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约评论员宣宇
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
■本刊特约评论员宣宇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7月14~15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金融工作要把握好回归本源、优化结构、强化监管和市场导向四项重要原则,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创新和完善金融调控,加快转变金融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一揽子金融稳定发展举措,对于扭转当前我国金融业脱实向虚倾向、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坚定深化金融改革、加强监管协调、主动科学防范化解系统性和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十年来,我国金融业快速发展,已成为金融发展大国。但新常态下,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持续L型底部运行,金融业脱实向虚、风险隐患日益凸显。一些金融机构热衷于挣快钱、以钱炒钱,大搞资金“体内循环”、拉长融资链;一些金融机构治理失效、内控无力,“飞单”和“萝卜章”乱象频出;一些金融机构在资本市场大搞杠杆收购和恶意举牌,破坏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生态;还有一些机构以“普惠金融”、“新业态”和“金融创新”等幌子非法集资、诈骗。这些具有极大不确定性的风险点往往相互交叉、嵌套和传递,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触发因素。
实体经济是金融业的盈利基础和最终来源,金融必须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因此,金融创新只能以提高实体经济运行效率为根本目标。坚决防范为“创新”而创新、通过增加复杂性和不透明故弄玄虚、制造新风险的“不当创新”和“有毒创新”;坚决防范把实体经济沦为工具、把金融作为目的的“金融背叛”及其各种“创新”行为。深化金融改革、加强金融监管,就是要促使金融回归本源、不忘初心,确保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方向。
金融是国之重器,风险及其防范是金融业的永恒主题。金融业务日益交叉和综合化特征,对功能监管的协调与合作要求日益提高。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就是旨在要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推动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同时还要及时补齐监管短板、强化监管制度的刚性约束和监管协调,形成金融发展与强化监管的强大合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金融工作会议深入阐释了新形势下做好金融工作的指导思想、重要原则和重点任务,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工作做了全面部署。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下,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初心,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加强外部市场约束,强化人才和组织建设、补齐和完善监管短板,加强监管和深化改革并重,坚持依法全面从严监管,不但不会抑制金融发展和必要的金融创新,而且为我国金融业长远健康发展、尽快从金融大国迈向金融强国提供了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