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功能探析

2017-12-20 13:28韩淑杰
文教资料 2017年25期
关键词: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

韩淑杰

摘 要: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功能,即思想政治教育能使公民形成科学的生态文明观;能使公民提高人与自然相处的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能引导公民确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规范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这样有助于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公民教育中的价值导向作用,有助于实现创造美丽中国这一共同的价值目标,迎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教育功能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設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报告提出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并提出在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些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以这一思想为指导,积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功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公民教育中的价值导向作用,有助于创造性地实现“美丽中国”这一共同的价值目标,迎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

一、思想政治教育能使公民形成科学的生态文明观。

在人与自然关系领域,我们需要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公民形成科学的生态文明观,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能使公民形成科学的自然观。人类本身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在对自然进行利用与改造时,首先必须考虑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也就是说,要以自然界中物质循环和能量的有序流动作为底线。2013年4月2日,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植树造林,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在十九大报告中他进一步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因此,我们一定要引导教育公民树立科学的自然观,让人们意识到自然资源对于我们的价值,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节约资源,不要让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变成自己的眼泪,引导人们自觉形成科学的自然观,积极保护自然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能使公民形成科学的发展观。任何资源都不是无穷无尽的。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因此,我们要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端正公民的思维,校正公民的认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调整人的发展行为,坚决抵制只要经济不要环境的做法。解决生态安全问题,归根到底必须检讨人类自身的行为方式,节制人类的欲望,努力使全社会形成珍爱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活理念。其中最重要的是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在审视了资源、环境和生态发展现状的情况下对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保证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我们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人们意识到“先污染后治理”是不可取的愚蠢行为,引导全体公民树立科学发展观,在人、社会和自然三者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前提下追求社会经济发展,自觉推动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去换取长远而稳定的经济增长。

二、思想政治教育能提高人与自然相处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提高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自觉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能引导公民树立全局和长远意识。目前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说到底就是由于人们没有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所致。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绿色发展理念,并且强调指出,“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因此,我们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人们在利用开发自然资源时关于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两对矛盾的引导和统一工作,切实做到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力求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协调起来,力求做到把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兼顾起来,做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能引导社会成员树立长远观念。习近平同志在多次谈话中不断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因此,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社会成员时刻有一种环境危机感、能源危机感和生存危机感;让全社会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意识,让人们在享受环境优美和资源丰富的同时,做到保护自然环境、节约各种资源,为子孙后代造福。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引导全社会健全和完善生态伦理建设及自然环境和资源法规建设,从而使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随着通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全社会的生态环境意识教育,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同年9月,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生态文明的顶层制度设计逐步完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陆续出台,生态环保法制建设更加健全,生态环保执法监管力度加大。这样以法律形式设立了生态伦理和生态保护制度,进一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完善法律体系,标明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走向制度化和法治化。

三、思想政治教育能引导公民确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规范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

在道德层面,思想政治教育能引导公民确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让公民确立起人与自然之间交往的道德法律准则,规范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

在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层面,长期以来,我们对环境和资源所持的态度就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这种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导致在人与自然交往发展的历程中逐渐出现了许多环境问题和资源危机。思想政治教育在这里所起的作用就是让人们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可以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真正把生态文明伦理知识灌输到每个公民思想意识中,内化为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并在生活实践中外化为人们自然地正确对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行动,使人与自然最大限度地和谐发展。endprint

基于生态发展的严峻现实考量,我们认真审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认定并且选择走出一条发展新道路即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引导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在这一思想的正确指导下,一方面党和政府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使公民形成健康、适度消费的生活观,引导公民选择对环境负责的生活方式。基于此,我们通过大力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培育人们科学的生态消费观,引导人们科学合理消费,在消费过程中节约资源,尊重环境,减少废弃物,并要求将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资源化,大力推广绿色消费,及时纠正人们盲目攀比、炫富等错误观念;继承并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等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树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推动全社会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另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全社会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在党中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下,通过日常不懈的思想政治工作,把中央倡導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贯彻落实到整个社会企业生产中,将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落到实处,坚决抛弃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当前,在我国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道路上,通过进一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已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接下来只要坚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就能把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就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就能让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坚实,我们一定能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1).

[2]乔清举.心系国运绿色奠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N].学习时报,2016-07-28(A1).

[3]为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生态文明建设纪实(3)[EB/OL].http://www.gdcct.gov.cn/zonghexinxi/201707291331_3.html,2017.07.29.

[4]董峻,王立彬,高敬,安蓓.开创生态文明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纪实[N].人民日报,2017-08-03(02).

[5]朱家安.发挥德育的生态性功能,构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J].教育探索,2006(10).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浅谈中国电视媒介教育功能及思考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