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珍珍
【摘 要】数学实验是一种用具体的操作研究抽象数学知识的方法。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本文以课堂教学为例,谈谈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方案。
【关键词】数学实验;实践方案
数学实验是用具体的操作实验研究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对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弥补数学的抽象性,使数学更容易被认识理解。小学儿童年龄小,实际经验少,活泼好动,喜欢游戏模仿,喜欢动手操作。因此,让小学儿童用自主操作实验的方法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不但非常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适合儿童的认识规律,能激發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学具建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方案。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探究问题
教师通过用多媒体、讲故事或复习旧知识等形式引入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学生创设出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提出一个(或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产生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激情愿望。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先组织学生展示收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学具,根据已获得的感性经验和初步对新知的感知,并大胆猜一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哪些特点。
生1:我猜想长方体一定有6个面,并且都是长方形。
生2:我猜想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生3:……
实践告诉我们,大胆猜想、提出假设是动手操作的重要环节,它决定操作研究的方向。
二、寻找解决方法,准备操作实验
引出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后,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作出初步的猜想、判断。然后再引导学生用学具操作来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判断。
这一过程既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为操作实验作思想认识准备和学具操作准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充分地认识感受到,用数学问题能代替这一具体实物进行操作实验。能设法让学生把实际物体想象成数学问题,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进行模拟操作试验。
三、动手操作实验,感知发现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协调统一,不迷信于已有的结论,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进一步验证猜想。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探索、发现未知。根据假设与推测,设计合理的操作。通过操作与操作结果,看假设是否成立、有效,从而得出正确地结论,操作中体现“互助合作精神的培养”。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索,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师:大家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那么到底对不对呢?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学生可根据教师提供的许多操作材料和自己收集的操作材料,同桌合作选择材料验证,方法多种多样,如验证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面积是否相等:①剪刀剪下来与相对面去比;②用尺量相对面长、宽并计算面积;③将一个面按在纸上,将相对面与其比较……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逐步验证了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面积完全相等。再如验证长方体平行的这4条棱长度是否相等:①直尺测量;②绳子测量;③描画法④剪开对比……
由此可见,这一过程是操作实验教学的核心,是整堂课的重点。在这一操作实验过程中,教师决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过多引导,要让学生充分地思考和反复地实验。从而获得感性——理性认识,形成初步的知识结论。
四、小学生通过操作活动验证自己的猜想
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是粗浅的、零碎的,在操作活动中,当学生的操作活动出现雷同或操作活动进行到一定的阶段的时候,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整理、交流、归纳、总结的机会,请学生以组为单位,上台展示操作结果,鼓励学生从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知识,回忆操作过程,再现知识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运用推理概括出一些简单的本质特征或规律,教师通过倾听学生的表达,发现学生操作、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与存在问题,给予肯定或纠正。以建构新的数学知识,从而体验自己获取数学知识的成就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师::你们猜想的结果和操作验证结果一样吗?请每组选出一名学生把共同研究的结果展示汇报一下。
生1:我猜想长方体一定有6个面,并且都是长方形。验证时发现有可能相对的两个的面是正方形。
生2:我猜想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面积一定相等。验证时用剪刀剪下相对的两个的面对比一下确实面积相等。
生3:……
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完成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体验到学习成功的积极情感。
五、解决实际问题,实践新知
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许多数学知识能直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以及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为此在数学操作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有实际操作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首先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应用性操作的情境或条件,使学生在操作中巩固和应用知识技能,提高数学能力。其次布置动手操作性作业,这类作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形成技能,培养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主要有小测量、小实验、小制作等。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后,教师创设应用性操作的情境:(1)选择你身边的长方体物品,测量它的长、宽、高。(2)将8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并分别指出长、宽、高。其次布置动手操作性作业:(1)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并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土豆是不是长方体?怎么样才能变成一个长方体?(3)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一个60厘米长的铁丝然后用它围长方体或正方体看看有几种围法,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案多?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既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增加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活动的机会。同时,又巩固、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不断培养和提高自己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意识及动手操作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能够进行实验操作的内容有很多,只要教师善于从生活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实验操作,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自主建构新知,那么学生的数学素养就会得到明显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