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媚 刘建军 江 虹 刘永芬 李 沐
(江西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临床技能中心,南昌 330004)
虚拟仿真技术在急救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胡春媚 刘建军 江 虹 刘永芬 李 沐
(江西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临床技能中心,南昌 330004)
目的 探讨虚拟仿真技术在护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作用。方法 以将开展急救护理学教学的4个班级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讲授式为主;试验组利用智能化超级综合模拟人(HPS)进行实训授课为主,辅以讲授式教学。结果 试验组学生在基础理论成绩和技能考核成绩两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对各自教学方法评价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虚拟仿真技术-HPS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虚拟仿真技术;急救护理学;护理实验教学
急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传统的护理实验教学无法使技术情境化、实时化,且缺少可变因素,因而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虚拟仿真技术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实际上是一个以计算机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为特征的虚拟仿真实验室。我们于2015年9月—2016年6月在急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虚拟仿真技术-智能化超级综合模拟人(HPS)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1 一般资料 以我校已完成护理学基础及临床护理专业,即将开展急救护理学教学的4个班级为研究对象,以其中2个班级为试验组,共有116名学生,其中女生94名,男生22名;平均年龄(20.12±1.21) 岁。另外2个班级为对照组,共有112名学生,其中女生90名,男生22名;平均年龄(20.23±1.28) 岁,2组在性别、年龄方面无显著性异常,具有可比性。
1.2 教学方法 制订急救护理学理论与实训教学计划,2组在教学学时数、教学内容及进度等内容安排均相同。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讲授式为主;试验组利用HPS进行急救基础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实训授课为主,辅以讲授式教学。所有实训课时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和技能考核评价及问卷调查评价。
1.2.1 试验组 应用我校购置的产自美国的HPS开展急救基础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实训授课为主,辅以讲授式教学。将急救护理学课程中每项实训课作为一个模块,每个模块由实物展示、仿真教学、仿真实训、考核测评四部分组成。HPS可以通过编写不同的病例或情景,如发热、昏迷、急性腹痛、急性呼吸衰竭、脑出血等各种急危重症,让学生操纵模拟系统并通过人机交互方式掌握治疗护理程序及具体的治疗、抢救或护理步骤;HPS还可以进行心肺复苏术、简易呼吸器人工通气、心电监护、电除颤、气管插管、插置胃管、静脉注射等急救技能操作,如静脉注射,可模拟不同药物的多种给药途径,对操作者非必须不正确的投药,模拟人会自动地做出相应的反应,同样对剂量过量或不足也会自动做出反应。
1.2.2 对照组 对上述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单项技能训练-教师指导”的传统教学模式。
1.3 效果评价
1.3.1 成绩评价 课程全部结束后,考试试卷由所有授课教师统一命题,由学校组织同时对两组学生进行基础理论和技能考核,集体阅卷,比较2组考核成绩。
1.3.2 问卷调查评价 采用自制的教学效果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各自教学方法的评价。教学效果调查表主要包括提高综合急救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急救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护患沟通技巧等六方面的内容。课程结束后对2组学生统一发放,当场回收,发出问卷228份,回收228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进行数据的录入,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学生学科考核成绩比较 试验组学生在基础理论成绩和技能考核成绩两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学生考核成绩比较 (x±s,分)
2.2 2组学生对各自教学方法评价的比较 试验组学生自觉HPS在提高综合急救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急救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护患沟通技巧等方面均有明显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学生对各自教学方法评价的比较 [例(%)]
急救护理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传统的由教师演示-学生练习-教师指导的护理实践教学模式无法使技术情境化、实时化,且缺少可变因素,甚至有些实验缺少设备和缺乏实验的客体,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非常有必要对护理实训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1]。本校引进美国公司生产的代表目前最高端医学模拟培训技术——HPS,可模拟各种患者的生理及病理学特征,对训练者实施的各项操作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并在相关监护设备中显示出来,创造一个全功能的急救模拟教学环境[2]。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HPS开展实训授课为主、讲授式为辅的教学方法,能显著提高学生的急救基础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同时还非常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掌握护患沟通技巧等,均优于“教师讲授-学生单项技能训练-教师指导”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实践观察到,HPS至少具有以下优势:①改善了医学实验教学设备。HPS不但丰富了实验教学设备,也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比如,在学习鼻饲法时,可以让学生在虚拟病人身上进行操作和实践。直接看到上消化道结构,使学生通过三维的方式,从各角度观看插入胃管的方法以及技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②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虚拟仿真技术能够将声音、图像和相关的多媒体演示功能进行结合,能够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实现和具体的情景接触,丰富实验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充分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③虚拟仿真技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大大减少了耗材的使用,降低教学成本[3]。④规避现实实验操作中的危险与不安全隐患。医学实验过程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有时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比如一些感染性的疾病等。虚拟仿真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避免了学生和实验对象的直接接触,从而规避了可能的危害。
虚拟仿真技术-HPS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应用于急救护理学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1]周银玲,宋丽华.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05,2(2):82.
[2]崔秋霞,吉云兰,张学梅,等.ECS模拟人在急诊科护士心肺复苏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9):3633-3635.
[3]傅舒,王洪志,张微,等.虚拟仿真技术在中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成都中医药学报,2013,15(4):13-14.
The Application Experience of Virtu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in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of Emergency Nursing
HU Chunmei,LIU Jianjun,JIANG Hong,LIU Yongfen,LI Mu
(Clinical Skills Center,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angxi Province,Nanchang 330004,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virtu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in nursing experiment teaching.Methods 4 classes of emergency nursing teaching in our universit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and the teaching type was the main.The experimental group used HPS to carry out the training teaching,supplemented by teaching.Results The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two aspects of the basic theory and skill scores,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0.05.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ir teaching methods,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 As a new teaching method,virtu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HPS),as a new teaching method,is worthy of further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virtual simulation technology;emergency nursing;nursing experiment teaching
10.3969/j.issn.1672-2779.2017.23.012
1672-2779(2017)-23-0027-03
江西中医药大学校级课题【No.2014jzyb-20】
2017-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