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杰
摘 要:“合作学习”能合理地利用竞争机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成为了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小组合作 团队意识 合作技能 优势互补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合作学习”能合理地利用竞争机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成为了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但是,笔者在大量的听课活动中发现,由于一些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导致合作学习成为一种形式。
一.常见问题
常見问题一:学生不知怎样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当问题出现时,不能进行清晰正确地交流;当产生不同意见时,不能建设性地解决矛盾冲突。
常见问题二:学生在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的情况下,合作效率低下:学生不理解将学习什么,怎样学习,无法迅速、准确地把未知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经验联系起来,选择最佳的学习起点。
常见问题三:为了合作而合作: 1、合作学习方式没有针对性,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2、用没有思维容量的问题交流,学生没有参与兴趣。
常见问题四:讨论交流在没有思考的情况下盲目进行,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
常见问题五: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
常见问题六: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听不清究竟谁的思维不严密,谁的思维缺少条理性。
二.基本对策
第一,应该正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但是,这只是有效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合理的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实现方法方式的多样化是非常重要的,要避免将所有的问题放入合作学习之中。
第二,要有一定的准备和必要的训练。比如教师要告诉学生交流的任务、如何展开;教给学生必需的合作技能,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
第三,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有一定的思考后,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否则会人云亦云或默不作声。
第四,要正确处理异质学生间的关系。为了不使学困生变得更加胆小怯弱,教师应对他们多关心和鼓励,发现这些学生的长处,以扬长避短,建立自信。教师学优生要进行适当的教育,鼓励他们对学困生提供帮助,与其他学生形成协作友谊的关系,从而促进共同进步。
第五,在实施这种学习方式时,教师要及时地诊断与处理问题,对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和促进。如通过新课导言的设计,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在合作学习中尽量多走动和观察、倾听,也可参与到学生交流中,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肖川
[2] 《教学行为策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时绮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