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林
【摘 要】本文主要在对东莞市随班就读回流现象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以东莞市某培智学校中一名轻度随班就读回流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定性研究,通过观察和访谈收集该学生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时间、频率和情景,并对其行为功能进行分析,以此为依据制定和实施以积极行为支持为导向的干预,取得了良好的干预效果。
【关键词】随班就读;回流;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30-0096-03
一、问题提出
在对东莞市随班就读学生回流现象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导致智力障碍学生回流的最主要原因是其学习能力和行为习惯不能满足随班就读的需要,具体表现为:语言表达能力差,缺乏沟通交流能力,学习能力不强。值得关注的是,这类儿童情感体验趋于幼稚,情绪反应容易过度,言行表达方式单一。在遭遇引起情绪不满的情境下,其行为反应往往伴随着一定的指向外界的攻击性行为,以达到情绪发泄的心理需求。当他们被迫从普通学校回流到特殊教育学校之后,这些问题行为并没有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有所改善,反而是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这些行为问题不但对其他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还常常扰乱了正常的教育秩序,削弱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分析其行为背后的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对其问题行为及时地给予矫正就显得尤为迫切。
二、个案基本情况
姓名:罗某某(化名凤姐)
性别:女
年龄:12岁(2006年8月出生)
年级:培智四年级
身高:146cm
体重:28kg
健康状况:先天愚型,三级智力残疾。
性格特征:热情开朗,活泼好动。
背景资料:父亲为盲人,已故;母亲为重度智力障碍。现由五十岁的哥哥抚养,家庭经济困难。
学习经历:2012年9月进入东莞市谢岗镇黎村小学随班就读,2015年9月由黎村小学转入东莞启智学校;2016年3月转回黎村小学;2016年9月由黎村小学转回东莞启智学校。凤姐在普通小学随班就读期间一直是班里的“捣蛋鬼”,且成绩一直处于中下游。在遭到家长和老师接连投诉之后,凤姐被迫于2015年9月回流到东莞启智学校就读二年级。在东莞启智学校就读期间,凤姐学习成绩优异,语言表达能力较强,但是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自我保护和攻击性,依然是全校出名的“捣蛋鬼”。后来由于凤姐父亲病逝,在遭遇亲人的离世和家庭的变故后,凤姐于2016年3月转回黎村小学就近入学,但再次由于无法融入普通小学的学习和生活被劝退。于是,凤姐于2016年9月由黎村小学转回到东莞启智学校三年级,就读至今。在该校就读期间,凤姐曾多次欺负弱小的同学,多次趁午睡时间(她自己不午睡)偷同学的水果或零食吃。她喜欢受到表扬,但做错事情时较难接受别人的批评。个案的主要问题是情绪不稳定,经常无征兆地发脾气攻击他人、破坏东西等。这种攻击性行为发生频率很高、力量大、速度快、破坏性强。
三、研究过程
1. 资料收集
笔者通过到个案曾随班就读的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发放调查问卷以及对家长进行访谈等了解个案现存的主要问题,根据访谈结果,对个案在校期间的攻击性行为进行重点观察,发现其攻击行为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只接受表扬,难以接受批评。个案表现欲望强烈,只接受他人的表扬,不能接受别人对她的批评。个案在班里是学习能力最好的,也是力气最大的,遇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往往靠“武力”争夺,所以攻击同伴的事件经常发生。有一次看到隔壁班一个女生带了一个电话手表,她很喜欢,就直接抢了过来。当老师批评她时,她竟然向老师顶嘴,大发脾气。
(2)当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容易发脾气。个案非常喜欢踢足球和玩滑板车,体育课下课时,当老师要求归还玩具,她就会大发脾气,对老师瞪眼,严重时还拿东西砸人。
(3)同伴交往存在困难。由于个案之前在普通学校就读时受到了其他同学的排挤,内心非常渴望朋友。但由于个案情绪波动太大,同学们都不敢靠近她,害怕和她接触。于是,她强迫同学和她一起玩耍,当同学拒绝时她便恶言相向。
(4)不恰当的情绪发泄方式。个案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緒,即使不开心时也不会寻求他人的帮助。在教室玩玩具时,一个自闭症学生发出咿呀咿呀的叫声,她觉得烦躁就去捶了那个同学一拳,还大吼:“你烦不烦啊!”
2. 问题行为的功能评估
个案的情绪不稳定,常以攻击性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个案的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易冲动、易激怒、破坏物品、攻击他人、打人;有时又表现为间接攻击,如通过流眼泪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她的攻击性行为往往找不出明显的原因,行为发生突然,常带有破坏性。结果分析,造成这一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自身因素。个案为先天性智力障碍,自我控制力差,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同时由于她性格敏感、多疑,自尊心强,以自我为中心,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差,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2)家庭因素。个案的爸爸为盲人,妈妈是重度智力障碍,她从小缺乏家庭温暖与安全感。研究表明,单亲家庭或不健全的家庭环境会对儿童心理成长带来消极影响。儿童缺少家庭温暖,易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和对立、仇恨的心理及破坏、攻击性行为。同时,由于她父母和长辈对其大部分问题行为常常采用打骂、威胁等强硬手段简单粗暴地处理,这不仅没有给个案提供安全、和谐的家庭氛围,更使她习得了攻击性行为,并迁移到自己的行为中。
(3)教育因素。访谈结果显示,个案在普通学校学习时,出于自我保护意识,她经常攻击别人,别人躲避或把她需要的物品给她,她得到满足,攻击行为得到强化,因此产生越来越多的攻击行为。同时,普校老师在面对她这样频繁的攻击性行为时没有有效的办法,无法制止,导致她的攻击性行为得以维持。
当个案转入特殊教育学校时,由于她能够感觉到自己与其他中重度智力障碍学生之间的差异,自我感觉良好,开始膨胀自大,一旦有同学拒绝她,她就会“故技重施”,攻击同学,久而久之,大家都怕她,她也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行为。
3. 干预方案制定与实施
(1)积极行为支持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一是打造积极的班级环境。积极的环境是实施积极行为支持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制定并实施积极的行为规范,指出怎样的行为是受欢迎和表扬的,如想发言时先举手,按时完成作业,打铃时应该在教室等。家长、老师、同学要多鼓励、多表扬她,帮助个案融入班集体,如参加有成就感的集体活动等,建立起她的自信心、安全感和信任感,杜绝暴力行为的出现。
二是发挥榜样的力量。制定“班级好行为检核表”,并且实行“班干部轮班制”,即鼓励班集体内相互评、老师评,评出的优秀个人或集体能够获得由教师颁发的奖励卡,奖励卡累计3张便可担任班干部一天。同时,树立积极的榜样行为,引导个案学习效仿,并在个案做出类似行为时给予正强化。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避免攻击性语言和行为的出现,营造积极的交往环境。
三是积极行为支持策略的具体应用。
①强化。对上课专心听讲,举手问问题,积极与教师、同学互动等行为给予正强化。正强化的刺激物主要有:教师和同伴的鼓励和“笑脸奖励贴”。
②负强化。布置作业时,老师专门为个案制作写有作业内容和要求的小册子;在教学目标要求范围内,适度降低个案的作业难度和要求;有较难的学习任务时,鼓励同伴的协作学习和对个案的支持帮助。
③环境调整。安排个案坐靠前的位置,可以获得教师较多的关注和支持;安排学习生活上能帮助个案的同桌,在个案遇到困难时,可以为个案提供支持。
(2)具体实施过程:
一是对个案的家庭教育进行适当干预,优化处理个案的成长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智力障碍学生的成长。因此,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第一,由于个案从小缺少家人的关爱,所以建议家长尽可能多陪陪她。由于个案现在由哥哥抚养,因此,笔者建议其家长利用节假日多带个案出去玩一玩,多点互动,引导她表达自己的情绪。
第二,建议个案的家长改正以前不良的教育方法。当个案出现情绪或表现不好时要控制好自己,不能采用暴力行为教育,为个案做好榜样。
第三,配合学校教育,及时奖励。征得家长的同意,笔者告诉个案,如果她每个星期在学校发脾气少于3次,周末在家时哥哥就可以奖励她去超市买自己喜欢吃的一样零食。
二是對个案的攻击性行为给予适当惩罚。对个案的攻击性行为,笔者采取了适当惩罚的办法。惩罚是指行为者在某种情境或刺激下产生某一行为后,及时给予行为者以厌恶刺激或撤销其正在享用的正强化物,以降低该行为在相同、相似情境或刺激下的出现率。当个案发脾气时,笔者会对个案进行隔离,让她单独靠墙坐,不让其回答问题,也不让其参与做游戏,直到情绪稳定。由于个案很喜欢上学,当行为严重时,笔者会惩罚她不能上学,让家长来接回家,下个星期才能再回学校。
三是引导个案学习正确的社交技巧。其实个案内心很渴望交朋友,但由于错误的方式导致同学们对她感到恐惧。因此,每次个案表现良好时,笔者会特地当其他同学面表扬个案,为她树立良好的形象,还会在班会课上告诉学生,我们是一个集体,应该相互帮助,当有同学表现不好时,我们要告诉她出现错误不怕,但一定要改正。另外,笔者要求学生每天必须要相互握手问候,这个方法无形中拉近了同学们与个案的距离。笔者还告诉个案,当她想和同学做朋友时,不可以强迫别人,也不能用力拍打,而是控制好自己的力气,轻轻拍一拍她的肩膀或者摸一摸她的手;当她想吃其他人的零食时,可以拿自己的去交换,而不是去抢或者偷吃。
四是使用“爱心超市奖励制”帮助消退攻击性行为。结合学校的爱心超市制度,笔者因地制宜地利用爱心超市奖励制与个案达成协议:如果她今天不发脾气,老师第二天会奖励她2个代币,但如果发脾气攻击他人,也会相应扣掉2个代币,集够10个代币就可以兑换一张爱心超市购物券。这个方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个案攻击他人的不良行为在慢慢消退。
四、效果与评价
经过对个案长达一个学年的积极行为引导,笔者发现,个案现在可以很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能试探性地征得他人的意见,得到允许才会做,打人和欺负弱小等行为明显减少,情绪不稳定问题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同时,通过后期访谈得知,个案在家发脾气的次数越来越少,还会主动帮忙做家务,看到电视里其他小朋友欺负同学时还会说“这样是不对的”。
从总体趋势来看,个案的攻击性行为得到了明显的控制,说明个案的攻击性行为矫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启示与建议
智力障碍学生的问题行为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尤其是随班就读回流学生的问题更为复杂。因此,当我们发现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时,要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采用合适的行为矫正技术,设计有针对性的训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绪反应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使他们最终适应社会生活。通过此次个案研究,笔者得出以下几点心得:
1. 改造环境,从心开始
对问题行为的干预应该从改善外部环境开始。一方面,改造班级环境,提高智力障碍学生的存在感和参与度,使其感觉自己是被需要和被接纳的,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从而乐于去接受外界干预。另一方面,改变智力障碍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取得家长的信任,改变家长的消极态度,教授他们正确的问题行为处理方式,确保家长和老师的处理方式保持一致。
2. 针对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干预方法
针对个案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干预方法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选用了多种方法同时进行干预:示范法为其提供了可模仿的对象,消退法使其失去了促进问题行为的动力,正向行为支持使她在停止问题行为的同时习得了正确的行为方式——多管齐下的干预方式使干预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3. 及时调整策略,防止行为反复
在干预过程中要及时发现个案的变化,并调整干预策略,同时要提高警惕,防止问题行为反复发生或者出现新的问题行为。
参考文献:
[1] 肖非.中国的随班就读:历史·现状·展望[J].中国特殊教育,2005,(3).
[2] 朴永馨.特殊教育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
[3] 龙婉君.中度智障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个案研究[J].新课程,2014:141-145.
[4] 江琴娣.随班就读轻度智力落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56(2).
[5] 江琴娣,张福娟.轻度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形式与方法[J].心理科学,2007,30(2):408-410.
[6] 王碧涵,王碧霞.自闭症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功能性评估及干预个案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高教),2015,(2):52-53.
(编辑:杨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