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讲”的智慧

2017-12-20 22:59刘慧琴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深入语文课堂教学生动

刘慧琴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生动;精致;深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75-0059-01

1.贴近生活,讲得生动。

要想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教师首先要将语文讲得生动。如果我们仅仅按照教参解释,学生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就会不知所以然,而结合生活中的常识讲解,学生就会豁然开朗。比如,笔者在引导学生理解《七律·长征》中“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句时,笔者让学生回忆:“大家是否有过雨天赤脚走路的经历?”作为乡村学校的学生,这样的经历显然很多,一下就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得出“红军把翻越乌蒙山看成了赤脚玩弄着泥团子一样,可见他们是藐视这些困难的”“崇山峻岭在红军看来不过是一个个泥团子,可见红军是多么的乐观,相信一定会胜利”等等结论,教学难点轻松突破。

2.咬文嚼字,讲得精致。

语文课是学习语言和文学的课,作为专门学习语言的课,“能够引领学生体悟到课文言约意丰、精美雅致的语言魅力,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的痴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形象,都是咬文嚼字最好的例子,通过咬文嚼字,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如何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笔者认为可以引导学生去质疑,带领学生一起质疑教材文本,敢于批判权威。“咬文嚼字”时,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或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挖掘文本的语文元素,师生一起细细品味。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要善于发现问题,适时亮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课堂既是有深度的,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注重体验,讲得深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实践中,朗读是学生阅读体验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师“讲”的有效性的保障,更是学生参与“讲课”的重要形式。

课堂教学中的朗读,可以分三个层次,一是以整体感知课文为目的的朗读——认读,学生在认读过程中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感知包括:扫清课文中生字词、初步理解文意、体会写作目的。二是以全面理解课文为目的的朗读——诵读,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文本所表达的感情。诵读的过程就是學生与作者情感交融的过程,也是学生情感升华的过程。三是以思维创新为目的的朗读——悟读,学生在悟读过程中与文本作者开展心灵的对话,汲取文本精华,内化为自身的语文素养。悟读作为朗读的第三层次就是在读的过程中,解读人文,受到熏陶感染,感悟文学,感悟人生,实现自己对课文的再创造。悟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如默读、轻读、闭目想象等。在《七律·长征》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很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朗读,通过开展三个层次的朗读活动,引导学生不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体悟文本情感。

教师作为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本对话,“讲”是重要的载体,让学生和教师一起“讲”,教师“讲”得生动、把课堂嚼出语文的味道来,这也是语文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县温泉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深入语文课堂教学生动
描写生动 文质俱佳
动物进句子生动又有趣
提问机制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课堂的运用
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在朗朗书声中学习语文
“合”乐而“不为”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之我见
淡妆浓抹总相宜
如何使表情更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