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师生互动教学中的偶发事件与应对思考

2017-12-27 12:07周燕
考试周刊 2017年49期
关键词:意外利用课堂教学

周燕

摘 要: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随时都有意外发生,如何分析和应对这种意外,让课堂在意外中绽放。本文主要结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片断提出个人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意外;利用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如何利用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一位老师的追求。对一堂课的构思、准备、实施、反思这一系列的过程中,课堂的教学效果可见一斑。教师精心的备课,将课带到课堂与学生分享,在互动中总会出现一些与预设不符合的意外。是什么导致了意外的发生,是教师备课的不全面还是学生的不配合?原因多种多样,归结起来,主要是学生的认知水平、想象能力和对书本的过度依赖。本文通过生物教学中的课堂剪影,谈谈在师生互动教学中的意外发生与利用。

一、 课堂教学剪影

(一) 牙齿和骨骼中的碳酸钙

教师: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于生物体内。但是也有例外,比如牙齿和骨骼中的钙是以碳酸钙的形式存在的。

学生:表示赞同

学生:老师,牙齿中的钙不是以羟基磷酸钙的形式存在的吗?为什么你说是碳酸钙?

提出异议的是班里一位热爱化学的孩子,听到他的说法我有片刻的发呆。讲了这么久的碳酸钙,他还是提出异议的第一人。上课我没有与他争,只是说就是碳酸钙,却不理会他口中的羟基磷酸钙。课后学生找到我说化学老师讲的是羟基磷酸钙,为什么生物老师说是碳酸钙。

(二) 相似相溶的理解

教师:给出欧文顿对植物细胞通透性做的实验资料。由于学生对相似相溶概念不理解,在课件上呈现了相似相溶的概念:成分越相似,越容易通过细胞膜。

学生:细胞膜成分中可能含有脂质。

教师继续给出材料信息:其他科学家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细胞膜不但容易被脂溶性物质溶解,还可以被蛋白酶溶解,你又能得出怎样的结论?蛋白酶是一种专一分解蛋白质的物质。

学生:既然蛋白酶可以溶解细胞膜,那么细胞膜中含有蛋白酶成分。

教师引导:在蛋白酶处理细胞膜的实验中,细胞膜能够被溶解,这种溶解于脂质的不同,是一种对膜的破坏而不是通过。

学生: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说明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

面对这样的意外情况,我的心里开始打鼓,前面的脂质成分的引导为后面的教学引出制造了麻烦。

(三) 膜蛋白的分布方式

教师:给出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呈现的三条带以及他的猜想“三明治”模型。给出测量的数据,蛋白质分子的平均厚度是5~10nm,细胞膜的厚度仅为7~8nm。

学生:根据模型细胞膜厚度至少是10nm,罗伯特森提出的假设是错的。

教师:既然“三明治”模型假设不成立,你能根据已有条件推测出蛋白质在细胞膜中的分布情况吗?

学生:画出贯穿、插入、镶嵌三种方式,绘图基本上都很完整。

教師:大部分同学都画出了三种方式,可为什么蛋白质会以不同的方式分布在细胞膜中呢?

学生:因为蛋白质也有水溶性部分和脂溶性部分。

这部分的教学是难点,但是和学生的互动中发现学生表现完美,并没有探究猜测的过程。

二、 偶发事件的归因与应对

教师的精心准备,却遇上了学生的错位,师生互动中的偶发事件并不少见,这些现象的发生有怎样的原因呢?我想主要是以下两点:

(一) 正确预估学生的学科认知不足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总是会出现一些学科交叉的知识,比如牙齿和骨骼的成分,在这里化学和生物学科的认知有点区别,学生便难以接受。还有上面提到的相似相溶也是化学学科知识,高一的学生还没有接触这点,在脂质分子容易通过磷脂分子,教师简单给出相似相溶的原理时,学生其实并不理解其中的含义,只是跟着老师所说的思路被动接受。于是在蛋白酶溶解细胞膜这一材料中学生无法给出教师预设的答案。既然意外现象的出现是学生知识认知上的不足,教师在后面的环节设置时便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当前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根据学情做出适当的调整以利于课堂的展开。在第一个科学材料出现时,就可以简单备注相似相溶原理:化学成分越相似,越可以优先通过,越相似越能互相溶解。给学生“溶解”这个词很容易混淆,当第二段给出时,表达可以改变为“细胞膜不仅溶解于溶解的脂质,而且被蛋白酶破坏,你又能得出怎样的结论?”改变后的语言目标导向明确,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准地得出结论,不将多余时间浪费在考纲外的知识辨析上。

(二) 适当解除学生对课本的过度依赖

在否定了罗伯特森的三明治模型后,学生可以根据给出的数据猜测出几种蛋白质分布方式,这也是在模型建立中重要的步骤,再根据猜测和后面的资料进行模型的修正,最后得出完整的模型结构。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已经看到课本中的插图,或者已经预习过这块内容,导致出现了整齐的标准答案。使课堂失去了模型修正的环节,探究式学习的体验缺少了浓重的一笔。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通过“蛋白质为什么以不同的方式排布在细胞膜中”的提问,回归课本和模型的本质。可面对学生对课本的依赖,作为教师还要继续引导解决,独立思想提问的能力才是生物学科素养的核心。

三、 教师的反思和启示

在课堂预设和实际教学中,总会遇到很多的偶发事件,除了学生本身知识和思维的局限,也反映了教师备课不充分的现象。备课不仅是备上课知识,备课堂教学环节,也要备学生的课堂反应。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反应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反馈,脱离了学生的课堂是没有灵魂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设,多角度揣摩学生的心理和反应。

当学生的反应与教师的预期产生冲突,虽然会干扰教师预定的教学方案,影响课堂的连贯性和教学效果。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许多偶发事件真实地反映了学生认知和教师预设之间的不契合,而且这样的不契合、不全面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当面对意外现象时,教师如果能够机智地应对,根据实际情况,捕捉课堂的亮点,意外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生长点。如何让一次次的教学意外成为课堂生成的精彩呈现,是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成长的动力。

猜你喜欢
意外利用课堂教学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菲律宾年底“意外”加入亚投行
“意外”服药被轻判李宗伟“五一”复出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