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莹
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分割
——一个综述
宋海莹
由制度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导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产生了极大影响,各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方式。现有对制度性因素导致的分割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而社会性因素即性别歧视方面的研究仍有欠缺。本文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分割研究方式及成果进行简单的介绍与评述。
性别歧视;劳动力市场分割;收入差距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歧视现象越来越突出且逐渐在扩大范围。如何消除传统观念中的男性本位思想,让男女平等不仅出现在法律与口号中,而是在就业、收入、职位晋升及保障中被真正体现并缩短性别间的差距,这直接关系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并对劳动力市场产生深刻的影响。城市化的推进及全面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女性劳动力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如果我们仍保持“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让女性的家庭角色完全替代社会角色,劳动力市场将出现混乱。根据联合国《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性别歧视即基于性别所做的任何区分、排斥或限制,其结果和目的是损害或否认妇女(无论婚否)在男女平等基础上的认识、享有或行使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或任何其他方面的人权和基本自由。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歧视表现为具有相同生产率特征的个体仅仅是因为性别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对待,传统观念和广泛存在的非正式制度导致性别歧视的产生和巩固,而劳动力市场分割又加深了社会性别的排斥程度(石莹,2011)。在劳动力市场中,性别歧视以性别工资差距和职业隔离等方式直观地体现出来。“职业隔离”(OccupationalSegregation)指学历水平低的女性劳动力往往被固定在一些工资低、工作强度大的职业,而学历水平高的女性在就业中仍然受到歧视,大学生招聘中男性普遍要比女性更易获得工作机会,在工作中职位提升机会也更大,存在明显的“天花板效应”(CeilingEffect),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性别歧视。除此以外,在时间序列样本中直接体现出性别间的代内收入流动性差异。代内收入流动性指的是个体收入在不同时期的变动程度,关注的是收入分布的动态时间路径。代内流动既可以是向上流动,也可以是向下流动。向上的收入流动则有助于社会平等的实现(Buchinsky和Hunt,1999)。
对于劳动力市场间的巨大差异,制度方面不断被改善,但非制度方面如性别歧视,却很难改善。现有的劳动力市场性别分割研究中,有从静态收入、就业、职业选择等方面,也有从动态的职业流动角度出发。在数据选取上,有利用截面数据观察,也有从长期的收入变化过程中研究的,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本文对此做了一些整理。
劳动力市场分割(LaborMarketSegmentation)是指由于社会和制度性因素的作用,形成劳动力市场的部门差异。不同人群获得劳动力市场信息以及进入劳动力市场渠道的差别,导致不同人群在就业部门、职位以及收入模式上的差异,比较突出的如在种族、性别与移民之间的分层等。M.J.Piore等人(P.B.Doeringer,LesterC.Thurow.1973)在继承古典经济理论中劳动力市场部分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该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存在主要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主要劳动力市场收入高、工作稳定、工作条件好、培训机会多、具有良好的晋升机制;而次要劳动力市场则与之相反,其收入低、工作不稳定、工作条件差、培训机会少、缺乏晋升机制。对于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而言,教育和培训能够提高其收入,而对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而言,接受教育和培训对于提高其收入没有作用。并且,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流动较少。
在西方市场经济体系中,导致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主要因素是性别、种族、宗教和所属的产业部门等,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也被各国研究者的相关数据分析所验证。Bosanquet和Doeringer(1973)通过对比英国和美国的劳动力市场状况,分析主要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年龄收入曲线和工作稳定性,验证了英国和美国都存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分割。Psacharopoulo(1981)与Dickens(1985)分别通过计算英国和美国主要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明瑟收益率,得到受教育年限和收入之间的显著关系,且对主要劳动力市场与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是反向的。
较之美英等发达国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的特点使得劳动力市场分割存在着更为复杂的原因。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证明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在我国同样存在。在研究过程中,各位学者根据研究目的选取了各自的划分标准。吴愈晓(2009)运用相关数据检验了改革以后影响中国城市劳动者职业流动模式以及经济地位获得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高学历劳动者与低学历劳动者群体处于两个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中。张展新(2004)证明了劳动力市场的产业分割,并通过分析结果证实了不同劳动人口群体进入收入相对丰厚的国家垄断产业就业的机会差异。杨娟(2012)、刘志国(2016)以所有制为划分标准,发现公共部门工资收入水平高于非公共部门。李萌(2004)、严善平(2007)、乔明睿等(2009)、章莉(2014)等众多文献都对劳动市场分割中的户籍因素进行了研究。这些都是一些制度性因素导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
在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动态研究中,我国的主要关注了对居民收入流动性的测度和趋势判断。尹恒、李实等(2006)和罗楚亮(2009)测算了城镇居民的收入流动性,认为我国存在着收入流动性降低的问题。章奇(2007)、孙文凯(2007)、王朝明(2008)研究了农村居民收入流动性的问题,基本的共识是农村居民收入流动性高于城镇居民,而且近年来流动性略有上升。王洪亮(2009)则从区域角度分析了收入流动性的强弱,东部地区高于中部,中部地区又高于西部。其次是分析影响我国居民代内收入流动性的因素。在所有影响居民代内收入流动性的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教育和人力资本投资。孙文凯等(2007)强调外出打工对农民收入流动性有显著影响,章奇(2007)、王洪亮和刘志彪等(2012)、严斌剑和周应恒等(2014)则强调了非农就业程度、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家庭结构、税费负担、土地转包、职业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胡棋智(2009)分析了宏观经济景气度对居民代内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在宏观经济景气年份里,居民的收入流动性更高一些。胡放之、殷恰(2010)认为竞争压力的缺乏使得垄断性行业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导致居民收入流动性下降。这些研究取得的丰富成果可以给我们的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础。
性别歧视是劳动力市场性别分割的社会性因素和根本原因,主要表现在工资收入和就业机会两方面。从工资收入看,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分割使男性劳动力处于收入高、工作稳定、工作条件好的主要劳动力市场,女性劳动者由于受教育水平低而居于次要劳动力市场并大量在第一产业和非正式劳动力市场中就业(邓峰和丁小浩,2012),这也是造成性别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无论是依据地方数据(张世伟和郭凤鸣,2009)还是全国数据(李春玲和李实,2008),都能从中发现明显的性别工资差距并且差距呈稳定增长趋势,其原因有以下几种:一是市场竞争中人力资本作用的增强(古斯塔夫森和李实,2000);二是性别歧视因素代替了市场机制因素(李春玲,2008);三是劳动力市场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现象(郭凯明和颜色,2015)。从就业和晋升机会看,居于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女性劳动力更为弱势。周翔翼和宋雪涛(2016)运用投递实验对国内招聘网站上六个城市的简历进行了性别歧视的研究,发现在招聘阶段存在着男女劳动力的机会不平等。实际上,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职业性别隔离(Bergmann,1974;吴愈晓和吴晓刚,2009)和雇用性别歧视现象(Hori,2009;颜士梅等,2008)十分普遍。对工资收入的追求使男性劳动者更多地选择“男性职业”,性别隔离程度由此进一步加深,而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并不能缓解性别隔离程度的加深(张成刚,2013)。女性职业晋升中的“玻璃天花板”效应依然存在,工作中职位晋升对女性劳动者能力的要求普遍高于男性,在职位层级和职位晋升概率中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卿石松,2011)。这也是导致中国劳动力市场男女晋升机会不均等的重要原因之一(王存同和余姣,2013)。
从流动性角度来看,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分割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职业流动性。由于受教育程度、劳动能力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约束,女性劳动力的流动性较低。从长期来看,相对于男性,女性劳动者职业更易向下流动,并且缺乏向上流动的机会(宋月萍,2007)。二是收入流动性。同等学历、年龄的人力资本,一般女性比男性的收入要低,晋升的难度更大。从性别来看,女性收入流动性高于男性,而男性的收入向上/向下流动比率高于女性(陈文洁,2016)。男性劳动力在青年时期收入是向上流动的,而同样年龄的女性劳动力收入是向下流动的。
国内诸多文献研究了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已经考虑到性别(邓峰和丁小浩,2012;郭凯明和颜色,2015)、学历(吴愈晓,2009)、户籍(蔡昉等,2001;章莉,2015)、所有制(杨娟,2012;刘志国,2016)等因素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这些文献的共同点关注到了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但对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缺乏关注。赵显洲(2015)和佟孟华(2017)注意到劳动力市场中可能存在的性别与所有制双重分割,分别从高低端工资分布与性别工资差异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但受制于研究样本的时间局限性,未能描绘出所有制分割中性别歧视程度变化的时间趋势。现实中,劳动力市场是被多重分割的,性别、学历、户籍、所有制等因素都会对劳动力的工资收入、晋升待遇产生影响。在对制度性因素进行研究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对社会性因素的研究。
前人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研究大都局限于对性别工资差距或是就业歧视上的静态分析,这些静态分析可以直观地的体现出男性劳动力与女性在就业中的差异,并且从长期数据中可以看出其变化趋势。但无论是从职业还是工资收入,静态分析无法表现出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实际社会地位,鲜有论文测算劳动力性别间的代内流动性差异。这是现有文献的不足之处,也是今后研究可发展的方向。
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不同划分研究都说明了分割在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真实存在,除了潜移默化改变人们思想中的旧观念,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缩小不同部门中男性劳动力与女性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距,降低性别歧视程度:一是完善劳动力市场的相关法律。通过政府政策保护、法规引导、有效监督,维护女性合理合法权益,并保证其在劳动力市场中获得应有的待遇。逐渐减弱性别歧视,促进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二是政府及企业应重视女性提升个人能力的机会,如提高受教育年限和经验,使女性可以通过禀赋特征差距的缩小来减小性别工资差异。三是各行业部门尤其是非国有部门内必须认真贯彻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女性劳动力的合法权益,保证女性在就业、工资、晋升中得到应有的待遇,潜移默化地改变歧视思想。
[1]Bergmann B R.Occupational segregation,wages and profits when employers discriminate by race or sex[J].Eastern Economic Journal,1974,1(2):103-110.
[2]Gary SB.The economics of discrimination[J].The American Catholic Sociological Review,1957,(18):276.
[3]Hori H.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 and the gender wage gap[J].Japan Labor Review,2009,6(1):5-20.
[4]李春玲,李实.市场竞争还是性别歧视——收入性别差异扩大趋势及其原因解释[J].社会学研究,2008,(02):94-117.
[5]刘志国.劳动力市场的部门分割与体制内就业优势研究 [J].中国人口科学,2016(4):85-95.
F240
A
1008-4428(2017)09-145-02
江苏省研究生创新项目(KYLX16_1325)。
宋海莹,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