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琪
[摘要]近年来,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国际环境及我国国内市场机制体制不完善等因素影响,我国实体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增长放缓、效益下滑,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风险。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全面转型的关键期,需要金融助力经济转型。针对金融如何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在经济转型时期与实体经济合理对接,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提出:对于传统企业可采取银行贷款及债券、主板等融资方式;对于成长型企业可采取私募股权融资的方式;对于初创型企业可采取风险投资的融资方式。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转型;实体经济;金融支持
一、世界经济分化成为新常态
近年来,国际经济发生深刻变化,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加速调整,全球经济增长不平衡问题日渐突出,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内部经济增长分化不断加剧。在过去的36年,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推行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使得我国的GDP从3650亿左右迅速增长到去年的56万亿。
此外,我国的经济增速已经从超高速增长水平变为中高速增长,即我们所说的“新常态”。长期以来持续的高速增长也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注定不能持久。世界著名统计史专家安格斯·麦迪森在其专著《世界经济千年史》中研究了世关于世界经济的”千年统计”。
通过对全球主要经济体一百多年的GDP的年增长率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工业革命带来的不仅是生产技术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还有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比前两次增加了一倍。此外,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的GDP增速基本处于下降趋势,也就是说,经济下行也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是全球面临的共性问题。
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世界各国都做出了或多或少的政策改变来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首先,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部分发达国家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恢复较为迅速。尽管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最大,但快速灵活的经济应对政策使其经济金融体系迅速修复,消费者信心逐步恢复,失业率稳步下降,经济增速基本回升。其次,歐元区与日本等国家经济增长相对滞缓。欧元区的高失业率与低经济增长率严重阻碍了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而由此引发的通货紧缩问题也难以解决,再加上金融市场的动荡以及欧元区外出口市场的萎缩使得其经济发展举步维艰。日本经济在“安倍经济学”推行的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这“三支箭”的作用下并无显著改善,此外,人口老龄化、创新动力缺乏等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化解,致使日本经济同欧元区一样呈现疲软状态。再者,主要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也出现明显分化。一方面,中国政府采取了四万亿的强刺激政策,但是并没有使得经济增速上升,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速已经放缓,印度也大体相同。另一方面,巴西、俄罗斯和南非则正在经历无法避免的经济衰退,经济增长率在零点徘徊。
二、中国经济体制转型
当前,世界经济总体上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之中,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一些新兴经济体经济震荡加剧。在此背景下,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如何促进经济转型,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我国经济虽说进入了新常态,但是并不意味着当前经济下行的趋势是正常的,我国经济仍亟待转型。从产业基础现状来看,中小微企业虽然在规模上不如大型企业,却在国家经济中发挥巨大作用,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依靠中小微企业“五六七八九”的贡献: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产品创新,80%以上的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我国企业结构以实体经济为主导,实体经济的希望在中小微企业,但是我国资本供给依然是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导,小微企业一直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中国现在正处于经济转型的艰难期,转型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要把政府的需求重新转移到实体经济上,把实体经济的需求体现出来进而助力国家供给侧改革,使供给通过技术和资金真正的对接到实体经济,否则房地产既安全又高收益,银行为什么不做房地产,所有的资金流经过渠道转换最终又回到了房地产。
三、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合理对接
金融需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并与之合理对接,一旦与实体经济脱轨便会使经济发展产生扭曲。我国GDP规模约60多万亿,而银行资产达180多万亿,约实体经济规模的3倍,相比于美国银行业资产不到其GDP的1倍的发展现状而言,中国银行业规模已明显过大。因此,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金融与实体经济合理对接,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我们提出了不同的金融对接方式,具体有:
(一)传统企业:银行贷款及债券、主板等
传统企业即劳动力密集型的,以制造加工为主,成长性较差但稳定性较高。这些企业经营发展比较稳定,盈利能力和抵押能力的较高,信用记录较为完善,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较低,符合银行贷款对于企业征信、抵押的需求,而且银行贷款相对来说成本较低,特别是大型传统企业已经具有一定的商誉,其在银行贷款时可获得各种优惠的贷款机会。
(二)成长型企业:私募股权融资
私募股权融资是指通过私募形式对私有企业,即非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在交易实施过程中附带考虑了将来的退出机制,即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持股获利。
1、私募股权投资的特点
(1)资金筹集具有私募性与广泛性。私募股权投资资金主要通过非公开方式面向少数机构投资者或个人募集,其销售、赎回都是通过私下与投资者协商进行的且其资金来源广泛,一般有个人、风险基金、战略投资者、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等。
(2)对投资目标企业融合权益性的资金支持和管理支持。私募股权基金多采用权益投资方式,对被投资企业的决策管理享有一定的表决权。私募股权投资者通常参与企业的管理,包括参与到企业的董事会中,策划追加投资和海外上市,帮助制定企业发展策略和营销计划,监控财务业绩和经营状况,协助处理企业危机事件。endprint
2、私募股权投资支持成长型企业发展
成长型企业即分工深化和技术提升的行业,比如医药、环保、信息技术等。成长性较高,但往往成立时间短规模较小,业绩也不突出。私募股权融资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成长型企业金融支持:
(1)稳定资金来源:成长型企业往往成立时间短规模小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而且银行贷款要求抵押担保,收取利息,附加限制性契约条款,并可能在企业短期还款困难时取消贷款,给贷款企业造成财务危机。和贷款不同,私募股权融资增加所有者权益,而不是增加债务,因此私募股权融资会加强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2)高附加值服务:私募股权基金的合伙人都是资深的企业家和投资专家,他们的专业知识,管理经验以及广泛的商业网络能够帮助企业成长。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企业后,成为了企业的所有者之一,私募股权基金会尽其所能来帮助企业成长。
(3)降低财务成本:发达国家企业的CFO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设计最优的企业资本结构,从而降低财务成本。通过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合理搭配,企业不仅可以降低财务风险,而且可以降低融资成本。获得私募股权融资后的企业会有更强的资产负债表,会更加容易获得银行贷款,进而降低贷款成本。
(三)初創型企业: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源于美国,也是在美国发展兴盛。在美国,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系统化的投融资市场体系,并对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和整个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根据美国全美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具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在我国风险投资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其实把它翻译成创业投资更为妥当。
比较一下风险投资机制与银行贷款的差别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银行贷款讲安全性,回避风险,一般投向成长和成熟阶段的企业:而风险投资却偏好高风险项目,追逐高风险后隐藏的高收益。其次,银行贷款以流动性为本;而风险投资却不然,其在相对不流动中寻求增长。再看初创型企业的特点:多为试探性寻求市场机会型企业,企业质量参差不齐,企业团队初建,项目处于初级阶段,资金缺乏且极不稳定,但是一旦成功有较大的爆发力。首先对于初创型企业而言,其开发项目在技术研发、扩大生产、市场营销等环节都不完善,很难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而风险投资的高风险性风险投资相比于银行贷款,不需要财产抵押。其次,风险投资的流动性不高,投资期限长,资金流供给稳定。对于初创型企业来说,风险投资可以满足其对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组织营销等各环节以及不同发展阶段对资金的需求。银行贷款则难以满足这种少量多次的资金需求。再者,风险投资是一种权益资本,对于风险投资的投资人来说,安全性和回报率是其首要考虑的因素,因此投资人会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为企业发展提供指导建议。
由此可见,风险投资是现阶段初创型企业的较为有效的融资方式,现在,中国已经成为规模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风投大国,根据2016年9月在上海举办的“浦江创新论坛”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2015年风险投资管理资本总量达到6653.3亿元且1/3投到种子期和起步期,占GDP总量0.96%,相比较而言,同期美国风险投资管理资本总额为1653亿美元,占GDP总量的0.96%,可见中国风投在行业规模上仅次于美国,且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与美国不相上下,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风险投资大国。但这对于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初创型企业来说已经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了,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的逐步完善,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能力也会随之增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