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进式家庭护理在脑卒中病人中的应用效果
姜会群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包括脑血管破裂、闭塞,导致脑组织血流障碍,脑细胞因缺血缺氧,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1-2]。目前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死亡率逐渐降低,但是致残率仍居高不下,常遗留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问题,直接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如何采取有效的干预,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是目前研究的热点[3-4]。 本研究通过对80例脑卒中病人进行家庭式跟进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我院神经内外科治疗的脑卒中病人8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48例,女32例,其中脑梗死63例,脑出血17例,年龄60~74岁,平均(65.8±4.2)岁。所有病人接受院内的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出院后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60~73岁,平均(66.3±4.3)岁。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60~74岁,平均(65.3±4.1)岁。2组病人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所有病人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脑卒中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者MRI诊断为脑出血或脑梗死,临床诊断为脑卒中。病人意识清楚、无认知障碍、能独自完成量表测试,年龄>60岁。
1.3 排除标准 合并心脏、肾脏、肝脏、呼吸系统等严重疾病者,合并恶性肿瘤者,有精神疾病者,不接受跟进式家庭护理者。
1.4 方法 观察组病人在出院后进行跟进式家庭护理,由专业的护理人员每周1次到病人家里指导康复训练,每次指导1 h。内容包括:(1)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定期给病人发宣传册,内容包括具体的恢复训练、自理能力指导、饮食搭配等。耐心与病人沟通,了解病人的心理现状,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引导,消除病人内心的焦虑紧张,介绍成功的案例,鼓励病人,增加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康复的信心。(2)跟进式康复训练:针对每个病人病情的不同及康复训练完成的程度,每周制定不同的训练任务。告知病人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训练,不可急于求成,例如教会病人翻身、坐起、坐稳、站立等训练,站稳后逐渐加深训练强度,挪动双脚缓慢前进,尝试独自拐杖移动、上下楼梯等,逐渐增加小关节的活动,同时也预防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整个康复训练的过程都需要家属参与,给予保护和鼓励,使病人感受到家庭温暖和支持。(3)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与病人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在一般功能运动的基础上进行,如穿衣服、穿裤子、系鞋带、吃饭、梳头发等精细训练。手抬到嘴边,做出进食动作,若病人抓握力差,可使用特制的辅助工具训练抓握动作,动作完整连贯,并强化训练。由于康复训练时间长,对病人而言难度较大,需要长期坚持,护理人员鼓励家属参与,督促病人坚持训练,达到最理想的康复效果。(4)医疗监护:每周监测病人血糖、血压、血脂,询问病人是否按时、按量服药,维持稳定的血糖、血压,降低血脂,叮嘱病人多进食新鲜的蔬菜、水果、蛋白质,清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戒烟戒酒,力所能及地坚持运动,避免肥胖,保持愉快的心情。
对照组未接受跟进式家庭护理,只是在家人的协助指导下训练。所有病人护理干预6月后进行评价。
1.5 评价指标
1.5.1 焦虑自量表(SAS)评分:该量表根据焦虑程度分为20个方面,最后得分相加×1.25=SAS评分,正常应<50分,得分越高,说明焦虑越严重[5]。
1.5.2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该量表经deweard和Duncan等检验,证实可靠、有效,是目前用于评价运动能力的公认的评价方法。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说明运动功能越好[6]。
1.5.3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7]:包括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失调(干扰),入睡等待时间,睡眠持续时间,催眠药物的使用及日间功能障碍。总分21分,得分越高,说明睡眠质量越差。
2.1 2组病人SAS评分比较 治疗后,2组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同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2组病人Fugl-Meyer评分比较 治疗后,2组Fugl-Meyer评分均明显高于同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1 2组病人SAS评分比较(,分,n=40)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
表2 2组病人Fugl-Meyer评分比较(,分,n=40)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
2.3 2组病人PSQI问卷 2组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观察组治疗后,PSQI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PSQI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睡眠质量、睡眠效率、入睡等待时间、睡眠障碍、催眠药物使用、睡眠持续时间及PSQI总分比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病人PSQI变化分,n=40)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脑卒中是由脑血管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严重情况直接导致病人死亡。脑卒中发生后,脑血管相应的脑组织功能受到影响,出现肢体功能障碍,康复过程漫长,我国脑卒中病人多数回归家庭进行康复[8],由于缺少专业的康复训练指导,康复效果不理想。跟进式家庭护理给予病人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跟进式康复训练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复训练,医疗监护,减轻了家庭负担,提高了康复效果。
有研究发现,约25%~60%脑卒中病人出现焦虑等负性情绪,增加了病人的致残率,而负性情绪与睡眠质量有明显的相关性,当病人出现睡眠障碍,其焦虑、易怒等负性情绪越明显[9-10]。脑卒中病人出院后80%~95%留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焦虑情绪会加重老年病人睡眠障碍[11]。导致睡眠障碍的主要因素有心理、疾病、环境等,心理因素尤为重要。由于脑卒中病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障碍,自理能力较差,心理负担重,因此多伴有焦虑等负性情绪,进而导致睡眠障碍。改善脑卒中病人睡眠障碍,对促进疾病的恢复有积极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SAS评分明显降低,Fugl-Meyer评分明显提高,由此可知,跟进式家庭护理的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有效减少了病人焦虑负性情绪,增加了病人康复的信心,同时康复训练提高了病人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说明跟进式家庭护理对脑卒中病人的功能恢复有很大的帮助。本研究结果得出,观察组睡眠质量、睡眠效率、入睡等待时间、睡眠障碍、催眠药物使用、睡眠持续时间及PSQI总分均明显改善,说明跟进式家庭护理明显改善了病人睡眠障碍,改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有研究报道,98.3%脑卒中病人离院后希望继续得到医护人员的指导,尤其是康复训练指导,因此开展跟进式家庭护理具有必要性[12]。
综上所述,跟进式家庭护理能够有效缓解脑卒中病人的焦虑情绪,提高运动功能,改善睡眠障碍。跟进式家庭护理对脑卒中病人应用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1] 杨雪琴.家庭跟进式护理对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2):235-236.
[2] 郭园丽,刘延锦.社区脑卒中主要照顾者家庭功能与其抑郁情绪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3):349-353.
[3] 邓伟平,林碧红.家庭跟进式护理对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依从性的影响[J].华夏医学,2016,1(29):97-100.
[4] 刘仁萍.家庭跟进式护理对了呢脑卒中患者康复的临床价值[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21):134-136.
[5] 周蕾,金珊,谢道俊.卒中后焦虑的中西医研究概况[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11(2):158-162.
[6] 许智红,卢少萍,徐永能,等.家庭跟进式护理对了呢卧床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5,22(21):67-70.
[7]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45(7):534-540.
[8] 刘艳秋.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患者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J].医学临床研究,2013,30(4):648-650.
[9] 唐旭丽,邓旭,钟毅,等.治疗性沟通系统在改善脑卒中患者负性情绪及睡眠质量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4,28(5B):1724-1725.
[10] 曾新华,肖宁,王姣,等.移情护理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负性情绪、睡眠质量的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29):126-129.
[11] Chen X, Bi H, Zhang M, et al. Research of sleep disorder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J]. J Stroke Cerebrovasc Dis, 2015, 24(11): 2508-2513.
[12] Bixby M, Naylor M. The transitional care model (TCM): Hos-pital discharge screening criteria for high risk older adults [J].Medsurg Nurs, 2010, 19(1): 62-63.
110004 辽宁省沈阳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外科
R 473.74
B
10.3969/j.issn.1003-9198.2017.12.031
2016-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