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武贤
【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教学以学生为本,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选用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下面笔者将从“课前自主预习,小组合作学习”“尊重学生兴趣的多样化,因材施教”“将多重音乐元素引入课堂,培养创新精神”三方面入手,对如何将自主教学法应用于音乐教学中展开浅显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自主教学法 音乐教学 学生主体 兴趣 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8-0203-02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所以教师要落实自主教学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便要求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做出教学调整:在课前鼓励学生做好预习工作,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讨论;尊重学生兴趣的多样化,因材施教;将多重音乐元素引入课堂,让音乐知识融入生活中,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接下来,笔者将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体会,针对如何利用自主教学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出浅显的探索和研究,望笔者的拙见能够引起众读者的深思。
一、课前自主预习,小组合作学习
在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直接在课上为学生讲解知识点,忽视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尤其弱化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因为对所学知识了解程度不够,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往往不够高,课上听讲时也多是机械记忆知识点,导致课上氛围多趋于单调、枯燥、死板,不利于加强大家对所学音乐的理解。笔者认为教师应采用自主教学法,引导学生做好充足的预习工作,可以组织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调动大家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讲授中国古典乐器和音乐内容时,笔者便请学生们在课前一周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工作:请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自己喜爱的中国古典乐器和其代表曲目,并在课堂伊始便请大家分享预习成果。经过一周的搜集准备后,学生们在课堂上均积极举手自信发言:有的学生搜集的是古筝的图片资料和《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的音频;有的学生搜集的是二胡的图片资料以及《汉宫秋月》、《二泉映月》的演奏视频;更有的学生搜集了洞箫、琵琶等古典乐器的资料和音频……
笔者在教学时贯彻了自主教学法,给予了学生足够的预习准备时间,请他们在课前做好课堂相关内容的调查和了解,充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尊重学生兴趣的多样化,因材施教
在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将目光面向全班学生,教学内容注重协调他们的整体水平,然而弱化了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教导。加之学生兴趣爱好具有多样性,所喜爱的音乐类型和擅长的音乐领域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设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帮助其制定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鼓励学生要坚持自己的音乐爱好和追求,为其音乐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提升空间。例如,有的同学擅长低音域,有的则擅长演唱高音部分,更有的學生音域广,能够驾驭多重风格的乐曲,笔者便经常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课上练习适合自己音域特点的曲目,激励大家根据自己的熟练度调整学习计划。同时,在组织班级活动时,笔者更是鼓励大家踊跃上台表演自己擅长的才艺。
笔者希望通过自主教学法,将以人为本的理论落实于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兴趣的多样化和音乐天分的差异性,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每个人音乐素养的提升。
三、将多重音乐元素引入课堂,培养创新精神
以往的音乐授课模式所引入的音乐元素比较单一,播放的曲目有限,不能充分激发学生们的音乐热情,亦不利于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新。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尊重音乐元素的多样化,在授课过程中为音乐课堂融入更多的元素,为学生们展现不同音乐的魅力,以激发其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故而,在授课过程中笔者便融汇了西方古典音乐、中国古典音乐、摇滚乐、民谣、乡村音乐等多重音乐元素,并将它们进行比较,让学生们在享受音乐盛宴的同时领略它们各自的特点及魅力。另外,笔者还经常请学生欣赏多种音乐元素相互交融、创新后的音乐曲目,如我国著名音乐家林海的作品“琵琶相”,希望学生们品味琵琶与西洋乐器完美结合所形成的美妙音乐。同时,笔者还会为学生布置创新型音乐鉴赏作业,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将多种音乐元素相融合改编成动听的旋律。
笔者将多重音乐元素引入课堂,希望能够激励学生学习不同的音乐类型汲取其中的优点,鼓励大家将传统音乐进行大胆创新,帮助学生提升其音乐素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自主教学法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时下的高中音乐教学做出了有效的方向指导,亦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崭新的教学视野。希望众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自主教学法,给予学生们更多表达自己的机会,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学习热情,强化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他们音乐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占静,浅谈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
[2]唐军琳,谈音乐教学中的兴趣激发与培养[J],艺术教育, 2006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