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STCE模型构建及研究

2017-12-21 21:52张志刚郑慧静
速读·中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张志刚 郑慧静

摘 要:本文以人本教学理论、终身教育理论和协同理论为依据,融入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方面的内容,构建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STCE模型,该模型将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归纳为四个方面,即:学生个体(Student)、教师(Teacher)、就业指导课程(Curriculum)和就业环境(Environment),并对四个因素的内涵及相关关联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能够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STCE模型

一、引言

根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的《2017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年度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1.5%,平均月收入为3599元。整体而言在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百分比仍居高位实属不易,但报告同时也指出:高职生就业率虽高,但月收入却整体偏低,且能够在岗位上稳定工作超过2年的毕业生占比仅为31.2%。由此可知较高的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背后,却隐藏着就业质量整体偏低的问题,因此如何解决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矛盾问题也成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二、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人本教学理论

人本教学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Abraham H.Maslow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为:所有人都有独特的自我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差异需求,在針对个体进行心理帮扶和教学活动时,需要以这种差异需求为依据制定差异化的方案。高职院校毕业生尽管人数众多,但每个人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因此学生个体在就业指导帮扶、就业岗位选择等认知上都有着自己的需求,在开展就业指导帮扶教学工作时教学者必须要考虑到这一个体差异化,制定人本教学方案。

(二)终身教育理论

终身教育理论由法国教育家Paul Lengrand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为:社会中的所有个体成员应利用一切时间来学习,且这种学习活动应该贯穿终身。在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中,也应该以终身教育理论为原则,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就业、择业、创业的系统性且贯穿终身的科学就业选择观念,从而使学生受益终身。

(三)协同理论

协同理论是由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Hermann Haken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的核心观点为:生物个体之间具有通过协同合作建立共生互助关系的能力,在这种协同互助的关系下由生物体组成的组织关系会逐渐趋于完善。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的问题,同时也是院校、社会、用人单位的问题,只有学生个体、院校、社会和用人单位协同合作,求同存异,才能够确保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实现稳中有升。

三、STCE模型构建及因素分析

(一)学生个体因素

STCE模型中学生个体因素是影响就业质量的首要因素,模型构建中又将学习策略、就业认知和行动导向作为三个变量编订为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子要素。首先,学习策略。指的是高职生学习专业课程及就业指导课程的方法,方法的科学性和持续性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换句话说,为提升自我的就业竞争力,高职生一方面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学习自己的专业课程,掌握扎实过硬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另一方面要以持之以恒的态度学习专业课程,不能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其次,就业认知。即对就业选择的认知观念,这种观念的正确与否也将影响到高职生的就业质量。其次,行动导向。

(二)教师因素

教师因素是STCE模型中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另一个因素,在模型构建时又将教师因素的子变量编订为教师综合素质、教学设计实施方法以及教学风格三个方面。首先,教师综合素质。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理解和就业指导课程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而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其次,教学设计实施方法。在具体的专业课程及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具体方法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不断变换教学形式,并创新教法是十分重要的。再次,教学风格。教师的教学风格会对就业指导或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学生参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就业指导课程因素

就业指导课程因素是STCE模型中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第三重要因素,具体来说在模型构建时又将该因素划分为课程内容、信息呈现和评价总结三个方面。首先,课程内容。有学者的研究发现:内容良好的就业指导课程能够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延长学生学习的时间,而如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内容科学有趣的就业指导课程也成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其次,信息呈现。在对高职生进行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中,为他们呈现的课程内容信息不应仅仅局限在理论层面,而应该通过实践案例、数据分析、模型构建等途径呈现更为精准、量化及有趣的信息,全面地为他们解读就业的现状。再次,评价总结。在对高职就业指导课程效果进行评价总结的过程中,建立一套更为精准量化的体系相较于传统的纸质考核和数据分析法显得更加有效。

(四)就业环境因素

就业环境因素是STCE模型中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最后一个因素,具体来说又可分为社会环境因素和校园环境因素两个子变量,首先,社会环境因素。包含毕业生的就业数量、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选择、社会大众对毕业生就业的认知等,上述三方面变量综合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质量,例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选择子变量上,很多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管理者存在对高职生认知的偏差,认为高职生的综合素质不如本科生,这一认知就会直接影响高职生的就业质量和选择空间。其次,校园环境因素。高职院校的环境包含学习环境、就业指导环境等方面,这些环境因素也会从侧面影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四、结语

STCE模型将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划分为学生个体、教师、就业指导课程和就业环境四个方面,模型的分类标准比较清晰,子变量的设置也较为科学,且基于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较好的反映高职生就业质量影响的要素及相互作用,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结合各变量设置更为详细的权重,在收集高职生就业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模型量化分析,以体现该模型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紫军.高职毕业生就业的SWOT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01):114-116.

[2]王振,黄雪飞.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01):83-85+89.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及运行机制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如何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