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的应用及可行性研究

2017-12-18 04:30兰立恒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45期
关键词:头晕基底收缩压

兰立恒

(广西河池市中医医院脑病科,广西 河池 547000)

眩晕病是以体外循环动脉升高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患者在长期高血压的状态下,可引发心肝肾等脏器损害和衰竭,影响全身代谢,致残和死亡率高[1-2]。本研究探讨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的应用及可行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76例眩晕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处理方式不同分对照组和中医方案组,各38例。对照组男28例,女10例;年龄26~75岁,平均年龄(57.73±5.22)岁;体重38~81 kg,平均体重(61.11±1.66)kg。中医方案组男29例,女9例;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57.13±5.77)岁;体重38~80 kg,平均体重(61.67±1.62)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西医护理方案,遵医嘱用药,关心患者,通过护患沟通维持和谐护患关系。

中医方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中医护理方案。(1)穴位按摩。风池、印堂、太阳穴、上星、头维进行按摩,20 min/次,睡前按摩1次。心悸气短加照海、大陵、膻中、劳宫穴;头痛加两侧太阳穴贴敷;呕吐者加双侧足三里、合谷和内关。(2)耳穴贴敷。选择交感、肝脾肾、神门、降压沟等穴位,食指在耳前,拇指在耳后降压沟处,从上到下按摩,来回按摩20次/次,3次/d。(3)饮食。肥胖者控制饮食,不宜过饱;痰瘀互结者禁忌生冷、荤腥、肥甘厚腻。呕吐者禁食,停止呕吐后给予半流质;还可根据患者情况给予荷叶粥等食疗方。(4)情志护理。给予患者情志疏导,使其保持平静的情绪状态,不大喜大怒,对生活持乐观态度,并通过太极拳、下棋等方式保持身心状态良好。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眩晕病治疗效果;头晕消失时间、心悸消失时间、腰膝酸软消失时间;护理前后基底动脉峰流速、舒张压、收缩压。

显效:心悸、头晕、腰膝酸软等均消失;有效:心悸、头晕、腰膝酸软等均好转,但未完全消失;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中医方案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1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6.32%;中医方案组总有效率为100%,显效30例,有效8例。

2.2 头晕消失时间、心悸消失时间、腰膝酸软消失时间比较

中医方案组头晕消失时间、心悸消失时间、腰膝酸软消失时间分别为(8.46±1.25)天、(8.67±1.82)天、(9.41±1.21)天,短于对照组的(12.73±2.13)天、(15.38±2.55)天、(15.13±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护理前后基底动脉峰流速、舒张压、收缩压比较

干预前基底动脉峰流速、舒张压、收缩压相似(P>0.05);干预后中医方案组基底动脉峰流速、舒张压、收缩压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基底动脉峰流速、舒张压、收缩压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基底动脉峰流速、舒张压、收缩压比较(±s)

注:组内前后比较,#P<0.05;组间比较,*P<0.05

组别 n 时期 基底动脉峰流速(m/s)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中医方案组 38 干预前 24.34±2.25 152.13±20.26 92.24±8.64干预后 36.78±5.32#* 118.21±7.29 76.41±4.26对照组 38 干预前 24.25±1.21 151.72±20.33 92.99±8.44干预后 30.29±1.69# 130.44±11.41 82.63±6.48

3 讨 论

中医认为眩晕和中风、高血压等疾病之间有密切关系,对眩晕病患者实施中医护理方案,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为患者提供中医穴位按摩、耳穴贴敷和中医食疗等护理方法,并给予情志疏导,从病机入手,可从整体上改善患者病情,改善其血液流变特性,降低舒张压和收缩压,保持舒畅愉悦心情,维持机体健康[4-5]。

本研究中,对照组应用西医护理方案;中医方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中医护理方案。结果显示,中医方案组眩晕病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高(P<0.05);中医方案组头晕消失时间、心悸消失时间、腰膝酸软消失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护理前两组基底动脉峰流速、舒张压、收缩压相似(P>0.05);中医方案组护理后基底动脉峰流速、舒张压、收缩压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眩晕病给予中医护理方案的应用及可行性高,可降低血压,提高基底动脉峰流速,促进患者症状消失,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刘永平.中医辩证治疗偏头痛性眩晕的综合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4):462-463.

[2]丁秀梅.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光明中医,2016,31(16):2409-2410.

[3]赵经营,张广清,陈笑银,等.中医护理方案在心系病种的临床应用与效果评价[J].护理学杂志,2016,31(5):12-14.

[4]王亚萍.眩晕病的中医护理[J].饮食保健,2016,3(23):95.

[5]汤菊芬,彭雪琼.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9):81-82.

猜你喜欢
头晕基底收缩压
防跌倒,当心直立性头晕或眩晕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头晕和眩晕有何区别
老年人群收缩压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预后的关系
梳走头晕
解答立体几何问题的向量方法——基底建模法
健康年轻人收缩压高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强化降低收缩压不增加卒中风险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头晕晕的,好像中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