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蕊,燕 平
(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太原030024)
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脑梗死,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抑郁。随着生活和生存压力的增加,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在卒中患者的并发症中占较大比例。PSD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神经精神症状,近几年的临床观察发现,卒中后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的患者人数正在逐年增加[1]。临床上多表现为精神委顿,不愿与他人接触交谈,表情淡漠,人群恐惧,注意力差,反应迟钝,健忘痴呆,对自身缺乏信心,严重者可表现为躯体不适、运动迟滞,甚至出现厌世及自杀倾向。PSD严重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增加患者及家庭的医疗负担。目前临床上已经重视卒中后抑郁对患者病情及相关功能恢复的影响,在中西医两方面都采用不同形式的治疗,西医治疗多以口服抗抑郁西药为主,中医治疗多以中药、针灸为主,同时都配合心理疏导等治疗。目前我们采用电针腧穴“解郁方”治疗卒中后抑郁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6年 5月-2017年 2月于山西省针灸医院住院治疗的PSD患者70例,其中男30例,女40例,年龄35~75岁。脑出血28例,脑梗死42例,卒中后1个月内发病10例,2个月内发病25例,2~5个月发病3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2 诊断标准[1]所选取患者均符合脑出血、脑梗死诊断标准,经头颅MRI、CT检查证实为脑卒中,病程在5个月以内;抑郁症的诊断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发作的标准,排除功能性精神障碍等疾病所致的抑郁;严重程度按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分分级,<7分无抑郁,≥17分为轻、中度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
1.1.3 纳入标准[1]①参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中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采用HAMD抑郁量表评定抑郁程度为中等及以上,即HAMD评分>16分;②年龄75岁以下;③既往无器质性精神疾病者;④签署知情同意书。入院后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后24 h进行各项评定。
1.1.4 排除标准[1]言语功能障碍无法沟通者;不能配合针刺、不按规定服药者;生命体征不稳定者或合并有严重肝、肾系统疾病;哺乳期、妊娠或有可能在试验期间怀孕的妇女;对试验药物敏感者。
将7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对2组患者均给予卒中的常规治疗,包括降低颅内压、改善循环、保护脑神经等,并尽早安排肢体和语言的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良肢位摆放、站床训练、患侧主动被动训练、步态训练等,同时给予心理疏导。针刺组:以“解郁方”百会、神门、太冲为主穴,配穴选择膻中、合谷、内关、太溪、悬钟、三阴交,针刺得气后,均匀提插捻转,施补法操作,在双侧神门和太冲4穴施以频率为2 Hz的电针(SDZ-Ⅱ型华佗电刺激仪),强度以患者耐受程度而异,留针时间30 min,日1次,连续治疗4 w。对照组:给予盐酸帕罗西汀片进行对症治疗,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 mg/d,1次/d,每日早餐后口服,连续服用4 w,服药期间用量用法谨听医嘱。
临床疗效;治疗前后HAMD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变化;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变化。
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症状改善有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治疗前后 HAMD、ADL及NIHSS评分的对比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参照文献[2-3]并依据第4周末HAMD减分率评价临床疗效,减分率<25%为无效,临床症状没有减轻;25%~49%为有效,临床症状略有减轻;50%~74%为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减分率>75%为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4]。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根据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来评定[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根据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评定。
2.2.1 针刺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对比治疗4 w后,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为94.28%,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 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ADL)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变化比较 2组患者治疗后汉密尔顿评分(HAM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均有下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显著提高,针刺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见表 2。
表2 2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ADL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比较 (分,±s)
表2 2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ADL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比较 (分,±s)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组别 例数 HAMD评分 ADL评分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5 22.97±5.77 13.35±4.22 50.74±11.29 70.44±11.10 21.71±8.84 15.53±7.07针刺组 35 20.97±4.16 12.71±3.741) 52.79±9.86 74.12±10.111) 21.15±7.29 12.09±6.311)
脑卒中患者除有肢体障碍外,也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语言和认知功能障碍这样的中风后遗症,随之诱发一些情感障碍和心理障碍,而抑郁则是最常见最特殊的心理障碍。卒中后抑郁在脑血管疾病的并发症中并不罕见,其发生是由于气血痰郁结,导致气失调达,气机郁滞。卒中后抑郁不仅使患者的生存品质大幅度下降,进而影响生活满意度,而且会使患者的死亡率增加,加重了家庭乃至社会的负担。
本病的发生机制目前有生物学机制假说和反应性机制假说,Kim J S[6]认为该病的发生与大脑损害后引起的神经生物学改变有关,卒中破坏了额叶-基底节-腹侧脑干环路相关的化学神经解剖径路,该回路与人类的情感调节、认知功能相关,它的受损加快了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此外,海马、基底节和颞叶的卒中也与抑郁有密切关系,脑干中有参与情感调节的去甲肾上腺素能和5-羟色胺能神经元胞体,其胞体的轴突通过基底节和丘脑到达额叶皮质,脑卒中病灶累及该部位则会影响5-羟色胺能神经元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及其神经通路,引起两种递质水平下降而导致抑郁[7]。何希俊等[4]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与患者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生理因素相关,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所致。抑郁症的发生不仅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而且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神经功能恢复,影响疾病康复。
祖国医学认为,卒中后抑郁为情志异常疾患,属于郁证范畴。藏象学说以五脏为中心,将人体的形体、官窍和精神情志活动等均归属于五脏,形成一个大的生理病理系统。五脏所藏表现在五志上为怒喜思悲恐,所以五脏的功能活动与人的情志活动是互相影响的。《素问·宣明五气篇》认为“心藏神,肝藏魂,肾藏志”、“心主神明,肝主情志,肾主骨生髓通脑”。《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曰:“随神往来者谓之魄。肝藏血,血舍魂。”故卒中后抑郁主要是心、肝、肾以及脑的功能失调所致,心失所主,气机不畅,气血逆乱,窍闭神昏,治以濡养心神,条畅气机,开窍醒神,解郁安神。百会为督脉经穴,且为手足三阳与督脉交汇之处,补之可健脑安神,醒脑开窍;神门为心之原穴,可宁心养神,补益气血;太冲,肝之原穴,可疏肝理气,凝神定志;膻中,心包募穴,行气解郁,宽胸理气;合谷、太冲、开四关,醒神开窍;内关宽胸顺气,解郁安神;太溪、悬钟填精益髓,补骨壮脑;三阴交交通心肾,安神定志。上述诸穴合用,调和脏腑、平衡阴阳、调理气血、疏通经络。
有研究表明,当电针频率为2 Hz时,以腧穴“解郁方”为主穴治疗抑郁大鼠模型可提升海马内5-HT含量[8]。也有研究结果显示通过针灸治疗能够提高抑郁症伴失眠患者血浆5-HT含量[9],说明针刺不仅能缓解抑郁症状,而且能够显著改善睡眠质量,这是由于针刺之后气血通畅,魂有所归,神有所养,志有所藏。本研究显示,以腧穴“解郁方”为主的针刺治疗对卒中后抑郁症状有明显改善,特别是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这是因为“解郁方”在和其他穴位的共同作用下达到了调和气血、疏肝解郁、养心安神、益智开窍的作用,改善了脑血管的循环,促进了神经功能的恢复,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反过来又对改善抑郁状态有所帮助。且针刺疗法安全无毒、操作简单、经济方便,因而有着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