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德群
(韶关学院 教育学院, 广东 韶关 512005)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互联网+教育”为视阈
黄德群
(韶关学院 教育学院, 广东 韶关 512005)
在分析乳源瑶族自治县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自编调查工具和实地观察,透视“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该县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发展潜力和发展诉求。调查发现,教师职业认同感强,专业发展整体趋于良好;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不畅,教师的专业问题意识不浓,专业发展行动不力,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均有待提高。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涉及多个层面,建议通过校地协作、优势互补,分层分类、量身定制,以点带面、专家引领,技术支持、成长跟踪等途径促进区域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互联网+;MOOC;教育信息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如何把握教师队伍发展的状态,了解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是制定“十三五”期间农村地区教师教育规划的基础性工作。为此,在全员网络调研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组织了实地调查,旨在通过实地走访、课堂教学观察与课后访谈,了解信息化时代粤北地区乳源瑶族自治县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培训需求,为科学制定区域性师资培训“十三五”规划提供依据。
本次实地调查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在乳源瑶族自治县所属的县级普通高中、乡镇普通初中、县级和乡镇小学各抽取一所学校作为调研校。调查工具包括根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设计的课堂教学整体状况观察量表、教师教学技能五项观察量表和教师说课评价量表。调研程序是通过乳源县人事部门,获取2015年的教育统计数据;听取县人事部门介绍教师队伍和本县开展教师培训的基本情况;进入调研校,按照课表随堂听课,听取被听课教师说课并对其访谈,召开教师代表座谈会等。
根据县人事部门提供的2015年的统计数据,乳源县有普通中小学校22所,中小学教师共有1896人,全县小学教师以35~55岁年龄段居多,职称主要集中在小学高级(86%),学历以专科毕业为主(72.9%)。在中学教师构成中,30~50岁年龄段的教师居多,职称主要集中在中学一级(63.3%),其次是中学二级(15.6%)和中学高级(14%),学历以本科毕业为主(74.8%)。受国家政策要求及影响,乳源县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县的验收,义务教育学校在基本设施和师资总编制方面基本达标。存在的问题是农村小学教师无论工作多么努力,35岁以前晋升为小学高级教师的机会几乎为零。农村初中教师和绝大多数小学教师感到晋升无望,对激励教师发展形成负面作用,且音乐、科学、艺术、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小学科任课教师长期严重不足,给素质教育造成较大影响。
实际调研过程中抽取的调研校分别是乳源高级中学、桂头中学、乳源县第一小学和桂头镇中心小学等四个学校。接受访谈的教师代表每个学校各15人,四所学校的校长与教学副校长单独接受访谈,调研校被听课及参与说课的教师共24人,涉及各个学科、各年龄层次和职称学历。
(一)年龄结构
调研校教师平均年龄按县中心小学(32岁)、县高中(36岁)、镇初中(42岁)和镇中心小学(43岁)依次增高。镇中心小学下设的44个教学点,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最大的为56岁。与全县各学段教师平均年龄相比,县高中、县中心小学教师更加年轻化。县高中和县一小,由于地理位置、学校办学条件及教师住房等多种优势,近几年招收年轻教师较多。而乡镇中小学,由于教师山区待遇的改善,流动较少,再加上对年轻教师吸引力较小,招收较困难。
(二)职称结构
调研校普通高中32%为高级职称,37%为中学一级教师,高级职称分布高于全县,中级职称低于全县。镇中心小学中级及以下职称比例只有10%,小学高级教师职称高于全县,达到90%,镇小学教师职称结构比例不够合理,教师的职称结构对教师持续发展具有潜在的负面影响。
(三)学历结构
调研校中学教师本科学历和小学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均达到90%以上。但是教师的学历水平与知识水平,抽象思维水平、逻辑思维水平及表达水平并不完全相称。在讲课和说课访谈中,普遍表现优良的为高中教师,该现象与其学历、专业知识结构与逻辑思维能力水平具显著正相关。部分小学教师的知识和思维水平甚至没有达到原始学历应有的水平,由此可见,教师学历层次的质量急需提高。
(四)学科结构
中学教师的学科结构基本合理,调研校“教非所学”现象只有大约15%,在全国农村学校中居于非常领先的地位。小学教师中,体、音、美、科学和英语教师严重缺乏。初中教师中,科学、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专任教师缺编亦较严重。调研校多以转行或跨学科兼职的方式解决这一矛盾,效果不一。如物理教师兼任信息技术课程,效果尚好;而小学语文教师兼任科学课程,由于专业知识基础匮乏,甚至不能理解教材内容,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根据预先设计的各类观察量表,观察、统计被听课教师的课堂整体和说课状况(见表1)。
表1 听课对象的实测数据与访谈推断
三个实测数据的标准差介于9.5~11.5之间,相差不大。下面分别从课堂整体表现、教师技能五项、说课等方面分析及推测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教师课堂教学整体状况分析
比较四所学校教师得分情况,高中、镇中心小学和县小学得分近似,以良好为主,并有优秀者,镇初中1/2得分为合格,表现为一般。部分教师表现出的专业知识与其学历严重不符,教师虽然能够熟练地掌握课标要求的内容,达到任课的最低要求,能够意识到学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但是教师普遍缺乏处理教材的能力,不善于将本节内容与整个单元和整册教材内容框架联系起来分析,不能有效描述教材内容的结构体系,更不能领会蕴涵其中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常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知识点学习多,学科思想和方法学习少,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及生成性受到抑制,对于社会影响和学生日益发展的自我意识等变化,也缺少适当的教育策略和有效方法。如合作学习方式机械运用,自主学习全班集体大段读课文(理科)等,都比较低效。
(二)教师教学技能五项评估
教师教学技能五项,实质上是将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主要因素按照教学实施所涉及的五大方面(动机激发、教学语言运用、信息技术应用、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有效性)分别研究。四个调研校的教师教学技能得分良好占1/3~1/2的有3所学校,占2/3的是镇小学,这与该校高级职称达90%以上关系密切。这样的小学教师得益于教学技能多年的经验积累;而高中校在此项中得分并不突出,与该校年轻教师多有一定相关。调研校多数教师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意识,也能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但多数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强,对学生关注不够,乡镇小学教师课堂上的教学语言和提问追问能力较差。很多教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不能使用儿童易懂、简练、逻辑清楚的语言传递信息,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
(三)教师说课与访谈情况
从表1可见,乳源县初中、小学教师对教育教学思考水平处于“良”与“及格”之间。高中、镇小学、县小学得分较高,在良与合格之间,县初中得分较低,80%以上处于合格。教师之间差异较明显。说课得分高,访谈推断五项得分相对也高;说课得分低的,访谈推断五项得分相对也低。二者呈明显正相关。调查发现,不同学校教师的说课水平具有显著差异,且与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情况密切相关,教师的说课水平与学校教研组活动效果正相关。
在校本教研活动开展比较好的学校,教师说课中的表现与课堂表现一致甚至更高,这类教师普遍表现出具有反思和研究的意识,工作的效能感也比较高。而在校本教研活动开展不够好的学校,教师只能表述教学过程;不能清楚地进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不能全面地阐明教学目标及确定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策略中的依据;对自己的教学评价只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对学生的评价为“学生表现不好”,“学习积极性不高,基础差”;教师表现出工作效能感较低。由以上推测的数据可见,观测对象中,绝大多数教师工作态度认真,情绪积极饱满。大约三分之二的教师感受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具有效能感,但不少教师缺乏对工作的研究与反思的意识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发展潜力不足。
(一)外因
1.专业培训理论和培训队伍缺乏
首先是指导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不够明确,培训者缺乏对成人学习规律的认识和对培训对象特别是乡村教师学习需求的了解。理论上的缺失,导致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教师的专业培训处于盲目、零散的状态,对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没有产生应有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县(区)内部没有相对稳定的专业培训队伍,虽然县教研室在教师素质提高方面有着较大的影响;但是教研室毕竟还有独特的职能和繁重的任务,不能全力组织与引领一支由高校教师、教研员和一线骨干教师三结合的专业培训力量。
2.培训规划与实施不到位,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虽然每年有一定数量的国培、省培项目,韶关市也会组织一些培训,但这些培训项目之间互相没有协调,项目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也有重叠,且各级项目层层往下安排,没能考虑各学校师资培训的需求,以致培训项目数不少,针对性不强。如2015年启动的能力提升工程就没有考虑到乡镇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程度和学校师生信息化学习水平,老师没有自主培训学习的习惯,且老师普遍教学任务重,没有时间与精力开展网络学习,不太能接受网络培训,能力提升培训效果不理想;中小学教师专业课和业务技能培训就是教师专业科目全员培训。调查也表明,乡村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更高,如乡村教师比城市教师在班主任工作、学校管理等方面要求更高。乡村教师一般一人兼任多科、同时担任班主任和学校管理等多项任务。
3.培训管理不完善,教学研修机会少
培训管理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义务教育师资培训信息化管理系统,个人培训信息无法及时更新和查询,哪些老师参加了培训,培训时长与内容等信息无从知晓;二是师资培训是否按政策要求落实。目前师资培训的记录是这样的一个情况:除了人社部门要求的每年72学时培训任务,其培训数据可在继续教育登记(自行登记,数据不全)系统中查到,其它的培训数据没有统一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和跟踪,师资培训记录由相关部门及学校的继续教育管理员负责,登记的详细程度及完备性取决于个人的工作态度,部分学校频繁更换继续教育管理员,造成学校继续教育工作或涣散无序、或登记不规范。部分学校领导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重视不够,以各种理由敷衍教师培训,不按时足额选派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想参与培训的教师总是没有机会。
据访谈了解到,大部分教师外出进修的机会比较少。有些教师近五年没参与过校外集中培训,难于接触新思想、把握教学改革新趋势。教师的成长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校本研修,如果学校的校本研修开展得好或者学校有较多的优秀教师、形成了学习型文化,则教师的成长会相互促进;否则负能量会相互传递。
4.教非所学和兼课
教师所教非所学情况和教师兼课情况普遍,根据课堂观察和教师反馈,大部分教师所教学科并不是自己所学专业。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科学科目,大部分是兼课,教师本身对教学内容掌握的不够深入,因此,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另外,小学科普遍不被重视,教师投入较少,如乳源一小的科学和信息技术、体育等小学科有部分教师是主课教师或者班主任兼职。根据课堂和访谈反映,小学教师兼课情况普遍存在,甚至出现占用小学科课时的情况,教师在小学科上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
(二)内因
1.专业精神与师德修养
从教师个体来看,教师缺乏专业精神,直接对教师的信念、态度、效能感、身份认同以及教学行为产生负面影响。根据课堂观察和教师反馈,教师的年龄和效能感直接影响教学。年轻教师普遍教学热情高,对多媒体比较有兴趣,在教学中积极使用;亲和力较好,非常积极的努力改进教学,教学效果也普遍较好。相比较而言,年龄稍大的教师,主要指40岁左右及其以上的教师,教学方式较为传统,主要是完成课本上知识的传授;对多媒体和学生的关注普遍不高;他们总认为学生基础差或学生不爱学习,很少从自身找问题。
2.专业知识储备
教师教学普遍针对特定知识点,知识生成空间不够,教师的个人知识储备不足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教学。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是基于特定章节具体知识点的教学,较少扩展知识的应用性,造成学生学习的狭隘性,降低学生学习情趣。同时,由于大部分教师是基于知识点的教学,因此不利于学生整体知识体系的搭建。另外,根据课堂观察和教师反馈,部分教师,特别是科学和信息技术的个人知识储备不足,造成教学困难。这些教师基本都是通过自学,搜集资料来完成课堂教学,甚至出现个别知识点错误的情况。
3.教育教学理念与教育理论的融会贯通
多数教师都学习过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但不能熟练付诸实践。随着教育科研究的发展,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认知理论不断涌现,而很多学校地处山区,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与方法,以及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与趋势、学科教学改革方向与动态等,且多数教师缺乏系统的学习与内化,加上反感纯理论的学习,因此不能将这些理论融会贯通,并用理论指导和升华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水平,而是长期徘徊在自身盲目探索中。
如教师理论上认同三维目标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课堂上常习惯性地以知识点为核心,很少挖掘知识所蕴涵的思维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以灌输的方式进行。如教师希望营造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合作、讨论,营造民主、生动、主动的学习氛围;但实际教学中,却很少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满堂灌、记、背、考仍然为课堂的主旋律。
4.教学研究与反思意识
大部分教师凭着经验和惯例来教学及解决教学中的问题,缺乏对经验和惯例的深层反思,虽然教学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教师的成长,但是教学经验对于教师发展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教师不对经验和惯例进行深入反思,就无法确认这些经验和惯例的优缺点及适用性。如果教师凭借的经验和惯例是好的,或许能使其成长为经验型的教师;如果凭借的经验和惯例不理想,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成长都会受到不利影响;所以,教师的教学经历并不必然使教师发展成为优秀教师。据观察和访谈显示,乡村教师表现最差的是教学研究,教学研究影响教师的教学能力整体水平提升和教师的进一步发展,骨干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明显高于普通教师。调研还发现大部分教师对教学研究的学习动机很强,但绝大部分教师表示不知道怎么操作,没有人指导。由于资源的紧缺,大部分乡村中小学学校和教师对教学研究采取“放弃”的态度。因此乡村学校普遍存在教学与教研严重脱离的情况,教研工作不被重视,教学研究和教学反思工作的开展成为限制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5.自主提升意识与能力
新时期的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教学创新能力、教学资源处理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组织差异教学能力、评价学生行为能力、交往沟通能力和促使学生自我发展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才能丰富其知识基础,改进教学实践,提升教学效能。所以,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的终身学习。教师如果不进行终身学习,就很难胜任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教学工作。乡村学校小学教师工作负担相对较重,工作也比较琐碎,没有足够的精力研究教学和自我提升。教师日复一日的工作状态,使得她们疲于应对日常工作,难于形成学习的习惯,教师群体也没有形成很好的学习型文化,教师的自主提升意识与能力不足,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总体而言,乳源县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强,教师的教育理念较新,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尚可,研究与反思意识欠缺,有一定的自我认知和发展潜力,专业发展整体趋于良好状态。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不畅,教师的专业问题意识不浓,专业发展行动不力,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均有待提高。结合乳源县教师目前的专业发展情况、发展需求和影响因素,建议通过以下途径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一)校地合作,优势互补
高校在理论研究和资源整合方面有优势,在中小学校师资建设过程中能起到宏观把握和方向引领作用,也有条件整合各方资源打造高水平教师教育培训队伍。而教育局和中小学校直接与基础教育第一线接触,深知中小学教师基本情况并有实战经验。区县教育局可与地方高校合作(如与粤北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合作),结合区、县、学校教师队伍现状,通过资源整合共享、定期送教下乡、网络远程教育和定向培育,改善教师队伍学科结构不均衡、乡村教师以及部分教师学历质量不高的情况,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二)以点带面,专家引领
从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可知,教师专业发展涉及面广,要惠及每位教师,完全通过高校或培训机构来打造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是很难的。必须全力打造一支由高校教师、学科专家、教研人员、科研人员、优秀校长、教研员和一线骨干教师等参与的专家团队,建立富有活力和效益的专业引领制度和运行机制,让专家团队持续跟进区、县、学校,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名师名校的引领作用,对教师专业理论、学科骨干教师、教师课堂教学、教师科研方法、学科网络支持进行引领,并给予针对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促使更多外来智慧及优质资源的引进和充分利用。如深入开展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和能力的研究,分学科深入分析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应发展的关键能力,为培训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依据;加强专业网络建设,建立学科教学网络平台,为开展校本研修提供共享资源和专业引领,使教师与专业引领者之间以及教师与教师间的交流互助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三)分层分类,量身定制
教师的职业成长与所处地区、学校有关,且存在明显的阶段性,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所遇到的困惑不同。教师职后教育经常面临的问题是,在近似的培训模式下对所有参训教师提供大同小异的培训内容,难以满足不同地域和不同发展层次参训人员的需求。乳源教师队伍总体水平与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可持续快速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与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和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要求也还有距离。因此,相关培训部门应该结合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发展层次的教师和不同教学群体,确定各自不同的发展路径和研修模式,确保每位教师都能有适合的专业发展渠道,参与的各类研修也是符合要求和恰到好处,从而提高教师职后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培训部门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师发展提供订单式服务和终身学习平台。
如十三五期间,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乡村教师队伍信息技术能力参差不齐,年轻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热情远高于中老年教师。大部分乡村教师在教学设计和相关教学软件的应用方面存在较大问题,整体乡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高,大部分没有达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2014)》的标准。所以,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方面应尽量做到针对性分层培训(其它培训方面同样需要考虑)。首先,要以年龄段分层,选取具有年龄优势的年轻教师参加培训,然后以年轻教师的带动开展校本培训;其次,培训内容分层,做到针对性培训,侧重教学设计和相关教学软件;最后,培训形式多元化。
(四)技术支持,成长跟踪
为了持续提高区域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应建立“互联网+教育”环境下教师学习跟踪平台和乡村教师培训档案袋。以区域为模块,建立乡村教师的档案袋,储存其自身学习成长的过程,以及参加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培训。通过乡村教师档案袋可以记录教师的成长经历,既能够给各种培训的开展提供依据,又能帮助乡村教师自我反思。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记录优秀教师成长历程,为优秀教师培养模式提供大数据支撑。
另外,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提升乡村教师教学水平。鉴于乡村师资力量薄弱,乡村教师,特别是教学点的教师,开学期间很难有时间参与校外研修,所以除了顶岗置换培训和送教下乡之外,可考虑借助互联网资源,建设一对一服务和影子工程。基于资源共享技术的“影子计划”的实施是帮助乡村教师成长的较好策略。例如,优秀教师示范课或者某著名专家的讲座等优质资源,通过共享技术,使得乡村教师可获得优质资源。然后,学校科组教师通过对优质案例的研讨,逐渐帮助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对于教学点教师,可以直接将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师以组织管理和助教身份出现,这样既能改革课堂教学,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1]刘全国,裴田霏.教师教育的国际经验借鉴[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1):69-73.
[2]宋灵青.MOOC时代教师面临的挑战与专业发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9):139-143.
[3]闫守轩,朱宁波.教师专业发展现实问题与范式转型[J].中国教育学刊,2013(12):67-51.
On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Internet + Education” Perspective
HUANG De-qun
(College of Education,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512005, Guangdong, China)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of teachers i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in Ruyuan Yao Autonomous County and by the self-administered investigation and field observ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fessional status,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and demands of the teachers in the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Education”. The Survey has found that the teachers have strong sense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enjoy a fine career development. The ways to develop are not smooth in rural schools, as the professional consciousness is not strong,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ctivities are half-hearted and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need to be enhanced. There are various factors and aspects involved i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The school-local collaboration resulting in a mutual supplementary superiority, hierarchical classification, tailored designs, experts leading, technical support, growth tracking have been studied in the paper to promote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ternet+; MOOC;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廖筱萍)
G451
A
1007-5348(2017)11-0042-06
2017-04-29
2015年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粤北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GD15XJY23)
黄德群(1972-),女,广东韶关人,韶关学院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成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