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
【内容摘要】民俗文化,是指人民大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其中包含工艺文化、装饰文化、饮食文化、戏曲文化以及音乐文化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民俗文化不仅源远流长、斑斓多姿,而且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形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同时给当下的语文课堂增添了别样的趣味与活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 民俗文化 作用
民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土壤,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高中语文教材中不可或缺元素,承载着重要的文化教育任务,在课堂上占据重要地位。因此,我们要加强重视,精心设计教学,将文本内容与民俗文化结合起来,巧妙运用民俗文化资源,有效规范学生言行,帮助其形成良好品德,与此同时增加课堂趣味,引导学生充分体会国家文化的精深,进而感到骄傲自豪。
一、弘扬——陶冶情操,培育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众所周知,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其中蘊含着丰富文化内涵,值得后人铭记、学习。我国的民族文化主要包含两部分,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前者重在传承力量、思想以及精神,好比父亲一样;后者则是一种母体文化,以情感、血肉、凝聚力为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受到地域和时间的影响,我国民族文化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样貌,尽管地区在文化上迥异不同,但无一不包含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时代精神。抓住这一点引入教学,就能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其陶冶、弘扬作用,促进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在教学《离骚》一课时,我先从文本内容出发,和学生一起阅读理解,尝试走近作者,从其自叙中了解其身世、品德以及理想,初步体会其遭谗言迫害的苦闷、矛盾,在面对不堪社会、时局发出的对楚王昏庸的斥责,以此表现自身的政治理想。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很快就体会到了屈原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坚持自我以及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到这里,文本目标基本完成,但是教学目标仍在推进,综观这首政治抒情诗,楚辞风貌清晰可见,其中民俗风情与作者满腔爱国之情相得益彰,为了加深学生感悟,我会适当引入楚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风物,像艾草幽兰、江离辟芷等,考虑到学生兴趣,可在拓展中插入相关的神话传说,像后羿攻猎、灵氛占卜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塑造——批判渗透,培养健全人格
众所周知,语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不仅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就学旨在培养、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行人格,意识到这一点,就要充分挖掘作品中的文化内涵,有代表、有对比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其在古今对比中树立自身观点,生发感悟,进而实现正确价值观的确立。
高中语文课程包含多篇鲁迅的作品,以小说为主,内容大多蕴含深刻的批判精神,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会将其与民俗文化结合,以现实的触角激发学生敏锐的时代意识,以此促进感悟,达到预期的目的。首先,我从人物形象上寻找突破,引导学生分析、感悟,反复思考后,学生给出了结论:作者借助华老栓、夏瑜形象的刻画,有力批判了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者脱离劳苦大众,导致革命不彻底的错误。在这一基础上,我就引导细节探究,深入分析内容,将其与民俗文化结合。学生抓住了“血馒头”事件,表示对华老栓为救治身患肺痨重病的儿子买来人血馒头表示不理解,疑惑“明明没有用,为什么还要这样做?”由此,我就联系历史上的祭祀民俗进行讲解,文中人血馒头被当作“药”,实际上充当彰显作品内涵的艺术道具,旨在突出小说主题。这样一来,学生在民俗文化的基础行就能深刻领会人物形象,对于麻木不仁的、愚昧落后的看客与社会的沉痛批判,以此树立鲜明态度,促进自身健全人格的树立。
三、形成——潜移默化,确立人生价值
民俗文化包罗万象,内涵丰富,除了民族精神与品质精神,还蕴含很多哲学思想和礼俗规范,像忠、仁、信、义、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等,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文明资源,让其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促进自身价值的挖掘,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纵观语文教材,其中很多名篇佳作都蕴含着丰富、深远的哲理,值得学生用心体会,永远铭记,将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不断完善人格。陶渊明的《读山海经》中,有这样一句“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对此可衔接神话《刑天舞干戚》,引导学生感悟刑天不屈不挠、不服输的战斗精神,启发其在以后的生活、学习道路上不轻易放弃,勇敢朝着目标前进。而在沈从文的《边城》一文中,我就会适当延伸,在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湘西对歌文化和傩文化,鼓励学生深入解读,融入其中,在领略湘西自然美景的同时体悟其中自然、真实的人性美。在学习《诗经》时,我就会结合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生活民俗、礼仪民俗、婚姻民俗以及游艺民俗来引导感悟,借助民俗经典文化引导学生,帮助其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收获越来越多的人生财富,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
总之,文化是凝聚一个民族感情的核心点,不仅是重要的文化瑰宝,更是其民族理想、信仰以及价值观的体现。具体教学时,我们要立足文本内容,科学设计,拓展衔接,致力于德育、智育、美育多方引导,促进学生良好品质形成,帮助其确立正确的人身观、价值观。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