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深化中小学内部整体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南京市竹山中学深入挖掘传统“和”文化和“适”文化内涵,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建构了“和适教育”哲学体系,打造了“适性”课堂新样式。在“和适教育”格局中,“和”指引着学校教育向哪里去,而“适”则指引着师生怎么去、如何去。“和”“适“是目标与方法、思想与路径、理想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教育改革;传统文化;和适教育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66-0056-03
【作者简介】笪鸿山,南京市竹山中学(南京,211100)校长,高级教师。
“和适教育”整体课程改革方案,将南京市竹山中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引向了新境界。竹山中学是一所有理想追求的学校,历任校长满怀教育理想,追求理想教育。新时期,作为江苏省首批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初中、南京市首批推进素质教育示范初中,竹山中学从传统教育智慧挖掘入手,创造性地提出了全面促进师生成长的“和适教育”理念,全力建构“适性”课堂新模式,教育教学质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区第一,办学效益获得了家长和全社会的高度认可。
一、更新理念:深入挖掘“和”文化内涵
竹山中学一直追求“发展学生,使学生成才;发展教师,使教师成长;发展学校,使学校成名”的办学梦想。但是用什么发展学生?用什么凝聚教师?我们渴望办昂扬奋发的教育、办仁心厚重的教育、办和谐奋进的教育,然而用什么作为凝聚全校师生的精神内涵?
2011年起,我校在深入挖掘传统“和”文化基础上,提出了“和适教育”的理念,并建构了“和美”校园文化、“适性”课堂文化,以全面促进学校内部整体改革。
“和适教育”要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就要在传统文化中找到自己的根脉!当我们从汉字文化的层面挖掘了“和”内涵与意蕴后,又把“和”内涵与意蕴放在传统“和”文化层面审视,以更好地优化“和适教育”中的“和”理念。
在文化进程中,“和”字最早出现在《尚书·虞书·尧典第一》:“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古代史学家认为,尧最大的德行在于能“协和万邦”。这是“和”的结果,也是“和”的理想。从教育层面来看,各学科教师的教学是要取得“协和万邦”的结果。班主任管理中,各班的教育教学也是要取得“协和万邦”的效果。教育行政过程中,更是希望在管理上赢得“协和万邦”的局面。《论语·子路》有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学而》有言:“礼之用,和为贵。……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儒家文化中,“和”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孔子认为,治国处事、礼仪制度,均要以“和”为价值标准。儒家的治国理念、教育思想,对于“和适教育”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儒家强调的“和易近人”“和颜悦色”“和蔼可亲”“和而不同”,不正是“和适教育”的教育智慧和教育艺术吗?
在“和适教育”理念下,我们大力推进“和美校园”文化建设。我们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母体,以年级文化、班级文化建设为主体,以班级小组文化建设为载体,以学生自身的素质建设为特色个体,初步构成了“五位一体”的“和适教育”校内文化环境,《中国教师报》以《竹山:为课改提供文本》全面报道了我校“和适教育”的文化建设成果。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我们以江苏省“十一五”规划课题“‘新型态班集体建设”为龙头,全面促进学校文化综合改革。每个班级学生自己做主,选择设计班徽、班训、班名、班规、班牌、班星、班歌、班级名人榜,实现班委轮换竞聘制、班级轮流值周制、学生社团活动制、班级升旗仪式承办制、卫生承包制、组长负责制。在班级小组文化建设中,通过小组承办名人墙、图书角、反思角、心语心愿、学习园地、生日榜等方式,在教室群中建构了整个流动学习的“博物馆”。在新型小组文化建设中,我校每个小组的组牌、组名、组号、组徽、组规、小组行政分工(人人都是组干部,生生都是课代表)、小组承包制(承建文化墙、文化橱墙等)、小组升旗仪式承办制等,均成为学生个体多感官参与、个性全面激活的“和适”文化领域。对“适性文化”者来说,“为了一切学生”不再是空谈。
优化校园文化建设,不应仅仅指向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还要指向全面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领导的办学哲学境界的不断提升!优化教学、学习和管理理念是全面实施“和适教育”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基于“和”理念,将课堂教学描述为积极汇聚备课组智慧、不断调和教学设计、开展协作课堂学习、课堂上师生走向不断和谐的新境界;将学生的学习追求描述为不断汇聚师生智慧、强调按照规则学习与思考、懂得同学间的学习协作、让课堂学习生活更加和谐;将领导管理追求可以描述为汇聚集体的管理智慧、不断调和促进学校教育、彼此相互协作、让校园生活走向和谐。
2011年在深入反思“和适教育”的基础上,学校又提出课程建设“九项新观”:教育历史观、原点回归观、全面改革观、“和适教育”观、“适性”课堂观、校本课程观、活动体验观、品性教育观、专业幸福观。真正优秀的校长,其精力应该花在教师培养与引领上;真正优秀的教师,其精力应该花在学生培育上与自己专业优化上!
二、融合创新:深入挖掘“适”课堂智慧
近年来,在“和适教育”理念下,学校不断追溯“和适教育”的渊源,积极寻找“和适教育”的传统文化依据和现代教育理论支撑,以进一步完善“和适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可以说,“和适教育”给学校宏观层面的教育改革提供了丰厚的智慧。
学校以“和、适”为本的哲学观、以“和、适”为善的管理观、以“和、适”为正的教学觀、以“和、适”为美的文化观,共同建构的以“和、适”为核心取向的办学观——“和适教育”,已成为广大教师自觉自愿的行动,他们力争每一节课都是“和适教育”的完美解说,每一项活动都是“和适教育”的完美设计。
学校的“和适教育”有两大主题:尚和与适性。如果说“和”解决的是去哪里的问题,而“适”则告诉我们怎么去、如何去。“和”“适“理念可以理解为目标与方法、思想与路径、理想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在对“和适教育”行动的不断反思中,我们认识到,要真正建构“和适教育”境界,就要做好“适”的解读,深入挖掘“适”的内涵,不断建构“适性”课堂的智慧。
在“和适教育”体系中,应该建构怎样的“适”理念?从“适”义项生成上看,“适”本义是率部前往抗敌,即到帝王身边去。此后,被解释为①前往;②到达、顺应、适合、适应、适时、适意;③恰好、恰当、适当、适宜;④正好地、恰好地……由此,我们可以提出“适”所蕴含的课堂教学理念。
从动词义项①看,“适”的理念是主动到达美丽的境界。“和适教育”中,“适性”课堂被理解为师生主动希望到达的教学境界、选择“适”的方式与时机开展教育教学。这就为“适性”课堂的创建提供了目标理念。
从动词义项②看,“适”的智慧还表现为适合、适应、适时、适意、顺应……从教学层面看,“适性”课堂讲究教育艺术与教育时机的适意、顺应等。“和适教育”体系中,各学科的教学设计应该以适应学生、顺应学生为主要取向。这就为“适性”课堂提供了设计理念。
从③④义项看,“适”课堂教学的判断标准应该是恰好、恰当、适当、适宜、适中、适可、舒适……这样,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可以“适”的这种义项为评价标准。
从课程设计原理层面看,传统文化中的“适性”智慧更多地表现为教育艺术与教学设计的追求,是教育教学走向“和适”境界的方式、方法和选择。在“和适教育”体系中,学校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选择、课堂教学标准的制定、课堂教学环节的审美评价,全在这“适”的丰富内涵里。
在此基础上,学校开展了基于“适性”课堂教学理念的确定、“适性”教学原则的寻找以及智慧教学评价的实践。“适性”课堂首先要体现“五适”,“适”于国家课程标准,“适”于学校办学理念,“适”于学生的发展水平,“适”于教师的教学风格,“适”于社会的培养要求。“适性”课堂如果能够灵活运用“适”的理念、原则、方法,“和适教育”就能开创新境界。
在建构“适性”课堂时,学校提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和而不同,适性高效”。“适性”课堂应该集聚集体的智慧,教学要求内涵发展与特色发展。“适性”课堂要在“三个载体”的基础上实现“三维回归”。“三个载体”即“走班教学”适合学生发展的社会性;“友善用脑”适合学生发展的自然性;“合作学习”适合学生发展的人性。“三维回归”即教师要回归“适性”班级、回归“适性”学科、回归“适性”课堂,充分汲取传统“和”文化和“适”文化的智慧。
在学校行政领导小组的倡导下,建构“适性”课堂时,我们推出了八项“适性”课堂建设举措:“适性”课堂视导制、“适性”课堂督导制、随堂“适性”听课、“适性”同课异构、“适性”课堂观察、“适性”课型研究、“适性”课例研究、“适性”研究室管理制度。
2016年至2017年,我们用两个学期专门打造了“适性”课堂,形成了“适性”课堂理念、原则、品质,积累了大量“适性”课堂教学案例。我们通过“适性”课堂教学研讨、“适性”课堂教学论文评选,深化了“适性”课堂教学理念。2017年,“適性”课堂的理念被教师们接受,“适性”课堂的教学理念在一节节课上精彩呈现着。可以说,学校基于“和适教育”的“适性”课堂的特征渐渐显现,“适性”课堂流程也渐渐出现在教师们的视野。
我们在建构“适性”课堂时,加大了教育教学反思的力度。我们把“和”当作校园文化理念建设时,要不要好好梳理“和”自身的传统文化因素?要不要对传统文化中“和”的文化加以理清?“和”内涵本身蕴含的历史文化脉络和演变路径是怎样的?我们对“适性”课堂理念不断反思,建设“适性”课堂教学理念时,基于传统文化精神的教育智慧就生成了。
我们认识到,“和谐文化,根在心灵”“和融竞进,魂壮木华”。“适性”课堂是个相当好的理念,值得我们深入实验、探索。我们心中理想的教育是办有品性的教育,办昂扬奋发的教育,办仁心厚重的教育,办和合协进的教育。而“和适教育”体现为两大主题:尚和与适性。“尚和”,以崇尚与践行“和文化”理念为核心;“适性”,以“适性”教育理念为指导。我对教师们说:“‘和适教育的‘和意喻为和谐、和美、和进、和融;‘适,即适性,即适合学生发展的自然性、社会性以及个体差异性,人与社会、自然统一的目标可以在校园里实现。”“和适教育”,只有不断以“向上、和谐、仁厚”的人生态度和教育品性去开创、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学校内部综合改革。
我校建构的“和适教育”理念,目的是汲取传统文化的教育精华,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智慧,不断把握时代教育精神的脉搏,以让学校的文化之根扎得更加深厚,教育理念积淀得更加丰厚。经过多年实践“和适教育”改革方案,学校呈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格局,教育教学场景呈现了传统智慧与现代智慧融合的新境界。“和适教育”体系中,“和”是学校办学哲学思考上的重要理念,“和”代表的是哲学理念、办学追求、办学文化,而“适”代表的是教育方法、教学原则和实施路径。“和”代表着学校的教育总追求、总目标、总制度,而“适”则是学校办学的总方法、总原则、总突破。如果说“和”在宏观上指引我们去哪里,而“适”则从课堂层面告诉我们怎么去、如何去。正是从这个层面看,“和”“适”理念才可以理解为目标与方法、思想与路径、理想与实践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