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菊芬
(安徽省安庆市精神病医院七病区,安徽 安庆 246003)
精神病患者由于思维障碍、行为紊乱,若管理看护不到位,极易发生出走等意外事件,给患者及社会带来巨大安全隐患[1]。为此如何有效避免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出走行为,消除其出走意念,成为精神科关注的重点。住院精神病患者出走的原因较多且较杂,除了受到疾病本身心理因素的驱使外,还与住院环境、管理制度、护理态度等密切相关[2]。了解住院精神病患者出走行为的主要原因,再针对性采取防范措施至关重要。本次研究主要对我院发生出走行为的22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出走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护理对策,现总结如下。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我院发生出走行为的男性住院精神病患者2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其中,年龄21~69岁,平均(38.53±1.45)岁;其中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及其他精神类疾病分别有11例、3例、3例、4例、1例;其中有13例患者是外出检查或户外活动趁机出走,7例患者是直接从病区大门出走,2例患者是从病区窗户出走。
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并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初步列出住院精神病患者出走的最可能原因,如心理因素(是否安心住院、是否感到枯燥无聊、是否有恢复期的心理负担、是否受到病态心理驱使等)、环境因素(大门破旧、窗户破损)、工作人员因素(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对患者病情不了解、与患者沟通不良、工作态度较差等)、管理因素(外出检查时管理疏忽、安全检查不到位、陪护制度不完善等),并通过查看各病区上报的出走事件报告及原因,结合患者的个人资料,加强与工作人员及患者的交谈,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出走的最主要原因进行归类、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出走的最主要原因依次为患者心理因素、工作人员因素、管理因素及环境因素,分别占主要原因的40.91%、27.27%、18.18%及13.64%,见表1。
表1 22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出走的最主要原因分析(n,%)
近年来,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精神类疾病的发病率在不断增高,使得住院精神病患者屡屡上升,随之而来的出走事件的报道也越来越多,有调查显示[3],高达57%的住院精神病患者曾有过出走意念,且有28.41%的住院精神病患者曾发生过出走行为,严重影响精神科安全管理质量。为此了解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出走行为的原因十分重要,本次调查显示,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出走行的最主要原因依次为患者心理因素、工作人员因素、管理因素及环境因素,分别占40.91%、27.27%、18.18%及13.64%。为有效降低我院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出走事件发生率,需加强对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出走防范管理力度,制定针对性护理对策,具体如下:
①加强心理护理: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鼓励患者积极诉说内心疑问,并及时给予解答,让患者安心配合治疗。若患者病情稳定,恢复自知力想要出院时,需加强对患者的疾病宣教,告诉患者后续巩固治疗的重要性,以免病情再次发作。若患者想家,可让家属来院探视,给患者足够的精神支持,让他们安心住院治疗。②丰富院内生活:为避免患者住院期间生活过于单调,可鼓励患者多参与一些集体娱乐活动,了解患者的特长,并适当安排其参加一些工娱活动,使患者的院内生活丰富多彩。③加强管理:对病情较严重,自知力缺乏者,需加强对患者的疾病宣教,定期检查患者身上的危险物品,并完善交接班制度,加强病房巡视。患者外出时,需安排专人陪护,对有出走意念的患者,需重点防范,加强管理。此外组织患者进行户外活动与检查治疗时,需确保户外活动场所的封闭、安全性,且场内不宜有危险物品,患者在出入病区大门及活动前后都要及时清点人数,保证工作人员的足够。④门窗安全管理:门窗是患者出走的主要途径,需做好门窗的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在进行工作交接班时,需仔细检查门窗是否破损,对有破损的门窗及时修补,对已上锁的门需妥善管好钥匙,若遗失,需立即寻找,或更换新锁。⑤出走后护理:一旦发现患者出走后,需立即上报,并告诉门卫锁好大门,避免患者走到院外,通知患者可能前往的家属及亲戚朋友,请他们协助留人,同时组织病区工作人员在室内有关车站及轮渡等处寻找。若24 h没有出走患者的信息,则上报辖区派出所,若有出走患者的信息,则组织人员派车接回。患者归院后,需加强对其心理护理,切忌过度责备,将其作为重点防范对象,避免再次出走,并了解其出走原因,对病区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开会讨论,并给予改进。
[1]邹丽宇.精神科住院患者出走行为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09):83-84.
[2]张雪芹.精神病患者出走行为21例分析与护理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1):2775-2776.
[3]曾德志,顾桂英,樊学文,饶俊华.住院精神病患者出走意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08):1131-1133.