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 平,汤雅茜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非对称条件下国际产业链专利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基于全国七省市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卫 平,汤雅茜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本文基于全国具有代表性的七省市企业专利战略及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调查数据,运用统计方法分析中国国际专利战略实施特点、问题及原因,从非对称条件下国际产业链专利战略视角出发,探讨国际产业链的研发链端、制造链端和市场链端分别实施精准专利战略的构想及措施,以找到高端供给突破口,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通过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法”,实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
非对称条件;国际产业链;专利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目前,理论界关于供给侧改革“深化”方面的研究,较多侧重于探讨深化供给侧改革的涵义和意义[1-3],并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深化供给侧改革的对策,一是林毅夫[4]、姚洋[5]等学者从消费和投资角度给出破解经济下滑、加强供给侧改革的对策建议;二是卢峰[6]、韩康[7]、徐勇[8]等从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上研究供给侧改革的“深化”问题;三是孟春[9]、邓磊[10]等从财政政策、产业结构调整、相关服务体系建设等制度体制方面提出供给侧改革的“深化”建议。而这些研究大多涉及供给侧改革的“减法”,旨在进一步减掉无效供给。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不仅只做“减法”,还需通过做好必要且重要的“加法”,以克服中国供给侧结构的突出弊端,才能实现供给侧结构优化的目标,才能真正完成深化供给侧改革的任务。当下中国供给侧存在结构性的突出缺陷即高端技术缺乏,导致中国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国内高端技术与产品市场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致使众多国内消费者倾向海外消费,因此如何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是当前中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近年来中国在不断尝试和探索高端突破路径,但收效不大。目前理论界已认识到创新是深化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驱动力,而相关研究欠缺,多位学者指出科技创新引领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并从科技体制制度、科技创新合作、产业链融合、创新生态系统优化、科技服务业等多角度给出一些政策建议[11-14];张缨[15]将科技金融创新作为实现“有效供给”的突破口;黄剑[16]发现企业和政府是深化供给侧改革的主体,技术和管理创新可以降低企业成本并增强发展活力,产业政策和结构布局的调整是深化供给侧改革的保障;付保宗[17]的研究显示技术创新制度、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人力资本素质和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是中国迈向中高端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陈天荣[18]则从“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技术需求”方面提出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加减乘除”政策建议。
由于供给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由技术质量所决定,而专利战略则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产生更多颠覆性技术的重要手段,因此专利战略是寻求高端化突破口、切实提高中国供给质量、做好供给侧改革“加法”的主要推手及可行路径。然而,一直以来主要发达国家在高精尖技术领域对中国采取技术封锁的非对称战略,对中国实行高新技术商品出口管制,严格限制高端技术流入中国,将影响产业创新和经济飞跃的关键核心技术紧攥自己手中,导致中国难以引进高精尖技术,阻碍了高水平技术创新。根据中央领导和理论界有关专家的观点,以及课题组对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的深入调研认识,“非对称”可以理解为在一国对其他国家的技术市场采取不同开放程度策略的态势下,具有实力差距并利用实力差异的博弈,既指在国际竞争中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科技总体实力“敌强我弱”的劣势,也指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存在总体科技优势;既有发达国家对中国实行高端挤压的险恶,也有中国以自身优势布局相对劣势国家及领域的胜算。在这种非对称国际竞争背景下,占据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的领头科技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产业内的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价值分配,这类国际化科技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实施非对称国际专利战略来控制产业链的国际分工和利益分配的。在创新驱动、知识产权保护等国家战略推动下,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但与此同时,中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发达国家的被动局面仍未改变,众多科技企业为如何能在国际竞争中抢占一席之地的技术创新、专利布局、市场推广、品牌建设而发愁忧心。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国创新战略,其核心和关键是形成战略性创新能力并最终创造商业价值[19]。而专利战略是实施“非对称赶超战略”,提升高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可称之为“非对称专利战略”。因此,在非对称条件下实施专利战略旨在通过专利技术和布局形成“非对称性撒手锏”:一方面旨在跳出发达国家对中国实行的技术封锁,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和短板领域打开突破口,实现弯道超车改变中国在国际科技实力中的弱势地位;另一方面发挥中国在相关领域的创新先发优势,钳制其他国家的技术软肋,以期在优势技术领域对海外形成非对称性优势并成为领跑者,掌握科技创新主动权,强化科技创新产业化能力,实现更大的商业价值,改变中国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的不利位势。
那么中国科技企业的专利战略问题何在?如何突破技术藩篱反制国际封锁?在国际市场中如何进行非对称赶超?又如何提高供给质量,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呢?鉴于此,我们课题组近年对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深圳、广州、武汉七城市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实地调查,包括356家企业的问卷调查,36家代表性企业、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以及政府知识产权、科技管理等职能部门的深度访谈,获取了丰富的一手数据和资料。样本企业主要为涉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软件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等制造业和制造服务业的科技型企业,其中国有企业37家,民营企业268家,三资企业37家,科研院所3家,其他性质企业11家;大型企业占15.5%、中型企业占11.6%、小微型企业占72.9%。
本文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利用企业层面调查数据,从微观角度揭示中国国际专利战略制定与实施存在的问题,针对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并提出以产业链为视角的专利战略构想,对于政府推动中国企业制定实施专利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课题组通过对七城市广泛深入的调研,了解认清了中国企业产业链上相关专利战略的实施情况、主要特点及存在问题。
专利战略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提高核心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点战略,日益成为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见表1)。
表1 企业专利战略实施基本情况(单位:%)
资料来源:课题组7省市调查数据整理。
(1)企业专利战略意识趋强但实施热情不高。在产业链中微笑曲线的两端研发与品牌附加值最高,远高于产业链中端的制造加工环节,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把焦点放在以知识产权为中心的研发和品牌环节上。调查显示,80.6%的企业经营方式为OBM(自有品牌制造)或ODM(原始设计制造),但仅四成多OBM和ODM企业已实施专利战略,多数未实施或未制定专利战略。说明中国企业制定实施专利战略的积极性不够高。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国际价值链重构背景下,科技型企业作为知识产权密集企业,理应更加积极运用专利战略增强国际竞争力。
(2)近半数企业采取混合型专利战略,实行进攻型和防御型专利战略的企业各两成多。47.1%的企业采取混合型专利战略,兼具进攻和防守特点,灵活性强,是目前在国际竞争中备受企业青睐的专利战略类型;27.9%的企业采取进攻型专利战略,通过开发核心专利技术、申请基本专利、外围专利和迷惑专利、战略性收取专利许可费等措施,主动抢占或维护自身的市场优势地位;25%的企业采取进攻型专利战略,通过申请防卫专利进行技术储备、采取专利交叉许可、专利共享等措施,实现自我保护或突破市场垄断格局[20]。
(3)专利战略各环节实施力度和重视度不均衡。77.9%的企业重专利申请,居于首位;71.7%的企业重技术开发,位居第二;约四成企业注重激励发明、专利保护和专利应用;较少企业采用专利防御和专利检索措施。由此可见,企业在实施专利战略中更多关注前期的技术开发和专利申请,而对专利战略后期的防御、应用环节重视不够。
(1)中国在“研发链端”严重缺乏拥有国际领先技术和相应国际专利战略的企业。这些年来中国技术实力在不断提升,部分领域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但总体上中国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2016年WIPO按照技术领域公布的PCT申请数据中发现,虽然中国在数字通信和电信领域技术拥有一定技术优势,能与美国和日本抗衡,但在仪器、化工、机械工程和其他领域与美日差距大,尤其是生物技术、医学技术、化学工程、生物材料等技术领域,中国PCT公开量占世界比例仅约5%,远低于美国和日本(见图1)。同时,通过问卷分析发现近八成企业在技术层面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尤其技术创新型企业严重缺乏国际竞争力(见表2)。
资料来源:WIPO网站数据整理。图1 2016年PCT技术领域公开数据中、美、日对比图
国内领先国内先进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其他全部样本45.829.810.110.43.9技术创新型51.027.38.69.63.5委托加工型44.411.122.211.111.1自有产品生产制造型47.628.610.713.10代理加工型066.733.300咨询服务型5.357.915.810.510.5其他38.523.115.47.715.4制定并实施专利战略44.739.848.557.115.4制定尚未实施专利战略26.723.527.317.17.7还未制定专利战略28.736.724.225.776.9
资料来源:课题组7省市调查数据整理。
(2)专利战略动机偏差阻碍研发创新,国际分工地位仍由发达国家主导。从专利战略申请动机来看(见表3):48.6%企业是为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证而实施专利战略,不到四成企业实施专利战略是为了保护创新、占据国内市场和保障市场份额,仅20.8%企业实施专利战略用于开拓国外市场。足见中国企业实施专利战略的动机存在严重偏差,这与上述企业缺乏优势技术和政府部门专利激励导向偏误有较大关系,致使保护创新目的在专利战略实施中发挥的作用不够凸显,阻碍技术创新突破,并使国外市场开拓严重不足,不仅导致中国技术水平和海外专利布局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更使多数技术领域仍由发达国家主导,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中国仍处于技术低端,更多是在学习吸收国外技术转移和产业转移,在技术上更多是服从和服务于处于国际产业链高附加值地位的企业。
表3 企业实施专利战略的目的(单位:%)
资料来源:课题组7省市调查数据整理。
中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缺乏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国际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少数大企业。近年来中国国际专利申请量大幅增长,国际排名持续保持第三位,然而各省国际专利申请量差距巨大,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2015年中国PCT申请总量为29951件,其中北京和广东省PCT申请量(12199件和9294件)占全国申请总量四成和三成,远超第三名上海(2209件)。江苏、浙江申请量分列4和5位,但申请量为1000左右,远低于北京和广州;区域PCT申请量严重失衡,中部地区和其他东部沿海地区PCT申请量在100~500件之间;东北和西部地区多数省份PCT申请量在100件以下。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专利申请来源地过分单一和分散,主要集中在少数地区。从2015年国内企业PCT申请量来看(见表4),6家广东企业进入前十,其申请总量达8717件,占广东省申请总量94%;进入前十的北京企业其申请总量占北京申请总量20%。此外,从第一名华为的3538件PCT专利到第十名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的210件PCT专利,差距巨大。
多数企业仍分布在中低端生产制造环节,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底端,难以通过国际专利布局夺得国际竞争主动权。调查发现,企业国际专利布局整体情况较差且攻防效果不佳,八成以上企业通过国际专利布局所产生的国际市场拓展、技术优势形成和技术合作增强效果并不理想(见表5)。可见中国不仅企业国际专利申请严重不足,国际专利申请数量从东南沿海向内陆地区迅速衰减,且主要集中在少数大企业,申请区域、申请主体严重失衡,缺乏大量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只能依靠少数大企业在某些领域的国际竞争中拼得一席之地,国际专利布局为中国企业带来的总体经济效益不明显。
表4 2015年中国企业PCT申请量排名
资料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整理。
表5 中国企业专利布局在国际竞争中产生的效果(单位:%)
资料来源:课题组7省市调查数据整理。
战略意识与战略规划是企业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前提,而调查发现,30.4%企业缺乏长远规划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21.4%企业缺乏专利布局意识(见表6),不仅影响中国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亦是上述企业国际市场开拓力度不足与国际专利布局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印证了前面所言中国企业申请专利多为谋求直接政策利益等短视行为。此外,调查数据还显示,缺乏专利布局人才和国外专利申请成本高是企业国际专利布局的突出问题,中小企业没有足够资金承担国际专利申请和维护费用,由此也表明国际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大企业的原因。现今发达国家依靠专利战略争取主动,抢滩国际市场,而中国企业海外专利布局不足,参与国际竞争显得比较被动。
表6 企业国际专利布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单位:%)
资料来源:课题组7省市调查数据整理。
近年来美日等发达国家早已将专利战略作为争夺国际市场和获取财富的核心武器,不仅高度重视在发达国家实施专利战略,更积极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超前布局,形成专利联盟实现行业垄断地位,压制发展中国家新兴产业发展并力图瓜分世界市场。相比之下,中国专利战略实施指南《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在应对国际竞争时主张“拓展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推动国际竞争力提升”,其专利战略目的是“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巩固和发展与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多双边知识产权交流”,而对国际市场的“进攻性”和“功利性”不强,引导和促进专利创造经济效益的目的性不明显。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2015年中国国际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3.5%,即中国绝大部分专利并未走出国门,企业“内斗”激烈,且中国的国际发明专利布局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部分发达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占比达海外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78%),这与调查所得情况一致,说明中国对拥有巨大市场潜力的发展中国家及地区重视不足,缺乏全球性战略格局。
在中国大力宣传和政策推动下,许多企业已意识到掌握核心技术并实施专利战略的重要意义,调查表明,66.2%企业已制定专利战略,但未实施和未制定专利战略的企业总数却占大头(57.4%)。在非对称国际背景下,一方面发达国家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诸多影响产业创新和经济飞跃的关键核心技术仍紧攥在发达国家手里;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加剧对知识产权产品的贸易保护(如美国“337”条款)并加大对中国具有技术含量的出口产品的打压力度,使中国企业难以跻身国际市场。同时,高端人才、资金缺乏使企业难以负担高精尖技术研究,导致企业无奈放弃周期长、投入大的研发创新活动,选择依附于国外技术路径的发展道路,或急于获取短期利益,扎堆低端制造滩头[21]。
长期以来中国凭借劳动力、原材料、产业配套等比较优势成功嵌入全球分工体系,一举成为“世界工厂”,目前仍然在较大程度上凭借加工制造和产业配套比较优势处于技术引入和产业承接阶段。然而要想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并创造价值,品牌建设必不可少。虽然中国制造业产出值在世界上具有绝对领先的优势,但广为人知的品牌还是少见,说明中国虽是制造大国,却是品牌小国。调查表明,品牌知名度不高和市场开拓困难是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主要问题,且53.2%企业认为研发效率是企业实施专利战略中最大的影响因素(见表7)。技术和品牌是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然而中国企业目前一无高研发效率,二无高效品牌战略,在非对称国际竞争的恶劣环境下,中国企业难以实现国际产业链中高端环节的价值,被动进入国际分工劣势地位和国际产业链低端环节。
表7 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企业实施专利战略的主要影响因素(单位:%)
资料来源:课题组7省市调查数据整理。
上述调查统计分析,有助于构建非对称全球化产业链的专利战略。
第一,专利检索是掌握技术市场发展趋势和研发人才流向、判断竞争对手技术水平和市场布局、规避专利战从而制定正确专利战略的关键,调查发现中国企业在专利战略实施中对专利检索和防御关注不够,因此在构建专利战略时应强化专利检索措施,以利打破中国技术和制造“低端锁定”,突破发达国家对中国的高端技术封锁。
第二,调查显示中国在紧盯发达国家技术市场时,忽视了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布局,因此在构建专利战略时应重视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利用中国的技术优势占领并巩固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上的领先优势地位,对中国争夺国际市场并获取财富是强有力的手段。
第三,仅有少数大型企业通过国际专利布局能形成技术优势并拓展了国际市场,而大量企业仍处在技术水平中低端。因此对技术水平不同的企业应采取不同的专利战略,旨在提高创新水平的同时,对技术优势领域和非优势领域均进行差异化专利覆盖和市场占有。
第四,实施专利战略的核心目标是形成高端创新能力,而其创造出的经济价值是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据调查中国企业品牌知名度不高,难以打开国际市场并创造商业价值,因此市场也是专利战略构建的一部分,可顺势运用“非对称”形势构建市场链端差异化战略。
鉴于此,在非对称国际环境中要实现产业链变革目标,产业链专利战略的构建不能一概而论,应在考虑实力差距的前提下,针对产业链各环节制定精准差异化专利战略,强力引导和大力推进处于制造链且具有研发创新潜力和市场拓展优势的企业尽可能向产业链两端转移和提升,将大量处于被动、低端地位的制造企业尽快解放出来,力争成为各大支柱产业高端产业链上的排头兵或领军企业。其中,研发链端是国际产业链专利战略进攻的核心,制造链端是国际产业链专利战略实施的重点,市场链端是实现国际产业链专利战略经济价值的关键。在非对称国际竞争背景下,产业链变革的主要方向在于引导企业向研发创新链端延伸,重点是竭力取得多领域高端技术的突破,同时利用中国中技术优势全面布局国际制造链端。因此,“国际产业链专利战略”的推进方式是以高端技术突破为核心,以中技术海外专利战略推进为重点,以国际品牌价值创造为目标。
研发链端是中国构建国际专利战略的核心,也是与发达国家进行创新力较量的核心环节,其关键在于构建高端突破专利战略,重点布局国内外高端技术领域,通过专利技术预测、专利技术研发和专利保护推动高端技术的研发创新和应用,助推中国各大支柱产业中的核心企业进军和占领国际产业链的高附加值高地,成为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排头兵或领军企业,真正增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在高端技术市场抗衡较量,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并实现最大经济效益。
(1)强化专利情报收集和分析,把握高端专利技术研发动态和重点。在激烈的技术角逐和严峻的国际竞争形势下,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不仅将中国作为竭力关注和抢占的市场,更是将中国重要技术领域作为他们的重点布局对象,并在技术市场上对中国实行非对称专利战略进行高端技术封锁。因此我们在专利战略构建中,应强化专利情报的动态跟踪和及时分析,了解掌握发达国家的技术研发重点和研发实力并预测其研发趋势,分析识别发达国家的高端技术和研发空白以及中国在高端技术领域上的优劣势,为中国把握高端技术研发方向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情报和专利信息,同时识别引聚相关领域的核心发明人,增强高端技术研发创新能力,对保护中国知识产权、避免重复开发浪费、规避侵权风险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料支撑,同时为中国构建高端技术国际专利战略、集中优势进行重点突破提供重要的方向指导。
(2)面对外国在华的非对称战略,实行国际先进技术的“二次开发”,借他山之石造就本土高端技术专利。发达国家对中国别有用心的非对称战略,造成中国对国际先进技术尤其是高精尖技术引进难的局面。为打破这个困局,中国一方面要从源头抓起实现“基因型”自主创新;另一方面,中国企业需适应非对称国际技术市场环境,利用可引进的部分高精尖专利技术进行“二次开发”,通过进行更新改进,积极开发与国外高端技术相关的“群族”专利,借他山之石不断衍生出具有中国创新特色的外围专利,并将此技术运用到国际市场上对国外相关领域的技术进行包围式开发,逐步占领国际高端市场。
(3)实行知识产权国内与国际双重保护标准,提升中国知识产权规则的国际认同度。借鉴美国经验[22],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推行国内与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双重标准。在国内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上,强化高端技术的保护措施,加大对高精尖技术专利申请和维护的支持力度,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犯行为。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上,在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趋势和国际公约“最低保护标准原则”下,实行单方和双方保护结合策略,一方面深化中国国内法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上的政策内容,实行中国知识产权国际单方保护,另一方面与中国重点布局的海外国家进行双边条约保护;同时,将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化作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积极参与制定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标准,努力提升中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国际认同度。
为利用中国以“制造大国”优势在非对称国际竞争中业已形成的优势地位,中国可实行中技术海外推进及中技术国内创新专利战略。
(1)中技术海外推进专利战略:即利用中国中技术领域的比较优势,针对制造业尚处于低端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市场而推行的专利战略。其重点在于针对东道国产品需求大的中技术领域进行覆盖性专利布局,构建专利覆盖网,进入这些国家的主要技术市场,并不断巩固中国在东道国中技术领域的领先或优势地位。随着近年中国大力推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低技术开始大规模升级为中技术,现阶段中国中技术发展已相对成熟,相比之下其他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中技术发展仍较欠缺。随着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进行,中国低端制造业开始向劳动、原料等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很多低端制造业转入国对中技术需求日益增大。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中技术领域存在不对称现实,凭借中国中技术领域的相对优势,可向东南亚等新兴低端制造业发展中国家大举推行中技术专利战略。在推行中技术专利战略时,从长远利益出发,重点在发展中国家构建专利网,构筑专利壁垒;并限制同与中技术专利战略覆盖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关联度高的技术贸易。
(2)中技术国内创新专利战略:重点针对中国优势行业推行差异化核心技术研发战略,集中资源将中技术提升为高技术,实现优势产业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存在技术洼地的其他行业,重点在于获取行业新技术发展动态,寻找专利空白领域,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布局外围专利网“以小搏大”,破除发达国家对华非对称专利战略。一方面,在技术非对称的环境下,无法轻易引进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成果,需要实施突破性技术创新战略和对技术成果保护的专利战略,优势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技术联盟、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在优势产业积极开展关键技术研发突破,提升中国技术水平并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中国在实施制造链端的中技术专利战略时,可凭借中小企业数量众多的优势,引进开发大品牌不重视的技术或空白技术,占领小型市场并对大品牌实施包围战略,同时也避免了正面冲突。
研发和制造最终要通过市场创造价值实现利润,因而市场链端是国际产业链专利战略实施的助力手段和最终效益实现的终端。可通过抢先申请注册各级商标和品牌合作,并分别在优势和非优势技术领域实施差异化品牌专利战略,筑造中国在价值链上的竞争优势。
(1)抢先进行多产品商标申请和注册,实现品牌扩大和延伸。企业可从产业链的多个环节或多种产品出发,同时为相关产品分别申请东道国国际商标,一方面利用各个商标覆盖多个细分市场,扩大品牌的市场认知度范围,另一方面可避免了由于商标假冒模仿等问题而造成的市场份额下降。
(2)通过品牌合作实现“强强联合”或“互补联合”。中国优质企业较多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离国际先进乃至国际领先还有差距或差距很大。企业想要快速突破发展瓶颈,迅速跻身国内领军企业行列甚至国际知名企业的队伍,在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借助外部力量与其他优势品牌进行联合或联盟,增加品牌的行业领域覆盖量,提高品牌地位,扩大国际市场影响力。
品牌联合建立于不同行业的领军企业之间,注重“强强联合”。通过对高精尖和前沿领域的技术进行专利合作和产品运营,在单一产品中使用多个品牌名称或标识。品牌联合可使联合的企业优势尽显,形成“强强联手”态势,既提升了品牌形象,又增强了品牌公信度。
品牌联盟则侧重“互补联合”,具有核心关键和前沿技术的企业与具有相关外围专利的企业建立知识产权联盟。一方面,发挥互补优势,通过专利共享促进技术创新和升级,提升新产品的开发速度,同时应用核心专利技术与外围专利技术联合开发产品,增强产品竞争力,牢筑品牌壁垒。另一方面,通过专利合作和技术共享,联盟内企业相同或相近的产品得以共同发展。品牌联盟不仅可推动企业主要产品的发展,同时能推动一系列相关产品的技术创新升级和生产改造,迅速占领相关产品市场。
(3)发挥优势技术领域专利和技术标准的“名片”作用,助推中国企业攀升价值高端。技术端和市场端是产品附加值的集聚端,其中专利技术是利润源泉所在,市场终端是利润最终实现所在。因此在中国部分具有优势、达到国际标准的技术领域,企业可将品牌与专利、高端技术和技术标准捆绑,通过将技术标准申请专利,使技术标准同时具有独占、垄断和排他的专利性质,提高了潜在竞争者进入市场的门槛。利用具有独立、先进知识产权的产品及其品牌实现高端价值,有助企业进一步扩大品牌市场份额并形成和保持国际竞争优势。
[1]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17-22+195.
[2]文建东,宋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20-27.
[3]黄群慧.论中国工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工业经济,2016(09):5-23.
[4]林毅夫.供给侧改革的短期冲击与问题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6(01):1-4.
[5]姚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几个重点问题[J].河南社会科学,2016(01):4-6.
[6]卢锋.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新金融,2017(02):24-26.
[7]韩康.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走得更远——问题与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01):4-10+125.
[8]徐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与建议[J].科学发展,2017(03):58-62.
[9]孟春.实行支持供给侧改革的财政政策[J].河南社会科学,2016(01):10-11.
[10]邓磊,杜爽.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动力与新挑战[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12):18-20.
[11]赵志耘.以科技创新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软科学,2016(09):1-6.
[12]赵磊.科技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引领作用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6(09):1-4.
[13]韩凤芹.以科技创新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公共财政研究,2015(06):28-36.
[14]张元华,江秀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科技创新为助力[J].中国市场,2016(28):118-119.
[15]张缨.科技金融:促进政府创新政策“有效供给”[J].中国科技论坛,2015(10):126-129.
[16]黄剑.论创新驱动理念下的供给侧改革[J].中国流通经济,2016(05):81-86.
[17]付保宗,张鹏逸.我国产业迈向中高端阶段的技术创新特征与政策建议[J].经济纵横,2016(12):77-86.
[18]陈天荣.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的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16(05):22-26.
[19]王春法:非对称赶超战略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国家战略[N].新华网,2016-05-21.
[20]赖院根,汪雪锋,朱东华.专利威胁分析与专利战略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9(04):119-123.
[21]杨宏呈.基于突破性创新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22]冯晓青.美、日企业专利战略及其对我国企业的启示与借鉴[J].当代经济管理,2008(01):80-87.
PatentStrategyofInternationalIndustrialChainUnderAsymmetricConditionsandDeepeningtheSupply-SideStructuralReform——AnStatisticalAnalysisBasedontheQuestionnaireDataofEnterprisesinSevenProvinces/CitiesofChina
Wei Ping,Tang Yaxi
(School of Economics,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74,China)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patent strategy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in seven provinces and cities nationwid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problems and causes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patent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by statistical method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industry chain patent strategy under asymmetric conditions,it discusses the conception and measures of implementing precise patent strategy in the R&D chain,manufacturing chain and market chain of the international industry chain in order to find the breakthrough of high-end supply and expand effective and high-end supply.
Asymmetric conditions;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chain;Patent strategy;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F062.9
A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项目“国际产业竞争中的专利战略及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调查研究”(2015DCYJ07-2)。
2017-02-28
卫平(1952-),男,湖北武汉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责任编辑 刘传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