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昆口述史研究

2017-12-25 16:06吴春福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口述史传承人

摘 要:湘昆是中国昆曲的重要组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章以湘昆为对象,取口述史的研究视角,通过对湘昆亲历者、见证者口述史料的采录整理,结合文献记载分析印证,试图挖掘湘昆传承发展的历史细节。

关键词:湘昆;口述史;传承人

作者简介:吴春福,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 长沙 410081)

昆曲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珍品,随着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而享誉全球。但作为昆曲分支的北昆、南昆、上昆、浙昆、川昆和湘昆却较少有人熟知。其中,湘昆“指流行在湘南的郴州、桂阳、嘉禾、新田、宁远、蓝山、临武、宜章、永兴、耒阳、常宁等地的昆曲” [1 ]。它是昆曲传入湖南后逐渐发展而来的。湘昆渊源于明初苏州的昆山腔,于明万历年间以江西、安徽为跳板,传入湖南长沙、武陵(今常德)一带,随后又以水路取径流播到湖南衡阳和郴州地域,并与当地民俗风情、方言语音、戏曲曲艺等相融合,逐渐形成的一个具有完整体系和独特风格的昆曲流派。湘昆的历史构成应包括“随时间变化(历时)的过程和现时刻重遇、再创造过去的形式与遗产(共时)的过程” [2 ]。湘昆的亲历者、见证人口述史料的挖掘、整理,为湘昆艺术史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本文以湘昆为对象,取口述史的视角,通过对湘昆亲历者、见证人口述史料的采录整理,试图展现湘昆多维而丰满的历史画卷。

一、湘昆发掘者的口述

湘昆的发掘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湘昆的发掘更离不开发掘者的记录整理,其中,李沥青①和李楚池②为湘昆的发掘做了奠基性的贡献。

1. 李沥青口述湘昆人生

我于1945年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分别师从詹安泰、王季思、钟敬文学习词、曲和民间文学。1949年毕业分配到嘉禾县文教科工作。1955年任嘉禾县副县长兼文教科科长的时候到县“革新祁剧团”观看演出,发现剧团老艺人何民翠将祁剧剧目《思凡》原有的武陵戏高腔,改为祁剧高腔演出。我心生疑惑,随即向何民翠讨教,得知剧团有人还能唱昆曲,但苦于招不到徒弟。我暗下决心抢救昆曲。第二天一早就到剧团向老艺人了解昆曲的传承情况,得知剧团仍有部分老艺人能唱昆曲折子戏、大戏和整本戏后,立即写出书面报告,向县委领导作了汇报,请求组织人员挖掘抢救昆曲。

1956年,我找到部队转业回乡,又懂音乐的李楚池,邀请他参加到抢救湘昆的队伍中来,一场挖掘抢救湘昆的运动悄然拉开。我们在“革新祁剧团”肖剑昆、匡升平等老艺人的协助下,不到半年就整理出传统剧目《三闯负荆》首演成功。随后的两年,相继整理、演出了《武松杀嫂》《歌舞采莲》《藏舟刺梁》《琴挑》等剧目,湘昆开始得到各级文化部门的认可,在社会上逐渐产生影响。

湘昆之名的由来与梅兰芳有关。1956年12月,梅兰芳在湖南省戏曲座谈会上说“最近,听到在桂阳、嘉禾发现了湘昆,拥有许多老戏,这很难得、很宝贵,希望得到领导的重视。”③在梅兰芳的呼吁下,1957年10月,由省文化厅出资3 000元,成立了嘉禾昆曲训练班,开始招收第一批学员20人,年龄12—15歲之间,由“革新祁剧团”老艺人传教,为湘昆的发掘奠定了基础。1959年,嘉禾昆曲训练班搬到郴州,1960年成立郴州专区湘昆剧团。1964年,郴州专区湘昆剧团改为湖南省湘昆剧团。

从1959年嘉禾昆曲训练班迁到郴州,我参与整理、抢救的昆曲剧本、音乐就有一百多部,但由于当年的老艺人年事已高、记忆模糊等,致使多数都不能完整地记录。1985年退休后,我依然在家整理湘昆剧本、音乐和从事理论研究。我撰写的《湘昆往事》已于2014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2. 李幼昆口述李楚池的湘昆情结

湘昆的发掘,李楚池也功不可没。李楚池的儿子李幼昆说,父亲生于1924年,从小就跟村里“打八音”的坐唱班子艺人学习二胡、唢呐、风琴和横笛等乐器,十分喜爱音乐。一个偶然的机会,临武、蓝山、嘉禾三县联立乡村师范学校总务主任谢文熙来我们玉洞做客,发现父亲很有音乐天赋,遂向校长力荐他去当音乐教师,父亲初中毕业就在联立乡村师范学校当音乐老师。遗憾呀,不到一年,因领导班子换届,谢文熙和我父亲都离开了联立乡村师范学校。1949年10月,谢文熙又把父亲介绍到部队参军,成了一名光荣的文艺兵。

1953年,父亲从部队转业回到嘉禾,被分配到省重点学校珠泉完小教音乐。一入校就参与到正在排演的花灯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成为他与戏曲结缘的开端。1955年,接受县副县长兼文教科长李沥青的安排,到“革新祁剧团”抢救湘昆。他们在剧团肖剑昆、匡升平、彭升兰、李升豪、肖云峰等老艺人的帮助下,从收集记录、整理音乐、剧本开始,决定终生献身湘昆事业,成为发掘整理湘昆的艺术专干。

父亲不但搜集记录传统剧目,而且也新编、创作有很多剧目。可以说,李沥青和父亲是发掘湘昆的功臣。为了延续他的湘昆情节,还把自己的儿女都取了与湘昆有缘的名字,我哥哥叫儒昆、我叫幼昆,还专门把我送去学习湘昆表演和乐器演奏,继承他的湘昆事业。

二、湘昆承续者的口述

湘昆的传承,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湘昆人的努力,在湖南省昆剧团成立之初,就涌现出一批承上启下的湘昆人。

1. 雷子文口述传承湘昆

1957年下半年我在嘉禾县二中读初中的时候,看到嘉禾昆曲训练班在招收昆曲学员。听李沥青老师讲,促成这次招生的原因是1956年在湖南省戏曲观摩会演中,梅兰芳看了嘉禾县剧团演出的《武松杀嫂》《相约讨钗》等折子戏后,颇为兴奋,说“想不到湖南还有昆曲”,建议湖南省文化厅尽快抢救昆曲。湖南省文化厅拨出了3 000元钱,委托嘉禾县文化科举办昆曲训练班。我觉得是梅兰芳的一句话救活了湖南昆曲,梅兰芳不仅赋予了湖南昆曲以“湘昆”之名,而且为抢救湘昆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当时,我看到嘉禾昆曲训练班的招生简章后,就找李亚夫等同学凑到3角钱去交报名费,参加了招生考试。当年昆曲训练班招收20人,学制为20个月,考官是嘉禾县文化馆的老师,主考为李昌顺(后来改名为李意)。我去考试的时候,考官说你喊一声,我很随意地高喊“哎呀”,就考上了,1957年12月15日正式入学。昆曲训练班由两位老师负责,一位是肖剑昆,教授小生、花脸及打鼓;另一位是彭升兰,教授青衣。入学半年,两位老师带我们到嘉禾县“义公祠”练功,学了《西厢记》《佳期拷红》《三战吕布》《藏舟刺梁》《议剑献剑》等剧目。我们班20位同学相互协助、练功都很刻苦。记得有的同学练到上厕所都蹲不下,彭云发是同学们抬着下腰,唐湘音在翻跟斗的时候还把脚扭了……endprint

提到嘉禾昆曲训练班,一定要提到一位关键人物,他是时任嘉禾县副县长兼文教科长的李沥青。他主管昆曲训练班,主持整理许多湘昆折子戏,如《三闯负荆》等,也参与创作了许多湘昆牌子曲,为湘昆的发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61年,湘昆演员受田汉邀请去北京中国文联大楼演出《醉打山门》,并介绍北方昆剧团的白云生、侯永奎、侯玉山等给我们拜师,李少春、袁世海、杜靖方等出席了拜师仪式。这次拜师,为湘昆演员技能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湖南省湘昆剧团1978年开始招收昆曲学员以来,我先后培养了四批昆曲演员,其中夏国军、郑建华、刘瑶轩等都是现今湖南昆剧团的著名演员,而殷立人成了苏州昆剧院的著名演员。

2. 唐湘音口述坚守湘昆

我生于嘉禾县城关镇,原名唐先英,1957年更名为唐湘音。我从小就受到民间戏曲的熏陶,爷爷唐松伯是当地有名的祁剧演员;父亲唐承忠平日跟随爷爷演祁剧,闲时在家经营缝纫店。我小时候经常看到村里演祁剧,并且还有祁剧演员住在家里。我从祁剧演员那学了《花子骂相》等剧目,也迷上了演戏。1957年冬天,我看到嘉禾昆曲训练班招生信息后参加了考试,但排名不理想,加上父亲不同意,没有考上。又等了一年才得以如愿。当时是李楚池老师负责,李老师对我很好,亲手教授技能,还和我同睡一张床。

1960年2月27日正式成立郴州专区湘昆剧团。成员是在原嘉禾昆曲训练班的基础上,又从桂阳湘剧团以及郴州市文工团调了部分人来。李楚池老师在剧团担任团部秘书、乐手和团长,湘昆的音乐基本上是李楚池老师从老艺人口中一一记录下来的。从1956年到1993年,李老师排演了80多台大戏,230多部折子戏,其中大部分音乐和剧本都是他记录、整理的。李沥青、余懋盛等人也帮助整理过剧本。除了整理剧本、记录音乐以外,李老师也整理湘昆的历史,撰写湘昆志。还培养了肖寿康、李元生、刘景荣等作曲学生。

肖剑昆是位奇才,从戏剧表演到乐器演奏,样样精通,也是湘昆的发掘人,是参与吐戏的大功臣。他主演的《十五贯》《激情三挡》《八义記》等剧目,是其他剧团没有的。我演的《渔家乐》《连环计》《八义记》等是他亲手教授的;还有匡升平老师,《武松杀嫂》是他的拿手戏。田汉先生说“湘昆表演中还有古典芭蕾的托举”,指的就是匡升平老师演的这部戏。我演的《武松杀嫂》《义侠记》等是匡升平老师手把手教下来的。

剧团搬到郴州后,我除了担任演员,还分管业务,负责剧团演员练功、排戏和演戏,而剧团的生活则由肖寿康负责。1961年10月,因田汉的弟弟田洪,时任湖南剧院的经理,在反右斗争中挨批斗。田洪的爱人陈义霞就把他接到剧团来。同年冬月,田汉妈妈60大寿,陈义霞老师就与时任团长刘殿选一同前去拜寿,并向田汉汇报了湘昆的情况,田汉深感欣慰,说要请湘昆剧团去演出。那是1961年11月27日,我们一行16人的第一场演出就安排在北京昆剧院的排练场,演出了《醉打山门》《挡马》《武松杀嫂》等五部戏。田汉看后,很高兴,接着就安排我们到中国文联大楼去演《出猎回猎》等剧目,演完后,田汉讲:“我多年没有为湖南戏剧说话了,今天我要讲‘山沟里飞出了金凤凰,尽管还不是太成熟”④。11月28日田汉就介绍我们拜师,拜见北方昆剧院的侯玉山、马祥林、白云生、侯永奎等,拜师仪式在西单北大街曲园举行。戏剧界大师张庚、阿甲、李少春、袁世海等名家参加了仪式。拜师结束后,我和雷子文、郭镜蓉、孙金云等留在北京学习。我跟随侯永奎老师学习《夜奔》,学了大约三四个月,就回到了剧团。1962年下半年,剧团全部上阵,到长沙红色剧院汇报演出,演了《连环计》《荆钗记》《牡丹亭》《白兔记》四台大戏和《夜奔》《单刀会》《长子破阵》《秦挑》等折子戏,引起了很大反响,登上了湖南日报。时任湖南省剧协主席、省文化厅副厅长铁可针对我主演的《单刀会》专门写了篇《贵在有特色》的评论文章。这次演出,让湖南戏剧界刮目相看,湘昆也逐渐得到了省里的重视。其他地方的很多学员慕名而来,专门赶到剧团来和我们学戏。

1962年,省里面搞国庆纪念晚会,又把我们调到省里,同京剧团等单位一同演出,我们开场演《夜奔》和结束演《张飞滚滚》,深受观众好评。同年冬天,全国两省一市昆曲汇演在苏州举行,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地昆剧院一起演了三场,我们剧团上演了《出猎回猎》《武松杀嫂》《醉打山门》等。

1964年开始,我们从郴州演到耒阳、长沙、武昌、汉阳、九江等地,影响比较大,但演到南昌的时候,上面政策下来了,传统戏就不准演,要演样板戏了。随即回到剧团,排演《师生之间》《红色娘子军》等现代戏。其中,《红色娘子军》是我们排演的第一部现代戏,由于当时没有剧本,得知上海人到广州演出,我们派人去录音,回来就按录音来排演。同时,还要排练话剧、京剧、芭蕾舞等,组织成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到处演出,一演就是半年多。1963年到湘潭、常德、益阳等地演了半年,1964年到长沙、武汉、九江等演了一年,1965年又到广州、衡阳、桂林、南宁等演出,当时剧团的领导、老师都回剧团参加“文革”,我就带团到广西去演出。在演《首战平型关》的时候,出了个事情,其中一个演员不化妆就上场表演,引起观众公愤。第二天就把我批斗了,我随即向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部门作了汇报。上面立马派来工作组,我被打成保守派,调回郴州来管文化教育卫生三个系统。从1966年到1969年是我挨批斗最多的时候,湘昆的表演也因此停止了一段时间。直到1972年,湖南日报发表社论说一切有条件的地方剧种都要移植样板戏。我和肖寿康每天拿着这条社论到政府办公室去念,要求恢复湘昆。

1972年9月,市里同意从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中分出部分人员,从电业局派来吴增良、李业雄等任剧团主要领导,成立郴州地区湘昆剧团。由于人员不够,我们就开始招生,当时招的有张富光、李兴国、朱爱花、董跃林等学员,实行“一帮一”教学,学员练功都很努力,成长也很快。这一练就是5年,到1977年剧团的演员基本上要退休了,我们感觉到湘昆后继乏人。就向省文化厅写报告,省文化厅决定在全省范围设立9个分校,即常德、衡阳、郴州、岳阳、长沙、邵阳、张家界等设立湖南省艺术学校湘昆科班。郴州文化局副局长秦怡指派我担任郴州地区湘昆科的负责人。开始分组宣传、招生,计划招收首批学员20人,由于招生名额批下来比较晚,我们决定把开学时间推迟到1978年3月。这个班刚刚建立起来,架子很难搭建。没有老师,我把妻子文菊林调到艺校来,又从地区京剧团请来武生王其新、旦角孙艺华,从山东省高级艺校京剧科请来李凤章等担任专业教师,请陈宋生担任乐队教师和鼓手,请彭英涛来当文化科老师,就这样在原郴州歌曲剧院内组建了湘昆科。我负责教学,抓得很紧,从早到晚,所有老师一起上场。早上练习基本功,上午说戏,下午除了上2节文化科外就是练功。半年后,省文化厅来检查工作,时任厅长金汉川询问我们说有什么困难,我说学生太少了。金厅长当即又批了20个名额给我们,与前面一批一起共有40个学员,规定3年学制,每人15出主演、主配本行的戏,男生后翻10个,女生前跷一串30个,男生璇子30个,各种套路把子30套,才能算及格。这批学员很用功,还没有毕业就公演了,1980年就到韶关、耒阳、长沙等地演了《孽海记》《武松与潘金莲》等,湘昆的影响逐步扩大。一时间,上海、浙江、南京的昆剧团来到郴州与湘昆交流,对学员触动很大。1980年,这批学生被选拔到湖南剧院公演,当时演了《挡马》等剧目。后来,郴州电视台录制了这批学生演的《挡马》等9个节目,湖南画报开设专栏报道湘昆。endprint

1981年,我考入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师从雪木、余秋雨、刘如珍、叶吕倩、赵景琛等。在考入上海学习之前,我已经自学了斯坦尼等人的戏曲表演理论。我觉得自己是教学的,不仅要传承老艺人的东西,也要学习新的东西。上海学习,一字不漏地把老师所教的内容忠实记录下来,受益匪浅。但遗憾的是,回来之后没有用上,1983年回郴州就任文化局文化科长。1985年我被任命为湖南昆剧团团长,兼郴州地区艺术学校校长和理论课教师。1993年我辞掉剧团团长职务,一心投向艺校,致力于培养学员,一直到1997年。学校最初有六十余人,其中雷玲获得梅花奖,唐珲获芙蓉奖等,还有一人在中央电视台工作,一个在莫斯科芭蕾艺术团工作……

3. 余懋盛口述结缘湘昆

1934年,我生在江西景徳镇,1957年从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当时,自己想回家乡,就把在大学期间的相关成果,寄回江西省文化厅。时任厅长石林河先生看了我的戏剧成果,特别是改编的剧本后,要求我回江西搞文化工作。正在这个时候,中山大学成立戏剧研究室,我决定留在戏剧研究室师从董每戡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遗憾的是,不到2个月,反右斗争席卷而来、大字报布满整个校园。在这场可怕的斗争中,导师董先生被错打成右派,我的研究生资格被取消。

1957年10月,经董先生介绍,我来到湖南省教育厅报道,被分到郴州师范教书。1958年,我创编了一个剧目《红薯丰收舞》,在省里得了个奖,深受市里领导的好评。1959年,市委宣传部就把我调到郴州歌舞团任文艺专干。1960年时任湖南省昆剧团团长刘殿选派我去省里观摩看戏。观摩结束后回到郴州,就把我借调到昆剧团,从事导演、编剧、编曲工作,开始与昆剧结缘。

我刚到剧团就拜见了湘昆的发掘者李楚池老师。我一边向李老师学习,一边搜集、整理剧本,开展理论研究。我认为,湘昆之所以能在郴州生根发芽,不仅与郴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有关,也与战争、通商和人口迁徙密切关联。湘昆的兴起,与明末清初衡阳地域的藩镇割据联系紧密,由于受征战的影响,明末的昆曲子弟四处流落,他们从衡阳向西经永州常宁来到郴州桂阳县莲塘、四里、和平一带,并在这里得到较好的发展。为了证实这一情况,我于1960年专门采访了原郴州群艺馆的谢新武,谢新武是桂阳“昆曲申字科班”创始人谢金玉的孙子。谢新武透露,1798年,在离桂阳城30余里的隔水村建有一座戏台,上演了许多湘昆剧目。从光绪到民国年间,这里的湘昆戏班多达十余个,涌现了周流才、谢金玉、刘翠美等一批深受观众喜爱的著名演员。1920年左右,谢金玉拿出资金创办起“昆曲申字科班”,谢金玉成为该班的创始人和主教老师,同时也聘请张宏开、肖文雄、彭升兰、匡升平等老师来这里从事教学演出活动。

文革結束后,我们又重新搜集整理传统剧本、改编创作新剧目,比较著名的有原创剧目《苏仙岭传奇》《雾失楼台》等;根据史料改编的《白兔记》《连环记》《夜珠公主》《党人碑》等。这些剧本剧目都被收在《中国昆曲剧目集成·湖南昆剧卷》中。我整理改编的湘昆传统大戏《连环计》《渔家乐》《雾失楼台》《党人碑》等入选《五十年中国昆剧演出剧本选》《中国昆曲经典剧目曲谱大成》《文艺湘军百家文库》《昆曲大典》等;2001年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授予“长期潜心昆曲艺术事业成就显著授予表彰”奖牌与奖金。

4. 余懋盛口述郭镜蓉演绎湘昆

郭镜蓉是郴州苏仙区廖家湾人,1959年进入湘昆剧团,师承匡升平,曾到北京拜白云生为师,学习《挡马》《醉打山门》《出猎速猎》《连环记》《牡丹亭》等文戏、武戏,以及《红色娘子军》等现代戏。

郭镜蓉1961年赴京汇报演出,1962年赴苏州参加南昆汇演,她主演的《出猎速猎》与《醉打山门》深得戏剧界的一致好评。1964年,省委领导陶铸来检查,想看湘昆,当时演了《雄花》《红色娘子军》后,陶铸说还想看传统戏《秦桃》,这个戏的小生由郭镜蓉演,获得好评。随即决定湘昆剧团参加次年的中南会演,由李沥青、余懋盛、蔡培羽三人合作的《腾龙江上》与花鼓戏同台演出,非常成功。

余懋盛回忆,郭镜蓉先后得到南北昆剧名家徐凌云、白云生、周传瑛、郑传鉴、沈传芷、傅雪漪等亲授和指点,博采众家之长,成功塑造了许多舞台人物形象,如《白兔记》的咬脐郎,《牡丹亭》中的柳梦梅,《连环记》的吕布,《玉簪记》的潘必正,《王昭君》的温敦,《宝莲灯》的沉香,《墙头马上》的裴少俊,《夜珠公主》的杨文鹿,《琼花》的琼花,《女飞行员》的林雪征,《腾龙江上》的小丹等,曾荣获“湖南省优秀中年演员”称号;培养了余映、王静、张小明、黄巍、王福文等湘昆演员。

此外,湖南省湘昆剧团建团初期培养的第一批表演艺术家们还有宋信忠、文菊林和孙金云等,都是湘昆艺术的重要承续者。

三、湘昆传承者的口述

文化是人的创造物,人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如民间文艺家冯骥才所言:“传承人是民间文化代代薪火相传的关键,天才的杰出的民间文化传承人往往还把一个民族和时代的文化推向历史的高峰。” [3 ]湘昆传承人传承的不仅是智慧、技艺和审美,更重要的是一代代人的生命情感,及湘昆古老而未泯的灵魂。

1. 梅花奖得主傅艺萍的口述

我生于湖南郴州,从小深受父辈影响和戏曲艺术的熏陶。1978年在郴州市一中念高中时考入湖南省艺校郴州分校湘昆班。我们班总共招收了40名学员。唐湘音老师是班主任,科任教师有文菊玲、孙春香、王齐新、李凤章等,另有几位文化课和乐队教师。其中,文菊玲生于1945年,是昆曲著名的青衣演员,也是我的导师;孙春香生于1947年,是学校专门从京剧团请来的老师,著名武旦演员……

通过三年的学习,我系统掌握了表演艺术基本原理和技能,出演了《痴梦》等作品。1981年毕业即在湘昆剧团工作至今。1984年,我主演《痴梦》参加湖南省首届青年演员大赛,荣获湖南省优秀青年演员称号;此后,我荣获过许多奖项和荣誉,如荣获全国昆剧青年演员交流大会兰花优秀表演奖;荣获1995—1996年度湖南芙蓉戏剧表演奖;荣获田汉表演奖;2001被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授予中国戏剧梅花奖;2002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授予促进昆曲艺术奖。endprint

2. 湘昆推动者罗艳的口述

我于1978年2月考入湖南省艺校湘昆科。1996年获得湖南省第二届戏曲电视大赛金奖、湖南戏剧芙蓉奖等。2002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班。2008年5月到郴州市群众艺术馆当馆长。2010年3月任湖南省昆剧团书记、团长。近五年来,剧团挖掘整理了《玉簪记·琴桃》《秋红说亲》《长生殿·惊变》《红梨记·亭会》《千里送京娘》《货郎妲女婵》,花脸戏《醉打山门》《闹庄救青》《火判》《闹朝朴犬》等折子戏。

我师承孙毅华、文菊林,曾得到张洵澎、马祥麟、方传芸、张娴、郝鸣超、蔡瑶铣、王奉梅等昆剧表演艺术家的亲授。曾主演《宏碧缘》《楊八姐闯幽州》《十一郎》《双驸马》《佘赛花》《青蛇传》《一天太守》《苏仙岭传奇》《情系郴山》《雾失楼台》《义侠记》等大戏,得到有关专家的肯定,主演的折子戏有 《挡马》《八仙飘海》《赠剑》《点将》《游园》《惊梦》《寻梦》《昭君出塞》《琴挑》《藏舟》《常青指路》《武松杀嫂》《水斗》《亁元山》《借扇》《思凡》《亭会》《斩娥》《相梁刺梁》《挑帘裁衣》等。另在《湘南暴动》《被拷问的灵魂》《欢乐使者》《桑植起义》等电视剧中担任主要角色;1994年夏,在全国首届昆剧青年演员交流演出中,获首届全国昆剧青年演员交流演出“兰花优秀表演奖”;同年,在剧团排演的新编历史剧《雾失楼台》一剧中扮演碧桃一角,获湖南新剧目汇演“优秀表演奖”。1996年参加湖南省第二届全省青年戏曲演员电视大奖赛,获青年戏曲演员电视大奖赛金奖;并荣获1995—1996年度湖南芙蓉戏剧表演奖,名列榜首。1997年、2002年两次被邀请参加文化部春节文艺晚会的演出录制,饰演《牡丹亭·游园》的杜丽娘,《长生殿·小宴》的杨贵妃。

2002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第三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深造,攻读戏剧戏曲学。研究生三年学习中,向京昆导师张洵澎、蔡瑶铣、艾美君、蔡英莲学习了昆剧《断桥》《辩冤》《絮阁》,京剧《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坐宫》《状元媒》等传统剧目;向文菊林、唐湘音两位导师学习了具有湘昆特色的传统剧目。并向戏曲声乐教授唐银成全面深入地学习科学发声方法与戏曲演唱的有机结合。2014年在上海逸夫舞台举办个人专场中饰演张三姑、田氏、王昭君,获第25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提名奖。2015年3月,主演的天香版《牡丹亭》在国家大剧院上演。11月在长沙湖南大剧院与湖南交响乐团合作,成功举办个人大型戏曲经典唱段演唱会。

此外,湖南省湘昆剧团的演职人员,丁丽贤(乐师)、史飞飞(武旦)、曹文强(丑行)、刘瑶轩(净行)、刘荻(丑行)、卢虹凯(老生)、凡佳伟(净行)、蒋锋(笛师)、李力(鼓师)、刘婕(旦行)、王福文(净行)、王艳红(贴旦)、王荔梅(老旦)、曹惊霞(刀马旦)、邓娅晖(闺门旦)、唐珲(生行)、唐邵华(净行)、王翔(丑行)、左娟(旦行)、刘嘉(净行)、胡艳婷(旦行)、唐军红(净行)等都是以实际行动传承湘昆的代表。

四、结 语

湘昆是我国杰出的文化样式,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它的传承发展要遵循自身的艺术规律。

谈及昆曲的发展,傅艺萍说,现在昆曲的传习得到了国家以及各级政府文化部门的重视,也拨出了专门的经费用于传承人的培养,我们剧团每十年要招收一批学员,平常也开设昆曲兴趣班,为培养后辈传人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傅艺萍看来,湘昆现在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缺少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全国每两年才有一次短暂的“昆曲汇演”,尽管政府为我们与其他昆剧团交流提供了方便,但机会太少。我们昆曲应当同其他戏曲剧种多交流,以吸收他们的长处来提升自身。再一个,现在的年轻一代很少有人观看昆曲了,摆在面前的重要课题就是要加大宣传、扩大观众群体。否则,老一代昆曲观众流失后,昆曲的消费市场将会大打折扣。

唐湘音认为,现在湘昆走的是创新发展的路,本身无可厚非,但是,一味地模仿上昆、北昆,去演《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的剧目,丢掉了湘昆的传统和特色。现在剧团已经失去了基本的作用,真正的好戏已经不多了,很少有演出,即便有演出也没有观众。他回忆,1980年至1990年间,他亲自抓排的三台课本戏《花中举》《皇帝的新衣》《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小戏,进校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这样的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虽然,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开展了“昆曲进校园”活动,取得了些许成效,但这样的活动刚刚开始,还有许多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没有达到真正的传承目的。

而湘昆剧团知名乐师李元生⑤认为,湘昆的传承要靠大家一起努力,关键做好三项工作。第一是要让更多人了解湘昆的历史;第二是要挖掘湘昆的特色,比如动作、音乐、剧目等,他说湘昆原来的伴奏乐器怀鼓,是比较能体现湘昆特色的,遗憾的是现在几乎不用了;第三是与其他剧种加强交流。在当今文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不反对学习其他剧种的表演技术,但现在最担心的是湘昆自身的特色保存得太少,在服装、道具、动作等方面的特色也不突出了,希望能在尊重湘昆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把外来的东西化为湘昆的特色。

承上所述,湘昆作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颗明珠,其发展虽历经坎坷,但今日依然能屹立于民族艺术之林,其存在的价值和自身魅力是毋庸讳言的。但在当今现代化社会,它与形形色色的流行艺术、时尚的快餐文化相比,其生存必然受到一定的影响。由于从业人员、表演场域、传播途径和受众群体等的限制,传承和了解这门艺术的人越来越少,未来发展令人堪忧。因此,做好以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政府主管部门虽已将湘昆传承提上了议事日程,但剧团设备、演出场所、服装道具等的添置都未能得到足够的资金扶持。希望政府文化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用于添置设备、搭建训练和演出场所,用于宣传教育,用于举办湘昆艺术展演、设置湘昆艺术宣传栏、开设湘昆兴趣班等,为湘昆传承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创设积极的环境,以提高湘昆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传承人培养是湘昆传承的核心和关键。一方面通过举办训练班、兴趣班、知识讲座、文艺演出等,吸收有兴趣的人员加入,培养后备传承人;另一方面要保护好健在的老艺人,调动和鼓励他们传承的信心,并积极为他们的传承创设有利的条件。同时,还应注重创作、编剧编导和灯光舞美人员的引进和培养。

(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施创新。在当前现代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湘昆的传承发展,一方面要加大挖掘传统的力度,另一方面要在继承传统艺术精神的基础上创新。首先,进一步挖掘整理湘昆传统经典剧目,保留其固有的文化精髓;其次,结合时代特征和人民的审美诉求,赋予湘昆以新的形式。创作出更多既有湘昆特色,又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作品。

诚如保尔·汤普逊所说:“口述史用人民自己的语言把历史交还给了人民。它在展现过去的同时,也帮助人民自己动手去构建自己的未来。” [4 ]六十多年来,聪慧执着的湘昆人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湘昆文化,让我们在见证了他们个人精彩的湘昆人生。昆曲的传承需要多方的努力,诚愿社会各界与我们一道共同推进。

注 释:

① 李沥青,男,1921年10月生,湖南省嘉禾县人。时任嘉和县副县长兼文化科长,现为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② 李楚池,1924年生,湖南省嘉禾县田心乡玉洞村人。

③ 依据2016年11月27日采访李沥青资料辑录。

④ 依据2016年10月3日采访唐湘音资料辑录。

⑤ 李元生,1945年11月生,湖南永兴新田县三井乡油草塘村人。湖南省昆剧团乐师、音乐创作员、理论研究员等。

参考文献:

[1]湖南戏曲研究所编.湖南省地方剧种志丛书·湘昆志[Z].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422.

[2]蒂莫西·赖斯.关于重建民族音乐学[J].汤亚汀,译.中国音乐学,1991(4):120-132.

[3]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编印.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命名工作手册[Z].2005:11.

[4]保尔·汤普逊.过去的声音——口述史[M].覃方明,渠东,张旅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327.endprint

猜你喜欢
口述史传承人
数字化保护视野下徽州民歌传承人的传承方式研究
阜蒙县蒙古包文化的法律保护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接地气”
黄梅香自苦寒来
时光流逝
赣西武宁“打鼓歌”传承人传习基本现状与人才培养对策思考
论口述史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赣剧口述史为例
浅论“非遗”技艺传承中的现场培训
藤县牛歌戏的传承及生存状况
关于口述史的若干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