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庞德中诗英译看其诗歌翻译特点

2017-12-21 08:30刘丽宁
校园英语·上旬 2017年13期
关键词:改写诗歌翻译庞德

刘丽宁

【摘要】庞德作为意象派创始人,不仅发展了美国诗歌,而且翻译了许多中国古籍,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本文将从庞德所译的两首李白的诗词出发,分析其中诗英译的特点和风格,总结出他意象式翻译和改写式翻译的策略,来了解其诗歌翻译的特点,以期帮助读者理解庞德式翻译。

【关键词】庞德 诗歌翻译 意象 改写

一、引言

埃兹拉·庞德是20世纪英美文坛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既是意象派诗歌的创始人,也是开创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诗人和翻译家。庞德对中国古典文化情有独钟,他的《华夏集》便是对李白十多首诗词的翻译。Eliot·Weinberger曾这样评价诗歌翻译,伟大的诗歌活在永久的蜕变,永久的翻译之中:诗歌死于它无处可去之时。只有延续不断的翻译才能让诗歌永久地生存下去。然而诗歌翻译实非易事,不同的译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翻译策略,想要翻译出和原作同意义、同意境的作品几乎不可能,译者只能是在某一方面使译作与原作达到一致。

二、庞德中诗英译分析

庞德的汉诗英译本在20世纪初美国诗歌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学者们纷纷开始关注中国古代诗歌文化。国内许多学者对庞德的研究多集中于庞德与英美诗歌、庞德与中国文化关系,庞德中诗英译的“误译”等。本文主要分析庞德的诗歌翻译策略,以其翻译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友人》为例,从意象式翻译和改写式翻译两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其诗歌翻译的特点。

1.意象式翻译。以庞德为首的意象派诗人主张简洁、直接地描述对象,不人为创作韵律。庞德认为人为地追求韵律,会导致多余的辞藻,让句子臃肿。谈主张简洁、单纯、客观地呈现意象,不提倡添加装饰物。他在翻译时并不追求英汉意义语义层次的对等,而是着重于意象的体现,寻求与原诗作者思想感情的共鸣相等。下面就从其译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来探究这一特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Separation on the River Kiang

Ko-jin goes west from Ko-kaku-ro,

The smoke 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

His lone sail blots the far sky,

And now I see only the river, the long Kiang, reaching heaven.(Pound, 2003:257)

第一句中,庞德用“ko-jin”和“ko-kaku-ru”代替“故人”和“黄鹤楼”。对国外读者来说,精确翻译这两个地名是没有必要的,且它们也非诗中主要意象,所以作者未在此处花费力气。第二句中“smoke flowers”,“blur”和“over the river”是主要意象,三个简单意象构成了一幅画面,尤其是“blur”给人一种水上雾气弥漫的感觉,增添了朋友离别的惆怅之情。第三句“lone sail”、“blot”和“far sky”又构成了一个画面,其中“blot”是点睛之笔,渲染了“孤帆”的气氛,同时凸显出“远影”的效果。最后一句只有一个意象,“the river”,流向天空的长河。整首诗中,庞德并未运用传统的翻译方法,将英语和汉语进行对等翻译,他只用几个简单意象和两个点睛动词就为读者描绘出了诗人李白送别友人的画面,省略了不必要的细节,根据其自己的理解将整首诗通过意境描绘的方法翻译出来。对他来说,翻译时忠于诗的意境似乎是比忠实于表面文字更属深层的忠实。虽没有原诗的具体细节,但他将整首诗的意境和情感传达给了读者。

2.改写式翻译。改写理论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译作和作者身上,研究译者的翻译背景和风格对译文的影响,拓宽了翻译的研究领域。Eliot·Weinberger曾评价庞德:他的天才之处就在于他发现了汉语诗歌的活物质——力,这种活物质的作用有点像DNA,编织出富有个性的翻译,它们是原作的亲属,而非克隆,原作和翻译的关系是父与子。此处所说的活物质便是“意象”,庞德利用中国诗歌意象的DNA作用进行翻译和创作,为美国诗歌的发展开创了新形势。此翻译特点可以从其译作《送友人》研究得出。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Taking Leave of A Friend

Blue mountains to the north of the walls,

White river winding about them.

Here we must make separation,

And go out through a thousand miles of dead grass.

Mind like a floating wide cloud,

Sunset like the parting of old acquaintances.

Who bow over their clasped hands at a distance,

Our horses neigh to each other as we are departing.(转引自李艳, 2013:42)

庞德将题目译为“离开友人”而非“送友人”,只强调了离别的场面。一、二句抓住两个主要意象“blue mountain”和“white river”将分别的場景描述出来,但他并未将“横北郭”和“绕东城”具体翻译出来,只在理解基础之上进行了改写;三、四句诗中,原作意思是此地一旦分别,你将像孤独的大雁踏上万里征程,而译作却译为必须分别,且省略了“孤蓬”这一意象;五、六句抓住“mind”和“sunset”两个意象进行了发挥;七、八句在“clasped hands”和“horses neigh”两个重要意象上描绘出了两人挥手离别,班马鸣叫的场景。庞德没有将原作中的每个字词对应地翻译出来,但读者仍可感受到两人分别的伤感画面。他选取了两人分别的主要意象进行了创作,同样描绘出了两人依依惜别的场面。庞德利用翻译加改写的创新手法,不仅开创了新的翻译策略,而且为美国诗歌界注入了新活力,为意象派诗歌的发展开创了新道路。

作为“视觉的诗人”,庞德无论是进行诗歌创作还是诗歌翻译,都把意象放在首位,他强调用客观准确的意象代替主客之间的情绪表达,认为准确的意象能找到它的对应物。在庞德的诗中有一种固定的理念,就是诗歌没有固定的形式和话语,只有引用、变动和翻译,也正是通过这些,过去才不停地被译成当前,且不断地进行超越。

三、结语

Peter Newmark认为诗歌翻译几乎是达不到等效的,因为两种不同语言的诗歌具有相抵触的句法、词法、声音和文化,只有意象例外。庞德始终把意象放在首位,他相信一切事物和情感都可以通过具体的意象表达出来,且能更好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本文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分析庞德的两首译作,探讨了他以意象为主的翻译策略:意象式翻译和改写式翻译。经过对庞德中诗英译特点的分析,探讨他诗歌翻译的策略,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庞德式翻译。庞德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不仅为美国诗歌发展出了新形式,也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艳.顺应论视角下李白诗歌的英译对比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3.

[2]魏望东.试析庞德英译中国古诗的忠实性与等效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0):54-57.

[3]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Pound,Ezra.Poems and Translation[M].New York:The Library of America,2003.

[5]Weinberger,Eliot&Paz,Octavio.Nineteen Ways of Looking at Wang Wei:How a Chinese Poem Is Translated[M].Kingston: Asphodel Press,1987.

猜你喜欢
改写诗歌翻译庞德
被“舆论”困扰的庞麦郎一家
《馨香与金箔》中的另类“蝴蝶”
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
创译的本质与创译在霍姆斯、图里翻译结构图中的定位
诗意与诗体的“旅行”
《聊斋志异》在日本的流变史
庞德子
海明威学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