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义成
摘 要:教材不断改革,各种教材出现了一些新版块,这些新版块对学生有积极意义。动手能力也可以说是实践能力是现在小学生所缺乏的一种能力,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动手做”版块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板块教师教学得当能提升小学生的多种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做;提升能力
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比较低的,而小学也受到应试教育影响,教师比较注重理论,同时现在小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比较差,这些因素都限制了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动手做”的数学教材内容既满足了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教学,还能提升学生的兴趣,而更重要的是小学生在学习这个版块时能对数学知识深入理解,进而提升数学能力。让孩子的知识自然而然从指尖获取。
一、“动手做”探索数学的知识奥秘
数学知识并没有表面那样简单,它有自己的特殊性,如果学生只学习表面知识,不能深入探索就无法真正了解数学的奇妙。大多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会按照教材教给学生表层知识,但是却没有体验,学生很快就会忘记其内在意义。例如,教师在进行长方形、正方形教学时,让学生了解这些图形的外观,并让学生知道长、宽、边长等内容,但这样的教学真的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吗?学生真的能掌握其奥秘吗?笔者作了这样一个实验,笔者也以这样的方式进行讲解,讲解后笔者问学生:“当老师拿出一个图形,你们能判断是什么形状吗?”学生回答:“能”。于是笔者利用下图中的上半部分进行实验。
笔者问的问题不是教材中的问题,而是将图形单独拿出来让学生去判断,哪个是长方形,哪个是正方形。一些学生将第二个图形判定为正方形,这时笔者询问他们判断的根据,他们的回答是“通过观察是正方形的”。笔者继续询问:“正方形几条边呢?”这时学生醒悟过来,原来缺少了一条边。之后笔者带领学生动手做这两个内容,学生在自己操作时发现了其中的奥秘,要想完成图中图形需要需要将方格的边缘线减掉,也就是说要去掉一条边,那最终学生们自己得出一个答案:“长方形、正方形要有四条边”,探索到了数学的奥秘。这类知识是学生自己探索到的就不容易被忘记。
二、“动手做”挖掘数学的生活意义
数学与生活相关,学生如果能将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会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并且也是一种锻炼。然而现实中,教师在教学中很少能让学生去生活中应用,大多是在公开课时教师才会创设相关情境,但平时几乎不会这样做,并且教师也很少布置相应内容让学生在家中做,因此学生挖掘不到数学的生活意义。但“动手做”这个版块中包含许多生活中的内容,例如五星红旗、时间圆盘等等,这些设计并不难在课堂上完成,需要的教具也不复杂,一些课堂上不能完成的教材中也给了相应步骤学生在家中也比较容易完成。例如下图内容。
只需要学生准备一个水瓶和尺子就能进行制作了,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能学会怎样制作刻度瓶,这种做法还能进行延伸,延伸到刻度尺等等的制作上,学生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在这个“动手做”的环节学生能深入掌握升和毫升的区别,并且分数知识又得到了复习的机会。
三、“动手做”提升数学的思维升华
小学知识相对而言比较简单,许多学生学完后都会认为自己掌握了,可是解题出错时又会觉得自己没掌握,但回头来看教材,内容都记得啊,这给许多小学生带来了苦恼。这个问题的出现是因为其思维出现了错误,因为没有体验过所以不能了解其内在属性,最终导致了思维错误。“动手做”版块,不仅需要学生动手去做,还考验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将二者结合才能完成,这个版块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这是教学中不容易做到的。例如四年級平移、旋转及轴对称这一内容教学时,平移、轴对称问题,不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但在旋转这一内容上就需要了。学生只看书中的案例和题目,不容易判断,一次旋转可能难不倒学生,但多次旋转并且方向等内容的变换,如果学生没有思维能力就无法顺利解答,但这一内容的“动手做”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下所示:
找一张正方形图片,照右边的样子剪成4个相等的小正方形,先把它们打乱,再拼在一起。
(1)想一想,怎样通过平移和旋转还原成原来的图片?
(2)动手试一试,并记录还原步骤,与同学交流。
(3)要使还原步骤最少,可以怎样操作?
图片上的内容是学生比较了解的动画形象,首先满足了学生的兴趣,随后这种拼图的方式让学生即使不够了解旋转的概念,也能找到每一块的相应位置,这样学生会先将其平移到自己的位置,再去考虑怎样旋转,再通过三个问题的引领学生的思维就能被打开,逐渐的就能寻找到答案,这样的版块使学生的实践力与思维同时提升,促进了学生发展,并且在这样的方式中学生还将所学的平移与旋转的知识进一步深化了,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也有积极意义。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明了写的重要性,而笔者认为做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让学生去做、去体验学生才能真正明白数学的含义,才能将数学知识学得更扎实,才能从指尖中获取知识,提升学生能力。
参考文献:
[1]陆欣.动手“做”数学[J].新课程(中),2011(8).
[2]徐正文.“做中学”模式的建构及有效实施[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4).
编辑 李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