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研究

2017-12-25 13:42刘小杰刘佳董胜男冯浩
东方教育 2017年21期
关键词:全程化大数据

刘小杰++刘佳++董胜男++冯浩

摘要:随着经济时代的飞速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剧增,人才市场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就业岗位的需求远远超过了空缺岗位的数量。严峻的社会现状给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跟紧大数据时代的脚步。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海量的就业信息进行采集和整理,给大学生提供了针对性、准确性的个性服务,本论文对高校如何借助大数据的力量对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深度挖掘,为毕业生提供一个更加具有时代性的平台进行研究。

关键词:大数据;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

引言: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发展前途,还关系到国计民生。高校毕业生人数剧增,我國的教育事业已经呈现出人才无处安放的局面,就业问题日益凸显,社会各界都高度关注,给各大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部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全程化背景

如今的人才市场呈现“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局面,各大高校结合基本的职业发展理论,跟进现在时代的要求,提出制度化、信息化、个性化的改革工作,完全符合政府提出的就业指导体系的要求。全程化就业指导深入大学生涯的全过程,从各个层面贴近大学生的自身发展,从各个阶段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就有充分的就业准备。

二、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在大数据时代下的优势

大数据的技术应用让就业趋势预测工作变得简单可行,把海量的数据进行筛选、整合,挖掘有用的信息,能够提高全程化就业指导的准确性。《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实现就业服务信息化”,无疑表明了大数据时代的优势。

(1)职业生涯规划期

大学第一学年是职业生涯的规划期,这个时期重点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初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规划。“知己知彼”是职业规划的前提,既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又要对人才市场有一些认知。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就是规划期最重要的手段。“知己”方面,可以将自己近期的大量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构建自己的专业评测平台,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职业能力,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知彼”方面,通过互联网上的就业数据,深度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对口职业和培养方向,了解社会的岗位需求,还可以划分地区、层次、单位性质、平均薪水来进行选择,让学生少走弯路,直面社会的最新情况。大数据时代给职业生涯的规划期提供了便利,学生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预测之后的职业发展趋势,了解最新的职业发展现状。

(2)职业素质培养期

在职业素质培养期间,重点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积累专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在这个阶段,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可以搜集学生的最新学习情况,比如网络课程的选择、活动的参加情况、图书借阅情况等等,跟进每一个学生的近期情况,了解学生的职业兴趣和素质培养方面,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提升自己职业素质。

为了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就业指导部门还可以收集不同方面的反馈意见,从学生、老师、就业单位等等方面出发,寻找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不足,从不同的角度剖析工作现状,完善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3)求职就业关键期

毕业季是全程化就业指导的关键期,高效就业指导部门应该给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平台,让毕业生更快地找到符合自己的就业信息。通过对就业信息数据的分析,安排就业工作的开展,在招聘的淡季开展一些毕业生摸底工作,在招聘旺季就要大力推送就业信息,组织招聘单位来学校进行现场招聘。

最重要的一点是跟进毕业生的就业数据,及时统计每一届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对口专业以及就业率,为就业指导人员提供可靠的数据,也为下一届毕业生提供指导数据。同时开展一些老毕业生回访活动,统计就业质量、平均薪资等信息,预判人才市场的求职趋势,也给新毕业生就业方向提供参考数据,帮助毕业生调整求职心理。

此外,可以通过采集毕业生浏览求职信息的浏览量、网页停留时间、投递简历的岗位、咨询最多的问题等等数据,推测毕业生的求职需求,再结合不同毕业生的家庭地区、学历、专业、参与活动、职业摸底成绩等等个人信息,推送属于他们自己的岗位信息,通过匹配值进行顺序排列,让学生体会到更人性化的服务。

三、全程化就业指导大数据分析时注意的问题

(1)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目前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已经认识到“大数据”的重要性,但是因为技术运用的不够成熟,数据的潜在价值还不能够充分体现,大部分工作还是停留在表面的统计。应该加强数据之间的关联性,观察数据的发展趋势,预测人才市场的就业方向,结合国情和社会需求分析数据,高效利用就业数据,体现出就业指导工作的预测性和针对性。

(2)加强数据的互通性。通过互联网平台,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可以查找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的海量公共数据,比如社会劳动力需求数据、教育数据、税务数据等等,因为这些数据涵盖面非常广泛,具有代表性。但是这些数据缺少交互,制约了大数据共享的发展,所以高校应该积极与这些部门对接,在一定范围加强大数据的汇总,保证大数据的共享、互通。

结束语:就业是高校培养人才的目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充分运用大数据的优势,不断地更新最新数据,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发现数据的潜在联系,预测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高校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工作就可以提供更加具有代表性的依据,保障就业指导的实时性、针对性和可靠性。高校之间也应该加强沟通,相互帮助,实现“大数据”的共享,为毕业生提供一个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平台,促进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吴伟.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J],2014(2)

作者简介:刘小杰(1986-),女,汉,河北秦皇岛,助教,研究生,单位: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

猜你喜欢
全程化大数据
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指导全程化探析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全程化探究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构建全程化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学习资源平台设计与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