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6-0220-02
叶圣陶先生把语文诠释为“口头语为语,书面语為文”。要训练语文能力就要训练学生口头语和书面语的表达能力。作为语文能力发展到读写阶段的中学生,语文教学要着重训练读和写,特别要突出读和写的训练方法。从客观现实看,语文阅读教学尤其需要加强。
然而,由于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以写作为中心,不仅忽视听、说,就连读也是作为写的附庸地位出现的。因此,学生的听、说能力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准听不出别人说话的中心,听不出别人说话的思路,更别说听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说不出自己的观点、思想、情感,更别说表达清晰,条理清楚。阅读也是作为僵硬的知识点处理的。一篇有血有肉、灵气鲜活的文章往往被肢解,零敲碎打,最后成为支离破碎的知识点。
那么我们应如何正确地理解、看待阅读教学呢?
一、要对阅读教学进行正确定位
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那么读也应该听、说、写一样,是一种独立的语文能力。阅读能力的训练提高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要改变阅读的附庸地位,要从研究阅读的意义和功能入手才能真正明白阅读能力的独立性。阅读是人类重要的心智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报刊、杂志、书信、文件、材料论文、文学作品等都需要阅读。其实社会这本无字的书也需要去读。历史学家张舜徽说:“天地间有两种书:一是有字书,二是无字书。”无字书就是天地万物。著名文学家别林斯基说过:书本知识,如果缺乏生活之知识,使不完整。如果我们不去阅读就可以获取知识就不能进德修业,增才见识,就不能适应21世纪的竞争的需要。
二、要培养阅读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不仅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同是也是一项需要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意志、个性等的活动。如果不把旧式教学那样的“恐怖场所”变为“快乐场所”,教学质量就不可能提高,阅读效果就会很差,所以要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增强阅读的实效性就要在激趣上下功夫。
一是把阅读效果提前让学生体味。如在阅读刘白羽先生的《长江三峡》之前,介绍刘白羽散文给人的感受:读了他的散文,思想要受到一次洗礼,灵魂要受到一次震撼,他的散文能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其散文过取材于大江、大海、红日、高山等气魂宏伟的壮观景象,描写时代精神,抒发战斗豪情。
二是创设情境,激发内动力。如阅读柯岩的诗《周总理,你在哪里》,为了让学生自己产生阅读欲望,从中把握对周总理深切怀念之情,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难忘的1976年1月8日,一代伟人,我们共和国的开国总理默默地走了,他没有遗产,也没有子女,没有坟墓,联合国也破例为他的逝世降半旗致哀。在那苦涩日子里,高山在呜咽,大海在痛苦。全国人民思念总理的感情犹如决堤的洪流,喷发而出,从心里喊出一个声音:“周总理,你在哪里?”让学生在情境气氛的感染驱使下产生阅读欲望。
三是客服困难,树立信心。中学生毕竟是半懂事的娃娃,所以意志力、控制力较弱,而且并非所有的读物篇篇中意、课课宜人,因此学生在阅读时,就可能产生“无效果区间”。这时,老师要想办法开导指引,使之克服困难,度过“无效果区间”。例如初一语文《社戏》就是一篇初中生不易懂的短篇小说,对于没有体验经历过农村生活的大城市学生来说就不可能很好地理解作者刻画的一群农村少年朋友的形象的意义和作者对充满童趣的放牛钓虾的乡间生活的描写表现出的情致以及作品的写作意图,为什么作者要写到“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迟到那夜似的好斗,——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的含义。这时可以结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内容与《社戏》进行对比,搞清楚童年的“我”与少年的“我”有哪些相同与不同,找出变化的原因,让学生从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内容的把握中去树立信心,克服读一遍两遍不能理解内容以及课文中心的困难,最大限度地克服阅读效果强化阅读兴趣。
三、阅读教学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即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课内重在培养阅读、感知、理解能力,提高阅读速度。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如精读(熟读精思)与泛读(广泛浏览),速读(会意快速)与慢读(熟知内容)⑥等等。在教学中给予学生示范。例如:教学彭荆风的《驿路梨花》结尾一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要感知这段文字没有难度,但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却就不那么容易了。必须调动信息储备,动用背景知识。这段话既写实实在在的人(哈尼小姑娘),有实实在在的物(洁白的梨花),这就起到了点题点人的作用(有关写作知识),引用陆游的诗句,结构上照应题目(有关背景知识),内容上深化主题,“驿路梨花处处开”是神州大地人人学雷锋的同义语。要交给学生整体把握阅读对象的方法,正如东晋大诗人陶潜所说:“喜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说的就是要从整体上去把握读物,不要再局部,不碍整体理解的小问题上纠缠。这就要求学生集中精力,全力以赴,专心致志地阅读,提高阅读的速度。根据科学测试分析,一个人读书时眼睛停顿的次数,回视的次数与阅读速度成反比。而现在的部分中学生只会一个字一个字地阅读,逐字逐字地去理解。这不仅降低了阅读速度,而且也影响了阅读的效果。
刘国正先生指出:“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连载一起的,语文是放映生活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由此可见阅读的另一条腿就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它能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教育效应。反映社会信息的报章、杂志,家庭中的书信往来、家电说明书,各类社科类论文、文学艺术作品等等都可以作为阅读内容。通过大量的广泛的阅读,使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训练了阅读能力,丰富了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想减轻学生负担,就应当让学生阅读比要求他记忆的东西多两倍,乃至四五倍的东西,“学生出于兴趣,出于认识,需要而阅读的材料总量中,要求学生以识记为目的而学习的材料比重越大,他学习起来就越有困难。”反之,阅读更多的材料,记忆也就会驾轻就熟,对课内阅读能起到补充强化的作用。同时课外阅读为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课内阅读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因而有很强的依赖性和被动性,而课外阅读虽然要用课内老师所教的方法以及遵循阅读原则,但是,有更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当然也有更强的主动性。所以这一条腿是一条强健的腿,它为提高一个人的阅读能力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教师要引导好课外阅读。每天的报纸可以作为阅读的材料,适当指导学生分版面,分栏目阅读。读标题,读文字,读插图。星期天节假日期间,推荐学生阅读杂志。寒暑假,为学生推荐介绍优秀读物等。
总之,让学生在阅读中强记忆,长见识,启智慧,善人格,使学生课余生活充实而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