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宝玉
摘 要: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教学风格都可以通过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应用进行直观体现,在实际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的教学语言会对学生的语言发展以及语言能力培养有直接影响。在实际教学中,实现对语言的合理运用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成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需要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有效提高,同时还需要促使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字理解与使用的能力进行锻炼。教师对教学语言进行艺术性的运用对语文教学目的的实现有重要作用。部分学者认为教师的语言教学修养对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有直接影响。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一定要实现对语言的规范使用。在这种引导下学生可实现的语言有兴趣的接受,促使语文教学发挥自身最大的价值与意义。
一、典范性
著名文学家曾经说过:“教师不仅是智慧的化身,同时也是知识的化身。”教师的言行舉止会对学生获取知识的本源造成直接影响。我们可以将语言看作为一个无声的模范,相对的教师的行为就可以说是一个有声的示范。为人师表就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起到的典范作用。因此,为促使教学语言的正面规范作用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挥,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必须实现对典范性语言的规范使用。小学可以说是学生对语言进行学习的黄金时期,学生主要依靠模仿对语言进行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典范性语言的重要性进行直观体现。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大幅度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实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实现对良好学习环境的创造。实现对国家词汇、语言以及语音的教学。教师在真正上岗之前需要通过全国通用普通话的考核,利用普通话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这从根本上避免“南腔北调”现象的出现。利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对普通话的普及与推广有重要作用。
二、科学性
科学的传播就是教育教学的本质,语文教学不仅要实现对语文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同时还要实现对语文知识的扩充。首先教师要实现对词语含义的正确掌握,并可以对其感情色彩与语言元素进行充分表达。《落花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实际对其进行讲解时要从题目开始,首先需要告诉学生落花生只是花生的别名,不能将其单纯认定为种花生,这是一种理论上的错误。教师如果不能进行清楚的表达,就会导致学生不能对其进行充分的理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语言表达首先需要满足的条件就是语意明白以及毫无歧义。其次需要满足的条件就是抓住重点,这种教学方法可促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对知识的有效获取,这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可接纳性
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教学安排,同时还可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理解与掌握。对具体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后发现,教师为在真正意义上使表达方式达到生动活泼的效果,必须实现对小学生熟悉与掌握手段的科学使用。
例如,根据低年级小学生乐于想象的思维特征,教师教学的口语表达除了要注意语法的简单浅显、词语易于理解、表达有趣活泼外,还应有意识地拓展他们的抽象思维。对于抽象思维能力已经有一定基础的高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则要侧重使用更加严谨的口语表达。如在进行诗歌《瀑布》的教学引导时,我这样设计课程引入:我的故乡有一条小河,小河里的水缓缓地流淌着;我们的祖国有长江,长江里的水向前奔涌着;大海里的水更加汹涌、澎湃。无论是小河里的水还是长江里的水,或是大海里的水,都在马不停蹄地向前流淌着。但是有一种水却一反常态不是向前流去,而是自高处的山峰上倾泻下来,同学们知道它是什么水吗?(大部分学生很快联想到是“瀑布”,心中的情绪被调动起来。)
四、生动性
生动性指的是教学语言必须生动、形象、有活力。为了做到与小学语文教材、小学生思维特点相适应,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语言必须形象生动。小学教材中生动形象、耐人思考的作品俯拾皆是,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教科书创设的意境形象、解除疑惑、领悟道理、掌握作品、培养形象思维,教师就要善于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开展课堂教学。这种形象生动的描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沉醉在“幽静”的气氛之中,深刻体会到安静旷远的意境。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的运用十分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与地域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适当的教学语言,以典范性、科学性、可接纳性和生动性指导教学语言的选取,相信长此以往必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展开了深入研究,希望能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把握和运用能力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陈秋红.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读与写(上,下旬),2014(16).
[2]万少敏.对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索[J].赤子旬刊,2013(8).
编辑 鲁翠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