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 借鉴 创新

2017-12-26 21:04刘福江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界定变式范式

刘福江

当今高中生的议论文教学大多舍本逐末,脱离教材一味地以考场优文或学生平时优文作为教学的样本,孰不知这样做忽略了议论文学习的阶段性特征。议论文写作教学应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教学重点,应依循教材中的文言文选篇及编排方面所呈现的特点从散点向序列、范式向变式、论述向论辩的逐层深入推进中展开教学。

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一个单元的文言文是说理文,即必修(三)第三单元,其中包含四篇课文:《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其他单元中的一些叙事抒情散文如必修(五)的《陈情表》也有说理性,且其说理呈现出精准分析说理,其中的说理逻辑也可给议论文教学一些启示。另外在选修中虽没有专门说理性的文言单元,但散文中有很多议论的成分或是议论性的散文,这也可以给议论文教学一些借鉴,如选修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阿房宫赋》《六国论》《伶官传序》等;此外还有一些文化经典选篇如《论语》《孟子》选篇也有议论文性质,也可以作为议论文教学研究的对象。本文试图从教材的选篇特点分析与编排顺序的分析中谈论议论文教学应依循教材中的文言文的这些特点,即从散点向序列、范式向变式、论述向论辩的逐层深入推进中展开教学。

一、先看教材中文言说理文单元的选篇及编排特点:

必修(三)第三单元排在第一篇的是《寡人之于国也》,这是选自《孟子》的一部经典篇目,课文主要情节是围绕梁惠王“于国尽心”与否和孟子展开辩论。怎样才算是“于国尽心”辩论彼此双方有不同的界定。所以说概念的界定成为了这一课讲解的重要内容,这也是议论文教学的第一个知识点,对于梁惠王与孟子的辩论我们要以一个中立者的眼光去分析判断辩论彼此双方論辩的准确性,从而引导学生学习议论文概念内涵界定。

第二课是《劝学》,这是选自《荀子》的一部经典篇目。课文开篇提出“学不可以已”,然后从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方面论述为什么要学,再次是论述怎么学――点滴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为什么”是从价值因果逻辑的角度论证论点,“怎么办”是方法论的角度论证论点。这样全文就构成了一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闭合论证体系。这样的论证体系是最符合人们日常说理的思维模式,提出了观点主张之后接下来马上会问及“为什么这样”,当听众对你的“为什么”回答满意之后还会问“那该怎么办”,只有得到了这两个满意回答之后才会对你的观点表示出认同。所以这是一个最简单严密的论证体系范式,虽然这样的论证体系范式不一定对任何论证问题产生作用,但对初学议论文的人来说这是一种最易于接受的议论文构思模式。

第三课是《过秦论》,此课主要是论述秦之过及危害。此课论述的秦之过是“仁义不施”,产生的危害是“攻守之势异也”。论证体系是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横向对比是将发生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区的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对比。《过秦论》在秦与六国交战时的力量对比:文章极度夸大诸侯会盟的强大——第一,论土地“十倍于秦”;第二,论军队“百万之众”;第三,实行了针锋相对的“合从缔交”联合抵抗的政策;第四,不惜重金罗致贤才,最著名的是孟尝、平原、春申、信陵“四君”;第五,以乐毅为代表的政治家“通其意”,以孙膑为代表的军事家“制其兵”联盟攻秦。秦人面对强大的敌人却“开关延敌”,不费一枪一弹就胜了[1]。这里秦国力量明显弱于联合的六国,然而结果却走向反面。纵向的对比是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的不同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其发展状况及趋势,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曾经“威振四海”的强大秦国后来被“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迁徙之徒”的弱小陈涉打败。然后揭示极强大变得极脆弱后面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样的渲染就有力地证明了论点。这样的论证体系在逻辑上有点问题,如只秦一国的例子不足以证明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再说“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像四君子等施了仁义而又为什么会败给秦国呢?这与文章论点是自相矛盾的[2],但其之所以成为经典主要还是论证赢在气势。所以此课的学习又对议论文认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特别是对议论文中的对比论证法的应用有了初步的认识,即通过渲染对比双方的某一方面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论证可以在气势上形成一股强大的论证力量,这个力量可弥补其逻辑不足的劣势。这篇课文的学习着重让学生学习最常用的对比论证法与对比双方某一方面渲染形成对照点增强论证气势。

第四篇课文是《师说》,这是一篇论述从师的议论文,文章先界定“师”,不过此文的概念界定与《寡人之于国也》的概念界定不同。前者是在“师”的外延上界定概念而后者是在“于国尽心”的内涵上界定概念。这样就让学习者对概念的认识推进了一步,即概念既有内涵又有外延,教学时可把两课合起来向学生讲解概念及其界定。

综观文言说理文单元四篇课文的编排,可以看出四篇课文各自向学习者传递了议论文的四个不同层面的知识点,而且在知识深度上逐篇加深。即第一篇是概念内涵的界定,第二篇是议论文最简单篇章构思范式,第三篇是议论文最常用的对比论证法的应用及对比点的渲染增强论证气势,第四篇是从概念外延的界定展开论证。这四个议论文知识点是最基础的议论文写作知识点,要写好一篇议论文首先要掌握以上四个知识点。这四个知识点也是议论文写作的几个散点,所以说教材中文言说理文在散点上起到示例作用。

高一下学期是开始系统学习议论文写作阶段,议论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议论文写作要素并有一个范式思维。通过写作要素及范式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议论文的规范写作能力。因此我们要从最简单易行的范式议论文开始教学。必修(三)第三单元的四篇课文正好为议论文写作提供范式示例,所以我们进行议论文教学时可依循此单元的课文编排顺序展开议论文散点知识教学。即议论文首先要有观点主张,并且对自己的观点主张如何理解即内涵是什么必须要有明确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向他人阐述出你所持观点主张的理由。其次是议论文一般构思范式如何?可先依“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步骤展开议论文篇章构思。再次论证过程中最简单好用的论证法——对比论证法如何在具体作文中应用并且运用对比论证后如何形成论证气势。最后是概念外延扩展,因为一个概念本身有内涵与外延两个部分,为了论证的严密性大多数情况下论证者都要关注到概念外延。所以学生认识了议论文的这些基础知识后再进行深入的变式的议论文教学会变得更容易。endprint

二、再看教材中更深层次的议论文选篇及编排特点:

教材中一些议论性散文也是很好的议论文学习示例,最典型的是选修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六国论》。

《六国论》的论证体系采用的是演绎推理法,且其对论点的论证没有只停留在同一个平面展开,而是向纵深方向开掘。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二段开始论述赂秦之弊——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而第三段则在赂秦者中出现个例外,即在六国中有未赂秦的国家——齐国,未赂秦表面上看与赂秦之弊没关系,这个例外是消解论点的因素作者必须化解它,于是作者又分析了齐国不援助其他国家而失去其他国家的援助最终导致灭亡。第三段对“弊”的分析又向纵深方向推进了一层即力量的相对而论,“弊”在于虽自己的力量没有减弱,但对手的力量得以加强,相比而言自己的力量也就显得弱小了,而弱小必然被强大的秦国灭掉,即“不赂秦者以赂秦者丧”之理,这样的推理使得其论证逻辑无懈可击。而这样的论证体系又是不同于《劝学》的三段范式论证,而是一种不断深入追问的变式,这种变式是进行议论文演绎推理法应用教学很好的示例。

议论文在论述过程中若都用基本的论证范式有时也会力不从心,常常会受到质疑,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有一些变式论证,即更深层次的论证技巧。比如演绎推理法的应用等,演绎推理法能更好地证明观点主张,在议论文写作中使用得较广。所以在我们的议论文教学中理应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演绎推理最简单的模式是三段论推理,其结论也是可靠的,议论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三段论推理能力也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当然现实生活中说理与形式逻辑虽有关但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形式逻辑,更不能等同于形式逻辑,否则说理就会死板,因此还需要一些新的论证模式。

现行人教版教材必修(五)中还有一篇抒情散文是《陈情表》,此篇课文是说理抒情散文,其情与理兼美可谓是议论文学习的典范。泰始三年(267),晋武帝招李密为太子洗马,他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照料为由,辞不赴命。作者李密要从情与理两方面向晋武帝阐述自己不能赴命的原因,从议论文的角度分析此文可知:文章第一段写因自己是祖孙相依为命为了尽孝而不能赴命;第二段转入君臣之义引出了忠与孝的矛盾;第三段用晋武帝的施政纲领“圣朝以孝治天下”,为孝敬祖母找到理论依据,也为自己不立即奉诏赴职做了言之有理的开脱,是继第二段后的进一步说理。文章的论证体系是矛盾分析法即从忠与孝的矛盾入手具体分析自己为什么不能赴命的原因。全篇缘事说理、情真意切,此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明确的说理对象并围绕说理对象展开精准说理,这样使得说理更具有针对性。

《六国论》是论述六国为秦所灭的原因,《陈情表》是以煽情的方式论述不能赴命的原因,两篇对比可见前者趋向于论述后者趋向于论辩。论述与论辩的区别在于针对性精准性,论辩要针对某一个问题展开精准分析论证且要顾及他说,而论述只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作自我阐述可不顾及他说。议论文是有论辩色彩的,不管辩手(即自己的对立方)存在与否,我们在写作文时都要处处假定其存在,如波兹曼所言书面形式是一种公共说理。所以我们教学议论文写作时一定要引导学生有辩的意识(即有假定的辩手存在)。既然有“辩”就要有矛盾意识和具体分析,要能根据自己的观点主张具体分析建立自己的论证逻辑体系。这个能力应该成为我们议论文教学的一个发展能力点。另外“辩”不仅要有逻辑分析说理,还可以有情感的感化。煽情的语言在论证上增强气势也是我们论辩实践中常见的现象。《陈情表》在情与理的论辩实践中起了一个很好示例,这也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议论文样式,我们在议论文教学中不应该忽略。

《陈情表》编排在教材必修(五),《六国论》编排在教材选修本,从教学阶段上说必修(三)是高一第二学期教学内容,必修(五)是高二第一学期教学内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阅读》选修也是高二第一学期的学习内容。从高一第二学期学习议论文写作开始随着学习的深入议论文写作知识也逐步的加深。形成了一个从散点向序列构成的渐变过程,也实现了由范式布局谋篇向变式行文构思的升级过程,也引导学生写作过程从论述自己觀点向有针对性的精准分析论辩转变。这样的演变层级正好是我们议论文教学的渐进层次。所以我们在进行议论文教学时可依循教材的编排顺序,以教材选编的课文作为教学的第一示例展开议论文教学,实现以本为本的教学构思。

参考文献:

[1][2]孙绍振.雄辩艺术的不朽经典——读《过秦论(上)》[J].中华活页文选,2014,(6).endprint

猜你喜欢
界定变式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一道拓广探索题的变式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课后习题的变式练习与拓展应用
问题引路,变式拓展
对“卫生公共服务”的界定仍有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