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生核心素养及其培育途径

2017-12-26 20:31王士卿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52期
关键词:评价改革教师素质课程改革

王士卿

摘要:“核心素养”一词进入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不仅国际经合组织、欧盟、美国等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制定了自己的核心素养框架,我国也于2016年9月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如何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但就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又有比较一致的共识。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教师素质;评价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2-0224-03

新世紀以来,国际经济合作组织、欧盟以及美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纷纷推出本组织或本国的核心素养研究框架,2014年3月我国教育部在官方文件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详见《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并于2016年9月13日发布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领衔研究的成果《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

“素养”这个概念在我国古代已经广泛使用,系指一个人的修养。如《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陆游《上殿札子》:“气不素养,临事惶遽。”这里的“素养”都是指“修习涵养”。在当今时代,素养的含义已不局限于此,除涵养之外,个人完成某项任务应具有的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身心素养、道德品质素养等各方面素养都在其列。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是一个舶来品,最早见于经合组织《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的研究报告中。经合组织1997年开始进行“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研究,开始并不是使用的“核心素养”字眼,直到2003年出版最终研究报告才确定使用“核心素养”这个专业词语。欧盟在其2002年3月的研究报告《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素养》中第一次应用了“Key Competencies”。这个名词直接翻译为“关键能力”,但是从它诠释的内容来讲,翻译为“关键素养”或“核心素养”最为合适。美国2002年制订了《21世纪素养框架》。受美国影响,新加坡2010年颁布了“21世纪素养”,日本2013年提出了“21世纪能力”。美国、新加坡、日本的“21世纪素养”或“21世纪能力”,就其实质而言,等同于经合组织和欧盟的“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主流观点概述

1.经合组织的核心素养。1997年12月,经合组织(OECD)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研究项目。历时六年,OECD于2003年出版了最终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从“人与工具”、“人与自己”和“人与社会”三个方面构建了OECD的核心素养框架,具体包括“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群体中进行互动”和“能自律自主地行动”共三类九种核心素养。为推动这一框架的实践与应用,2005年OECD专门发布《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遴选:行动纲要》(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Executive Summary)。OECD认为,核心素养有助于社会和个人获得有价值的成果产出,有助于个体满足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的重要需求。他们指出,核心素养不只用来与社会打交道,还应该是个体改造社会的重要因素;不仅由个体和社会的需求所决定,还应由个体和社会的目标性质所决定,而且还应包括创新、自主和自我激励。

2.欧盟的核心素养。2001年3月,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和欧盟理事会(European Council)批准成立“教育与培训2010工作项目”,希望到2010年建立起适应知识经济社会所需要的欧洲教育和培训新体系,以此引发并指导各成员国的课程变革。欧盟在2006年12月的时候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名称为“为了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框架”。其中明确指出了核心素养的定义,具体内容如下:所有个体达成自我实现和发展、成为主动的公民、融入社会和成功就业所需要的那些素养,具体包括母语交际、外语交际、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社会与公民素养、主动和创新意识、文化意识和表达等八大领域核心素养。不难看出,欧盟核心素养的核心理念有深远的意义,通过提升全体欧盟公民的学习能力,进而在全球化浪潮机遇和充满挑战的知识经济机会中实现了自身的成功与理想。

3.美国的核心素养。美国联邦教育部早在2002年的时候,批准成立了“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该组织制订了《21世纪素养框架》,2007年发布了该框架的更新版本。该框架以核心学科为载体,确立了“学习与创新”、“信息、媒体和技术”和“生活与职业”等三项“21世纪技能”领域,围绕这3项技能领域,把核心学科学习和跨学科的21世纪主题技能学习有效率地联系起来。该框架所指的“核心学科”包括:英语、阅读或语言艺术,世界语言,艺术,数学,经济学,科学,历史,地理,政府与公民。强调核心学科的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要增加学科知识的深度,要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要实现跨学科融入。该框架还增加了与当今时代一些关键难题相关的跨学科的21世纪技能,如全球意识、环境素养、金融素养、健康素养、公民素养等。

4.中国的核心素养。迄今我所看到的第一篇谈核心素养的论文,是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朱丹于2007年9月在《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发表的《抓住核心素养 切合就业需要》,文中所说的“核心素养”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核心素养”,而是指“核心语文素养”。系统研究“核心素养”的应该首推北京师范大学的辛涛等于2013年1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的《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2016年以来,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论文井喷式见于报刊,2016年高达4700多篇,2017年更是达到7700多篇,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但集大成、权威的还是北京师范大学于2016年9月13日发布的研究成果《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该报告明确了核心素养是什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厘定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以及十八个基本要点(详见图1)。

综括经合组织、欧盟、美国等以及包括我国在内的24个经济体和5个国际组织的21世纪核心素养,“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信息素养、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这七大素养最受各大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重视,也是21世纪公民的核心素养。

三、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核心素养要落实,关键在教和学的实践中。不仅要推进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式,还要提升教师素质、转变评价方式。

1.推进课程改革。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课程改革的依据和出发点。各门课程中都内蕴有核心素养的养分,如何将其发挥到极致,将其融入人才培养和核心素养培育中,需要我们下大力气挖掘并善加利用。同时,首先要把重点放在课程改革上,通过课程设计与改革,逐渐地对核心素养的所有方面进行细分、化解和整理,确定各个阶段、各个学科的育人任务以及目标,增进相互之间课程的衔接与配合,从而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

2.改進教学方式。传统教学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教学,弱化了由知识转化为学科素养和能力的过程。要扭转这一局面,就要在把知识转化、内化和升华为能力与素养上下功夫。为此,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要将传统的“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力争实现三大转变:第一,由抽象知识转向具体情境。通过情景再现或模拟,将抽象的学科知识转为具象的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由知识中心转向素养中心,知识是极为重要的,但知识不等于素养与能力,为此,要转变知识本位的思想,重点在将知识转化、内化为学生的素养和能力方面辟蹊径。第三,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在传统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此,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开启和发挥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3.提升教师素质。教学实施者指的就是教师,教师对学生核心素养落实起到重要的作用。首先要让教师高度认识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极端重要性,唯其如此,教师才能自觉地提升自身素质,自觉地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融入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其次,还必须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当今时代,知识的更迭周期越来越短,每个人都必须及时地不断地充电才能适应自己的工作要求,教师也不例外。国家有关部门要建立通用的教师能力和资格标准,以此来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其专业能力和素养。再次,加强教师培训。为了更好地胜任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工作,国家有关部门要制定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培训指南,并强制执行。比如,新加坡就要求所有教师都必须接受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的职前培训,培训依据是新加坡“教师教育21框架”。教师只有切实提高了自身素养,才能履行好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职责。

4.转变评价方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传统的评价方式多以分数排名次、论英雄,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甚或是有才无德,成为危害社会的极端分子,故而传统的评价方式不能或者很难全方位展现学生核心素养的优劣高低。为此,国家有关部门要制定新的评价体系,新体系不仅要反映学习者的学习全貌、能力素质情况,还要能够对学生取得的进步提供有效的反馈;不仅要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学习后应达到的目的要求,还要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不仅要摒弃以分数论英雄,还要关注日常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总之,要实现动态的评价,既关注学生的发展,又关注综合素质和优秀品质的养成。唯其如此,才能有力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2]余国良.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建构的意义与方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3).

[3]李艺,钟柏昌.谈“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2015,(9).

[4]詹万生.建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三问[J].中国德育,2016,(5).

[5]姜宇,辛涛,刘霞.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6).

猜你喜欢
评价改革教师素质课程改革
改革小学语文考试评价的几点尝试
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改革之我见
教学反思与教学的关系
高职英语形成性评价研究与实践
浅议高职英语教师语言基本功的提升
浅谈小学教师素质现状及提升对策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高中教师职业道德方向存在的问题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