程度
构建思政课主体性教学长效机制,首先必须要着实提升思政课地位和重视程度、深化主体性教学认识,这是构建思政课主体性教学长效机制的思想前提。
1.切实提高思政课地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1],“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2]从党和政府颁布的众多政策文件及其精神来看,既强调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战略性,也凸显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地位。但是,思政课地位和重视程度在实际中出现制定与执行“两张皮”现象,并未完全、真正地贯彻落实。在学生关于“思政课和专业课开展主体性教学的态度调查”中,认为思政课“十分必要”仅为16.09%,而认为专业课“十分必要”则高达39.94%。这种对思政课与专业课开展主体性教学的鲜明反差态度,从某种程度上就体现了思政课地位不高、重视程度不够,也反映了文件政策与现实状况之间的巨大落差。
2.着力提升主体性教学的重视程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主体性教学不仅体现于教学理念的更新,也凸显为教学方法的变革;既表现为教学形式的丰富,又显现于教学内容的充实;既是教与学良性互动的必然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客观需要。为此,从学校和院系层面,必须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主体性教学规章制度,严格落实主体性教学配套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树立主体性教学理念,深化主体性教学重要性认识,积极营造主体性教学的良好氛围,为主体性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重要的思想认识基础。
(二)进一步完善主体性教学,是构建思政课主体性教学长效机制的内在驱动与关键
主体性教学的完善与优化,是构建思政课主体性教学长效机制的内核与重心。主体性教学,是实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有机统一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也是有效推进教与学良性互动的一种教学活动。据此,作为一种教学活动的主体性教学,与其他教学活动的构成要素并无太大差别。结合本次调研的数据分析,笔者突出强调完善思政课主体性教学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丰富教学内容,鲜活教学理论。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首要与中心,也是主体性教学的载体。没有教学内容的主体性教学,必然是无根之木、无米之炊。作为主体性教学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必须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核心就是要使思政课教学内容和课程理论与社会现实、与学生专业、学习、生活等实际紧密相连,使教学内容精彩纷呈、教学理论生动鲜活,突出现实性、提高“抬头率”、增加关注度,进而激发主体性教学的兴趣、提升主体性教学的吸引力。
2.丰富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方法。无论教学形式还是教学方法,必须紧贴学生实际、符合学生学习特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时下盛行的“翻转课堂”、慕课、微课,实质上是全媒体背景下教学形式与方法的变革与创新,毋庸置疑能为主体性教学的革新提供重要借鉴和参考。结合本次调查和反馈意见或建议,积极践行时事热点分析、案例研究、情境模拟、角色扮演、体验、演讲、讨论或辩论等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与形式,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采用生动鲜活的案例、运用新颖活泼的形式,从而达到活跃教学氛围、启发学生思考、融洽师生关系、实现良性互动,这是完善主体性教学的关键。
3.完善考核评价制度。考核评价,具有导向、调节、强化与激励等功能与作用。完善思政课主体性教学的考核评价,必须制订客观、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形成统一、合理、有序的考核评价体系。该体系既包括评价对象、指标与内容,也涵盖评定方式、方法以及相关奖惩机制。结合此次调查、访谈及反馈建议或意见,例如对于思政课主体性教学的表现(成绩),除了采取平时成绩的评定形式外,勇于探索以实践教学活动或学分等多种形式的评定方式;又如考核评价对象上,不仅涵盖教师与学生,也应包括相关职能部门或机构;再如考核评价主体,既有管理部门,也更应有教师和学生,形成多方综合评定……。
4.突出实践环节,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作为一种“社会课堂”,是巩固书本知识、深化理论认知的现实途径;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流动课室”,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的必然要求和体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综合性、现实性、理论性、价值性等诸多特点,更加凸显了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可以与专业课程见习、实习紧密结合,积极创新形式多样的社会调查、志愿活动等,大力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贴近现实、面向基层、感受生活,从而实现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现实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
(三)建立健全配套体制,是构建思政课主体性教学长效机制的保障
思政课主体性教学,是一种教育教学活动,更具有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蕴涵。在此过程中,它涵盖了诸多直接或间接影响思政课主体性教学的内外因素。正视或解决这些因素中所涉及的制度或机制,将为构建思政课主体性教学长效机制提供坚强保障。
1.优化人才机制,夯实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与能力。“提高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1]首先,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增强教育教学能力。思政课所具有的政治性特点,决定了思政课教师必须政治合格、立场坚定、方向正确,务必成为“专才”。为此,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思政课教师理论水平,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信力”;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断完善提高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断自我补缺,完善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掌握相关学科理论知识,致力成为“通才”;其次,建立健全培训体系架构。通过社会考察、研修、学术交流、专家指导等多种途径、充分运用网络、手机、电视等全媒体形式,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培训架构,积极鼓励、落实保障,大力加强教师自身素质、切实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最后,落实高校思政课的人员配备,发展壮大思政课专任老师和兼职教师队伍。按照学生人数与班级规模、结合教学大纲及任务,科学、合理核定思政课专任教师编制。积极引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优秀人才,加快推进思政课专职教师建设;积极拓宽思政课兼职教师渠道,吸引和支持相关专业教师、聘用相关专业理论研究者、聘请实际工作部门的基层领导干部、发挥离退休的哲学社会科学著名专家学者,积极扩充思政课兼职教师的师资资源。
2.改进考核标准,完善考试制度。在考核标准上,目前我校思政课课程成绩评定采用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各占50%的标准。这种考核标准,与专业课程成绩的考核标准(平时成绩占30%、试卷成绩占70%)相比,虽有凸显平时成绩的重要性,但是,一方面该考核缺乏具体、统一、客观的规范与依据,势必就会造成平时成绩的主观化、形式化、盲目化,显然也就无法对平时成绩作出客观、公正的认定,最终导致平时成绩名存实亡;另一方面,思政课具有的现实性特点,决定了思政课的考核更应注重平时成绩,适当提高平时成绩在课程成绩的比重,突出过程考核;在考试制度上,目前我校思政课采取开卷考试。通过访谈发现,30%师生认为开卷考试是导致思政课地位不高、重视程度不够的一个重要因素。综合调查及反馈意见或建议,笔者觉得非常有必要对思政课考试开展多种形式或方式的探索与尝试。例如:按照学生专业知识背景实行不同的考试形式,如人文社科等专业采取闭卷考试,理工农林等专业采取开卷考试;按照思政课五门构成课程的不同内容及特点、结合学生专业知识背景实行部分思政课课程开卷或闭卷;按照考试途径与手段,实行“笔考”与“机考”;按照考试时间,实行随堂分散考与期末集中考相结合等。
3.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完善保障机制。在专任教师编制上,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中“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按师生比1:350—400配备”的标准,我校全日制本科在校生为2万余人(截至2017年3月),思政课专任教师编制应有50至57人。然而,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目前却只有30名专任教师。这种巨大空缺,无疑增加了思政课教师工作量,势必加重教师负担,进而必然就会影响到思政课主体性教学的效果及其长效机制的构建;在经费投入上,按照“每年生均不低于20元”[2]的政策标准及原则要求,科学预算,确保专项经费足份足量,不占用、不挪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扩大经费投入,为思政课教学与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等提供必要经费;在教师待遇上,要改善和提高思政课教师待遇。实行思政课教师工作量、课酬计算标准与其他专业课教师一致,切实保障思政课教师实际收入的稳步提高,极大提升思政课教师专业满意度和职位自豪感。
4.建立健全学校、思政课教学部门以及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多方联动机制,努力形成思政课主体性教学长效发展极其机制建构的合力。建构合理分工、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联动格局。思政课主体性教学,既是作为思政课教学部门的一种教学活动,也是牵涉学校多个职能部门的一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此,需要学校职能部门与思政课教学机构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形成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联动格局,积极落实思政课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社会实践、经费保障等各方面的政策与举措,切实保障思政课主体性教学的顺利实施,共同推进思政课主体性教学的长效发展。
[1]秦刚.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N].中国教育报,2017-07-09.
[2]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教社科[2015]3号文)[Z].2015-09-16.
The Investig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n the Subjectivity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Universities:A Case Study of Shaoguan University
CHEN Wen-lin
(School of Marxism,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512005, Guangdong, China)
Subjectivity teaching is a new teaching mode effectively promoting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on the base of actively playing teachers’ leading role and fully mobilizing the subjectivity of students. Since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June 2010,School of Marxism in Shaoguan University has accumulated valuable experience and
significant teaching results.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ong effect mechanism of subjective teach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we suggest some ways and methods of further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subjective teaching,improving the subjective teaching mode,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supporting system and so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subjectivity teaching; a long-term mechanism
宁 原)
G423
A
1007-5348(2017)11-0052-08
2017-07-20
韶关学院第十六批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长效机制研究”(SYJY20151655);2017韶关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系统论视野下的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调查研究——以韶关学院为例”(Z2017015)
陈文林(1977-),男,安徽宿松人,韶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