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听思想品德课优质课谈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脱节

2017-12-21 19:37柯晓莉
现代交际 2017年24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思想品德课知行合一

柯晓莉

摘要:由于种种原因,初中思品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知行不一的现象。本文通过分析原因、提出策略,以达到促进学生知行合一的目的。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道德认知 道德行为 知行合一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4-0128-02

一、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协调统一的重要意义

道德认知,是指对道德现象、道德关系、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认识。包括道德经验的积累,道德价值概念的形成,道德理论知识的学习,道德判断力的提高等。

道德行为,是指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他是人的道德认知的外在具体表现,是人们按照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从本人意志出发自主选择的行为。

知行合一,基本上是指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知,指理论、知识;行,指人的行动、实践;合一,指结合、统一、一致。

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新课标的重要原则和主要特点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实践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可见,思想品德课中的知行合一既是贯彻我国目前的教育方针,实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思想品德课新课标所要求的重要的教学内容。

二、现实中的认知脱节

今年春天,有幸参与了本市思想品德课优质课评比中几位获奖教师的磨课及赛课。在听课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脱节感受颇深,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感受。

在两位参赛教师的课中都设计了小品即兴表演,其中一个是:教师批评错了学生,学生不服气,来到办公室,张嘴就说:“你狗眼看人低”;另外一个是:一位消费者买了假药,去找商家理论。扮演消费者的学生来到商店,先把商家大骂一通,然后又把商店给砸了。课后我先咨询了任课教师,知道这两位扮演者都是平时成绩优秀的学生;我又问了这两位学生:是否记得教课书上的“文明礼仪”“与人为善”“礼貌待师”“做一个文明的消费者”等相关内容?结果,她们对课本上的知识记忆、理解得都很好,但課堂上即兴表演时却让授课教师和听课教师大吃一惊;再深入问她们:为何设计这样语出不敬的表演?她们基本认为: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吃亏或者受了冤枉时的表现就是这样。

笔者去年给七年级学生上“摆脱依赖、走向自立”一课时曾在我校全体七年级中做过“家务劳动知行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90%以上的学生认为应当帮父母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但真正主动干些家务的只有31%,偶尔干家务活的也仅占56%。

学生表现出来的这种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相脱节的“知行不一”的行为实在令人困惑和沮丧,更令人深思!

三、知行脱节的原因分析

是什么让孩子们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相脱节?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常常忽视学生“德行”的生成。思想品德课教学长期以来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忽视了情感经验的积累与情感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所学道德要求缺少自身需要的体验,没有把它们当作必须遵循的准则,而只是作为一种理论知识来接受,因此,造成了“ 理论通达、行动迟滞” 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相脱节结果,这也严重影响了思想品德课中德育的功效。

(2)不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孩子道德行为。受社会竞争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考高分和进重点中学是一些家长、学生主要的目标,“闭门苦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学生虽满腹的道德认知,但面对生活现实常常束手无策或行为极端、错乱。

(3)学生对道德原则和规范并不“真知”。“真知”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实记和理解;二是对道德原则和规范从内心深处的认可和接受,并在自觉履行道德行为的过程中感到一种由衷的喜悦。学生之所以会出现知行脱节的问题,很大程度上由于他们只做到了对“知”的实记和理解,没有足够的道德情感的支持。

(4)学校、家庭、社会时常缺乏让学生知行合一的制度和环境条件。如果缺乏必要的条件支持,学生由知到行之间的距离是难以跨越的。比如,如果学校的制度存在明显的不公平、不公正,那么,在这种制度下,学生即使知道什么是对,也不会主动去做;又如,一个充满暴力或不文明的家庭,一个充斥着怀疑、功利、不健康的文化氛围都会削弱、阻挠学生道德行为的内在动机,甚至误导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

四、克服知行矛盾,走向认知合一

实际上,学生个体道德结构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使学生由“知”向“行”的转化过程要经过几个重要的环节,只有打通每一个环节,才能克服知行矛盾,走向认知合一。

(1)学校和家庭要转变观念,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学校首先要改变只是传授道德知识和思想的传统教育模式,要多在有关道德本身的魅力、价值的教育方面下工夫,要更多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行动锻炼的机会。另外,好的制度是确保良好行为得以产生的重要前提,营造一个有利于个体道德行为的环境,是改善学生知行不一问题的重要条件。总的来说,学校要努力提供让学生道德行为得以发生的良好的物质、制度和文化条件。

家长要改变只重视分数、名次,而忽视情感、心理、习惯培养的局面,用正确的观点教育子女,注重自身言行的影响,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感和行为习惯。

同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养成应该是一种持续性的活动,需要通过点点滴滴、长此以往的生活实践来巩固。学校和家庭需要经常进行反馈和监督,让学生的道德行为成为一种习惯。

(2)思想品德课教师激发学生的道德认同,是克服知行矛盾的关键。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根本的任务。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对学生的道德认知教育,不仅要讲事实,讲道理,更要讲情感。学生的情感认同对道德动机的唤起与道德行为的维持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突破学生的道德情感障碍,是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关键。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应努力用真实的道德实践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使其产生对相应道德认知的深刻理解与认同,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

(3)改变单一评价方式,坚持“以评促行”。社会、学校及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课成绩的评价不应仅限于认知领域,限于“以考定一切”的单一模式。关于学生的情感、行为等非认知领域,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如:把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整合统一;以动态的、立体的眼光关注学生的发展,既注重评价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又评价学生的行为能力;要对学生道德行为进行评价考核,并将评价考核结果逐步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毕业资格认定范畴,等等。

(4)净化社会风气,为学生的知行合一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支持。国家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净化社会风气。政府要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加强影视、报刊等传播媒体和娱乐场所的管理和监督,共同给青少年营造一个和谐、安宁、健康的文化和社会环境。

五、结语

面对时代的变化与社会的进步,思想品德课教师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知行不一是其中的一个普遍性的、具有时代特点的困惑。要改变这一现象,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加强学习,在实践中反思、探索、提高,需要教师与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的育人环境。

让孩子们远离精神行为矛盾,走向人格完满,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于蕾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思想品德课知行合一
儿童道德行为发生的时间逻辑及其教育遵循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打造高效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策略研究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远和近
基于不同视角的道德行为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