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刚
摘 要:本学期,担任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在班级中,有几个孩子在学习上存在较大的困难,针对具体情况,结合教学实际经验和学生实际,主要分析学困生成因,初步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对有困扰的同学及家长有所帮助。
关键词:数学;学困生;成因;策略;帮扶
一、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因此,教師都应有责任关注、关爱、帮扶每一位学困生。
二、学困生成因分析
我们学校是子弟学校,人数不多,可生源构成复杂。学生的差异性就比较大,尤其上了高段,两极分化极为突出,因此,帮扶学困生迫在眉睫。我们制作了问卷调查,深入地了解学困生的情况,接着根据学生平时表现,与学生展开沟通后,大致小结出以下主要问题:
1.学生的差异性
这个差异性表现在学生的智力水平、理解问题的能力。这些方面平时我们不愿提,总怕伤到孩子们的自尊心。我们学校的孩子,一部分是大学老师的孩子,一部分是工人家庭的孩子等。从这点出发,不同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及教育资源就有很大差别,从而影响到孩子们的发展水平。
2.学习态度
用心学习主要体现在课堂。通过问卷调查与实际,发现学困生有个共同点:上课不专心,不会倾听,完全没有集中精力思考问题,不知道思考“为什么”。学数学要讲究推理,可这些孩子基本死记硬背,不能灵活应用。
3.不能做到及时巩固
作业可以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可学困生不能独立高效地完成作业,写作业不管对错,或者各种渠道抄答案,更不用谈学生还会主动复习。长此以往,不会的问题越积越多,学生也越学越费劲,失去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成绩当然不会理想。
三、帮扶计划
针对以上我发现的一些问题,特此制订帮扶计划:
1.和学困生谈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转化的基础
首先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生活中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等,因为这些孩子比较脆弱,怕老师谈学习成绩。五年级的孩子已经长大了,自尊心很强,不经意的一句话都会伤到孩子,相反一次关切的交谈会让他们体会到老师暖暖的爱,当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后,孩子喜欢上了老师当然就会喜欢上这门课,从而转变学习的态度,变厌学为乐学。
2.打好坚实的基础,计算是根基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盖楼一定要打好基础,学习数学更是如此。我们的教材是北师大版的,教材的编排非常巧妙。每个知识点都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例如计算,低段学习整数加减乘除、运算顺序、运算定律。到了高段无非把整数换成了小数、分数、百分数等,其他的没有变化。其次,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计算都是以整数运算作为基础,转化为整数来运算的。最后,从试卷中分析,填空题、选择题、应用题每种题型看似不是计算,但细细会发现无非最终还是计算,算式会列,结果还是要算对。所以每套题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分数都和计算有关。因此,学好数学的有效途径是扎实、熟练的计算能力。尤其五年级的孩子千万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与其做太多题,倒不如安安心心地做计算。
3.抓住课堂,不懂就问
在上面的问题中我提到过学生之间有差异性,这些学困生更是如此,接受慢,就更应该全身心投入,思想高度集中,遇到问题多问多想“为什么”,把问题彻底地搞明白,从而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求知欲与成就感,学习就会变得轻松。课堂上碍于面子,不好意思问老师,那么利用课余时间多向老师提问,向同学提问。当老师看到孩子们来时的满脸疑惑,离开时的恍然大悟,心里就会无比开心。
4.及时巩固,归纳小结
我们知道人都有遗忘率。并且伴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会加快、加深。因此,有的同学想着上课听得很明白,不用管了,可往往一段时间后,都想不起来了。课后的作业是检验我们掌握情况的法宝。只有自己独立、高效、准确地完成作业,才能真正掌握。可我们的学困生自制力相对差一点,家长们要切实负起责任,监督孩子认真完成作业,不再是应付差事,要么得过且过,要么交给“小饭桌”只填完答案,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其次,做到定期复习、小结。五年级的孩子已具备简单的总结归纳能力,每堂课,每个单元的知识点需要记录下来,定期复习,温故而知新。在学的过程中没有充分理解、融会贯通,当把整个单元乃至整本书内容联系起来就一定有新的认识与理解。只有这样才不会前学后忘。
以上是我个人通过几年教学工作积累的一些看法,希望对个别学生有所帮助。总之,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更多的耐心、细心、爱心……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在教育教学中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师爱的温暖,让他们不断地向真正的优秀生迈进。
参考文献:
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编辑 张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