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有效拓展就业新空间

2017-12-23 22:56:39梁达
金融与经济 2017年7期
关键词:就业人数城镇服务业

■梁达

新经济有效拓展就业新空间

■梁达

近年来,国家实施的一系列积极就业政策成效明显,各种新业态、新路径、新经济层出不穷,极大释放了民间的创新创业潜力。在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的形势下,就业不降反增,总体保持稳定。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巩固经济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就业规模;经济增长

梁达,本刊特约作者。(北京100037)

一、就业规模在经济平稳增长中持续扩大

(一)就业与经济同步增长

近年来,在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就业保持总体稳定。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7.9%、7.8%、7.3%、6.9%、6.7%,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稳定在5.1%左右;城镇新增就业连续4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4.0%~4.1%的区间。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6.9%,全国城镇新增就业334万人,同比增长16万人。一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3.97%,同比下降0.07个百分点。

(二)民营企业创造了大量新增就业岗位

从城镇就业来看,2015年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就业人数分别比2012年增长38.2%和47.9%,占城镇就业的比重分别为19.3%和27.7%,分别比2012年提高4.1和7.3个百分点。从规模以上企业看,私营企业就业明显好于国企。近3年,私营企业就业人数虽然在2014年和2015年有小幅波动,但2016年三季度末同比增长0.9%;国有企业就业人员连续减少,2014年和2015年末分别比上年末下降6.3%和12.2%,2016年三季度末同比下降5.4%。

(三)服务业持续成为吸纳就业的主体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蓬勃发展,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成为促进就业增长的主要渠道。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2016年,三产就业人数累计增加6067万人,而一产、二产就业人数分别减少4277万人、891万人。服务业就业比重大幅上升。2012~2016年,三产就业人数占比从36.1%升至43.5%,上升7.4个百分点,成为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一产、二产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比重分别从33.6%和30.3%降至27.7%和28.8%。从服务业内部看,现代服务业就业增长最为迅速。2012~2015年就业增长最快的3个行业依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分别增长72.7%、50.3%、38.7%。今年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占GDP比重达56.5%,吸纳就业能力继续增强。

(四)中小微企业成为就业主渠道,是吸纳和稳定就业的“基本盘”

在经济新常态下,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关系到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也是维持就业形势稳定的重要基础。受市场环境影响,近年来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数有所减少。2015年比上年减少1.7%,2016年三季度同比减少0.6%。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小企业用工情况好于大型企业。2013年和2014年,在大中型工业企业用工人数持续收缩的情况下,小型工业企业用工数分别增长7.2%和2.6%;2015年以来,小型工业企业用工虽然也出现了小幅下降,但降幅远小于大型和中型工业企业。重点行业服务业企业中,小企业就业增长明显快于大企业。2015年,重点行业规模以下服务业企业用工增长10.2%,增速比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快4.4个百分点。

(五)中西部地区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

近年来,伴随着产业梯度转移,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显现,西部城镇就业增速开始出现反超。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2016年,西部城镇就业人数累计增长16.8%,东部增长10.9%,中部和东北分别增长10.4%和6.5%。2016年中西部地区城镇就业占全国比重比2012年提高0.7个百分点,而东部占比下降0.3个百分点。2012~2016年,中西部地区城镇就业增长对全国的贡献率达到50.9%,比东部地区高6.8个百分点。

二、新经济等多因素对扩大就业贡献巨大

近几年来,通过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登记市场主体快速增长,创业创新也蔚然成风,各种新业态、新路径、新经济层出不穷,极大释放了民间的创新创业潜力。新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调整经济结构、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一)新兴业态的出现对促进就业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移动互联网、APP、移动支付等新技术的出现,共享经济迅速发展,汽车共享、住宿共享、社区服务共享等新经济形态不断涌现,催生了大量新增就业机会。

一是就业形式多元化。灵活就业形式愈发多元,工作内容、工作岗位、工作形式、雇佣形式灵活多变,工作层次涵盖高中低端,新职业不断涌现。从过去集中在低端、简单的劳动用工领域,已经覆盖各个层次方面:既包括从事临时工、季节工等劳务活动,从事建筑、装修、家政服务及其他服务性职业,也有通过自身知识或技能从事各类自由职业,通过各类创业创新平台实现众包就业、网店就业、创业就业等。

二是全职就业兼职化。全职就业出现了兼职化倾向,许多有正式工作的人群利用空闲时间兼职兼业,如公司职员下班后开滴滴专车。这使得个人的工作和职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一个开淘宝网店的人本身可能是高校教师,经营淘宝店是他的兼职工作。

三是零工就业全时化。利用互联网平台,即便没有全职正式工作的人也可以实现一天8小时的全时工作,这使得个人的工作和雇佣相分离。

四是组织方式平台化。随着分享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平台组织出现,劳动者灵活就业实现的方式通过平台得到了全新的改变。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就业创造效应持续显现

近年来,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市场主体大量涌现,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新职业新工作新岗位,成为就业增长的重要源泉。2016年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1651万户,比上年增长11.6%,其中新登记企业553万户,同比增长24.5%。如果按照前两年新设企业吸纳就业水平测算,2016年新登记企业创造就业超千万人。根据国家统计局“三新”统计调查资料推算,在全部增加的就业中,新动能的贡献达到70%左右。

(三)新经济模式带动了就业增长

分享经济企业的商业模式,有效缓解了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带来的就业冲击。能够为不同社会阶层提供公平的和无差别的就业机会的特点,不仅为低端劳动力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为平衡家庭和工作的人员提供了新的就业选择。

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参与分享经济活动的人数超过6亿人,其中分享经济平台的就业人数约为585万人,比上年增加85万人。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分享经济服务提供者有望超过1亿人,其中全职参与人员约2000万人。

从全国的就业数据上看,2016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14万人,近几年间的新增就业人数均保持在1300万人左右。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内,发展以分享经济为主的新经济将极大促进就业。

(四)积极就业政策不断完善,重点人群就业成效明显

针对高校毕业生,通过提供社会保险补贴和小额贷款贴息多种方式鼓励企业招聘,扩大政府行政事业单位招聘大学生比例,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等,努力增加就业。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年底就业率都保持在90%以上。针对下岗分流职工,通过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就业培训,适当增设公益性岗位托底等多种方式,为其再就业创造条件。2016年,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5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69万人。

(五)简政放权和商事制度改革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近几年,我国通过简政放权和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了百姓投资创业的热情,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新动力。市场主体保持较快增长势头,社会投资创业热情持续不减。今年一季度,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359.8万户,同比增长19.5%,平均每天新登记4万户。截至2016年底,全国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数有3.1亿人。经济增速放缓但就业平稳,主要归因于新生市场主体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六)服务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扩大了就业规模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促进了服务业发展。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0%,增速比第二产业快1.1个百分点。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也快速提升。2012年服务业首次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经济比重上升至51.6%,占据了半壁江山,服务业主导特征愈发明显。与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相比,服务业单位增加值能吸纳更多的人就业。按照2015年不变价计算,2016年第三产业每100万元增加值吸纳的就业人数为9.1人,比第二产业高1.6人。2012~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平均吸纳非农就业人数为172万人,比2009~2011年多吸纳30万人。

三、未来扩大就业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一方面,虽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有所减少,但总量仍然很大,还是居世界之首。据测算,未来几年,每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大约有2500万人,除考虑自然减员腾出的岗位,要保持城镇失业水平不上升,每年城镇新增就业规模不会低于1000万人。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新旧动能转换,都必然会影响和反映到就业上来。就业总量压力将长期存在,结构性矛盾会更加凸显,将带来新的更大挑战。

(一)经济增速放缓直接对就业产生较大影响

近年来,国内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明显,加之调结构、转方式的加快,对就业总体规模形成一定的挤压效应,对劳动者就业总量和结构产生影响。尤其是传统支柱产业改革的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部分行业持续低迷及产能过剩将造成结构性失业和转型性失业,就业难度加大。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也不确定,风险和变数依旧较多,欧美主要经济体面临着财政紧缩、主权债务风险上升等诸多问题,新兴经济体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出口下滑等问题,世界经济艰难复苏,影响着出口型经济及就业的发展。

(二)供给与需求的总量矛盾依然存在

从供给看,“十三五”时期年均需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在1500万人以上,加上近千万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需在城镇就业的劳动力年均约2500万人,与“十二五”时期基本持平。同时,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十三五”时期每年还会有近300万的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从需求看,受国际国内各种因素影响,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加之技术进步和“机器换人”,生产方式变革和劳动生产率提高,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供给不减,需求下降,未来劳动力总量压力依然很大。

(三)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

未来较长时期内,人岗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仍将成为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招工难”与“就业难”将继续存在。一方面,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高层次人才和技能人才短缺问题会更加突出,而企业效益下滑也使工资增长、福利提升受到影响。在劳动者预期不变的情况下,一线普通工人和服务员特别是苦、脏、累、险岗位的吸引力进一步下降,“招工难”问题仍将持续。另一方面,一些低技能劳动者和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特别是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大,势必造成一大批职工转岗就业,其中不少人年龄偏大,技能和经验趋同,转业转岗能力差,就业难问题将更加突出,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或将增多。

(四)市场预期和企业转型升级对就业的影响依然较大

一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缓慢,一些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产品结构转型的步伐比较缓慢,受国内外市场竞争、产口技术含量、附加值等因素的影响,企业不得已实施低价竞争策略,部分企业过分控制人工成本,支付给员工的工资待遇偏低,导致员工流失;二是部分企业对近期的生产形势不够乐观,裁员频繁,急于消解成本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员工对企业的感情;三是部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比较欠缺,长期沿袭的“需要就招工、不需要就解雇走人”的用工模式伤害了劳动者的感情,让他们没有安全感和稳定感。

(五)结构调整中的职工安置任务繁重

目前,化解钢铁、煤炭等行业过剩产能工作已全面推进,如果再考虑到其他过剩产能行业的经营困难企业及“僵尸企业”出清,职工安置任务更加繁重。特别是在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基地等去产能重点地区,受产业结构单一、再就业门路狭窄等因素制约,失业人员再就业面临更大困难。同时,一些长期生产经营困难企业,降薪甚至欠薪、欠保等问题多发,由此引发的劳动关系矛盾可能也会增多。

四、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考虑,政府应把鼓励全民创业创新作为富民强国的长远发展战略,深化改革,尽快出台系统的创业创新鼓励政策。为此建议如下:

(一)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发挥政府促进和保障就业的职能

要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联动,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区间调控的下限。加强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衔接,在制定财税、金融、产业、贸易、投资等重大政策时,要综合评价对就业失业的影响。政府要对劳动力市场进行规范,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协调好劳动关系;对于劳动力市场中竞争力不足的弱势群体,需要政府采取扶持性的政策提升其就业能力;对无法通过市场就业的群体,政府需要托底安置或保障。

(二)实现产业转型与就业提升协同发展

要坚持创新驱动。结合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在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中拓宽就业空间。要扎实做好化解过剩产能中职工安置工作。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引导地方和企业分类施策,稳妥有序地多渠道分流安置职工。鼓励企业内部挖潜,采取灵活工时、培训转岗等方式消化安置,支持有技术、有能力的职工走出企业就业创业。对确实难以市场就业的困难人员,开发公益性岗位给予安置。对暂时失业人员要发挥社会保障稳定器的作用,保障基本生活。加强对岗位流失严重地区和企业的重点监控,强化对困难地区的工作指导和资金支持,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风险的底线。要推动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完善对外劳务合作风险保障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拓宽境外就业门路。

(三)完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把促进创新创业与发展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更好结合起来,发展就业新形态,形成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效应。切实加强对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发挥创业担保贷款作用,支持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带动就业。优化创业环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发展创业载体,加快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建设,允许各地对创业孵化基地给予一定奖补。鼓励地方对首次创办小微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开展一次性创业补贴试点。拓宽融资渠道,有条件的地区可通过财政出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股权投资、融资担保等服务。

(四)加强教育及培训,加大普通教育和研发投入

政府应通过相关教育机构或外包给社会机构,实施创业教育及培训,以切实帮助创业者掌握必要知识、资讯和技能,从而减低创业风险,规范营商行为,提升新创企业软实力。加大普通教育和研发资源投入,可以持续提升国家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持续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综合国力。

[1]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新浪网,2016-08-02.

[2]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区间调控下限,新浪网,2017-04-19.

[3]扩大就业,经济参考报,2017-04-07.

[4]我国五项措施打好稳定和扩大就业硬仗,重庆晨报,2017-04-07.

[5]改革创新促进就业持续扩大,人民日报2017-03-29.

[6]改革创新促进了我国就业持续扩大,人民日报,2017-03-29.

[7]扩大人口就业要找准增长点,人口导报,2017-02-27.

[8]推进大众创业扩大就业容量,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2016-07-11.

[9]稳定扩大就业筑牢民生之本,天津日报,2016-04-19.

F014

A

1006-169X(2017)07-0037-04

猜你喜欢
就业人数城镇服务业
中国服务业开新局
经济(2022年10期)2022-10-12 05:28:26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煤气与热力(2021年3期)2021-06-09 06:16:28
文化边城镇远
中华民居(2020年6期)2020-06-09 05:47:48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商周刊(2017年6期)2017-08-22 03:42:43
德国就业人数创统一以来新高
投资北京(2017年2期)2017-03-15 16:55:12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34
中介服务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35
服务业集聚区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